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人文 > 史事典籍 > 典籍著作 典籍著作

扫码关注

深圳花城之路:生态优先,加强大树保育

作者:王定跃 来源:四季花城 责任编辑:manman 2024-05-11 人已围观

生态优先,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强榕树等大树的保育工作非常重要,因为今天的大树就是未来的古树。

一、榕树的“功”与“过”

(一)榕树的天性
榕树适应性强,常能长出大量气生根,从树干上垂下来接触到地面便可插入土壤,形成强大的支柱根,且可不断延展生长,甚至能独木成林。
 
 
▲图5-1  小叶榕发达的气生根(于占新∕摄)
 

▲图5-2  独木成林的榕树(龙丹丹∕摄)
 
榕树也有发达的板根,是热带气候下的一种特殊生态现象。榕树板根对高大树冠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为了支撑巨大的树冠重量,榕树还形成发达的地面根,相互愈合,成为网状结构,以阻止其他植物对其领地的入侵。
 
榕树树冠大而舒展,浓荫蔽日,形成天然凉棚。终年常绿,很少变化,甚至连大叶榕等落叶品种叶子变黄、落叶也只在春天短短的几周内完成。
 

▲图5-3  枕果榕的板根(叶劲枫∕摄)


▲图5-4  榕树的地面根


▲图5-5  冠大荫浓的榕树

榕树的花为隐头花序,果成熟时呈黄色或微红色,是小鸟最爱的食物。与风铃木、紫荆花等色彩鲜艳、形态优美的大花树木比起来,榕树竟然把小小的花朵隐藏在“果实”内侧,实在是低调至极。
 

▲图5-6  榕树的茎花、茎果


▲图5-7  榕树的果实(苏洪林∕摄)

 
(二)榕树之“过”,还是人之“过”?

榕树根系强悍,时常拱破树池、路面铺装,导致地面凹凸不平,还会穿透建筑物料,向下生长而影响地下管道设施。深圳台风多发,台风过后常出现大树折断、倒伏的现象,高大的榕树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
 
许多地方采取“削足适履”的办法,简单粗暴地断根以限制榕树根部的自然生长,让其只能在树池内生长,导致榕树根冠比例失调,“头重脚轻根底浅”的大树更容易倒伏;有的地方则采取“壮士断臂”的过度修剪方法,不仅砍去茂盛的枝叶,连枝干也锯断,仅剩光秃秃的主干或三两个一级枝干;有的地方干脆采取“因噎废食”的办法,以其根系破坏路面铺装、影响地下管道设施以及没有鲜艳的花景为由,直接砍伐数十年的大榕树,换植宫粉紫荆、红花玉蕊、红花风铃木等观花乔木。
 

▲图5-8  清理根系,穿上“绣花鞋”(唐亚娟∕摄)


▲图5-9  过度重剪后光秃秃的榕树
 

▲图5-10  幸存路段的高山榕,远处隐隐可见已更新的宫粉紫荆


▲图5-11  高山榕“林荫大道”变身红花玉蕊“花景大道”

 
榕树影响路面铺装等问题,除了全部砍伐、更换其他树种来解决,有没有两全其美的方式呢?行道树能否把单穴连成一定宽度的绿化带,尊重榕树根系的自然发展,以达成一个好的解决方案?城市的发展需要与自然和谐共处,遵循树木的自然特性。关于榕树只有绿荫没有花景的特点,纵使花树开得再美丽,行人过客匆匆,在头顶毒辣的艳阳烈日之下,谁还有心思去欣赏这盛开花景?
 
榕树带来的城市问题,无疑是超越技术层面的,它指向一个生态伦理的问题:我们是否还愿意去呵护我们的乡土植物?
 
二、榕树,岭南的城乡记忆与文化标志

(一)榕树与村落,相伴相生
岭南人的“榕树情结”可以一直追溯到唐朝,在房前屋后、路旁塘基、沙水河畔莳植榕树,至明清已蔚为壮观,“绿榕万树鹧鸪天”“有村就有榕,无榕不成村”。榕树和村落结缘相伴,共存共荣,交相辉映,常被视为村落的象征。


▲图5-12  村头大榕树(韦萍萍∕摄)

(二)“榕树头”文化
过去城郊的渡口、村头都有硕大无比的老榕树。树下以水泥石块堆成矮短的护墙,村民们摇着扇子坐在树下的大石上,或拉家常,或下棋,或听“讲古人”讲故事。榕树下的这片休闲区域,就被称为“榕树头”。比如“讲古”都是在“榕树头”发起,“搬凳仔,听古仔”是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准动作,岭南人最爱在“榕树头”聊天、乘凉。这方榕树荫下的天地,是很多人童年的乐园,更是乡亲们互通有无、联络感情、相互守望的纽带。
 

▲图5-13  村民在大榕树下打牌交流(税珺∕摄)

(三)一棵榕树,一个生态系统
巴金先生的著名散文《鸟的天堂》,讲的就是广东新会一棵茂盛的大榕树,有着数不清的枝丫,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一直垂到地上,进了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棵大树躺在水上一样。看上去像一大片树林,其实就是一棵榕树。
 

▲图5-14  广东新会的“小鸟天堂”(吴锦业∕摄)

巨大的榕树为很多动物提供了生存环境,也构建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对于住在城市中的鸟类、鸣蝉等各种小动物而言,榕树就是它们仅有的家园了!生命璀璨如歌,当我们说保护大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时候,更多是在说保护我们自己。
 
(四)榕树—自然与历史的选择,文化的标记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榕树是华南地区地带性森林植被的重要建群种,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都是岭南地区的代表性树种;无论在深圳还是广州,榕树也都是城市绿化的主导树木,是自然和历史选择了榕树。
 
植物与建筑一样,都是城市与空间意义的载体。尤其是榕树枝叶茂密,独木成林,大家在榕树下聚集、活动,会产生对这个场所的共同记忆。植物所构成的景观具有历史性和文化性,榕树塑造着岭南人的身份认同感。乡土植物和方言一样,都是岭南文明的基本意象和核心成分,也是文化标志、城市标志、生活标志的体现,承载了一个城市的历史记忆和许多代人的生活记忆。
 

▲图5-15  榕树是岭南文化的根(韦萍萍∕摄)

三、生态优先,从大树保育做起

为了纠正在城市绿化提升过程中的一些偏差,2021 年 6 月,笔者作为深圳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先行示范区生态专家,联合行业内十名资深专家,给市领导提交了《加强大树保护与培育,尽快纠正随意整体更换行道树的不当做法》的建议,引起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市长批转相关部门进行认真研究。该建议的主要观点如下:
 
大树是城市绿地的主体,其覆盖率和生长状态决定着绿地生态效益的高低和城市生态环境的基础。大树冠大荫浓,为人们遮挡烈日,降低城市的热岛效应;大树是绿化景观的主角,是园林植物群落的主体骨架,更是未来的古树,是城市历史文化和景观风貌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国内上海、武汉在大力推广林荫道建设,北京则要求建设完整的林荫道,通过“树荫覆盖”策略来实现“生态效益”和“以人为本”的完美结合。对于地处南亚热带的深圳更应大力推广选择冠大荫浓的树木,营造更多的林荫大道、林荫广场、林荫停车场。让森林进入城市,让城市融入森林,让市民在古木参天、浓荫蔽日的优良环境当中工作、学习和生活,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
 
用观花乔木品种去整体更换已成荫的榕树行道树等绿荫树种是本末倒置的行为,这种做法不可取。生态优先,景观次之,行道树的首要功能是遮阴,其次才是景观。绿色树木是一个城市的基底,无论园林城市、森林城市还是著名“花城”,绿色永远是其基色。可以在中下层种植观花植物丰富色彩,也可以在节点补种观花乔木,新建道路的行道树可优先考虑观花乔木种类。
 
榕树的根系问题与台风时大树容易倒伏问题的核心其实是管理问题。其根源通常如下:一是市政道路施工过程中留下的水稳层、建筑垃圾层严重影响了树木根系发育;二是许多道路行道树采用树池种植,直径只有 1m 左右,树穴太小;三是由于绿化管养缺乏高空修剪专项经费,行道树长期缺乏树冠疏剪,从而造成行道树大树出现根冠比例失调、头重脚轻的现象,台风影响时容易倒伏,加上榕树本身的板根特性造成榕树拱破路面沥青、铺装及树池现象。在专家眼里,榕树的板根问题根本是个伪命题,只要树穴扩大至 3—5 平方米,或者树池连通成行道树绿带,板根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图5-16  3平方米树穴撑起高大榕树


▲图5-17  连成绿带,榕树根系问题不再是问题

 
只有在城市建设需要道路拓宽或管线管廊改扩建引起道路绿带断面发生改变,立地条件不再适合树木生长时;或道路绿化存在安全隐患时;或速生树种整体自然衰老,其断枝或倒伏可能影响交通和行人安全时;或因病虫害导致长势衰退且无法恢复,造成整体道路绿化生态功能与景观效果较差时;或因绿化树种不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立地条件引起长势衰退且无法恢复时;或因恶劣天气,绿化树木整体受灾损毁严重时,进行行道树整体更新才是必要的。
 
近年来济南市开展“大树培育行动”,通过“破硬复壮”(即破除水稳层与建筑垃圾层,改善立地条件)的举措解决城市绿化的根基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些经验都值得借鉴。我们应加强大树保护与培育,开展行道树专项研究,从安全、生态、舒适、景观等多个维度评价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行道树树穴栽种的地段应尽可能扩大树穴或树池三二连通,条件允许时则应形成行道树绿带,杜绝以保护地面铺装为由对榕树采取简单粗暴的断根行为;彻底清除水稳层、建筑垃圾层,改良土壤基质,打造郁郁葱葱、生机盎然的大树景观,使大树既能遮风挡雨,又可以“享尽天年”。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