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人文 > 史事典籍 > 近现代史事 近现代史事

扫码关注

督卒,扑网

作者:张新奇 来源:《奇迹之城:深圳备忘书》 责任编辑:chen 2024-08-21 人已围观

整条深圳河以及邻近香港的海湾,如同柏林墙,逃港风潮此起彼伏。穿越铁幕的方式只有两种:“督卒”与“扑网”。
 
一是走水路,从宝安、蛇口一线水面,或是从靠惠州的大亚湾游往香港。因为怕群众逃港,潮汐时间被政府列为保密信息,如果没赶上顺潮,要么被淹死,要么被冲回原地。即使顺潮,也可能被巡逻军警发现,或者葬身鲨鱼之口。广东人把从水路逃往香港的行为形象地称为“督卒”,如同象棋中的过河卒子,有去无回。
 
二是从陆路走,被抓捕的风险更大。从梧桐山、沙头角一带翻越边防铁丝网到达香港,广东人称为“扑网”。一些逃港者还从动物园弄来老虎屎带在身上,以逃避警犬追捕。
 
逃港风潮给边境地区带来一种新职业,叫作“拉尸佬”。宝安县干拉尸的有200多人,每埋一具尸体可领15元补贴。多的时候,一天收入可达数百元。
 
其实,逃港早已发生,几次高潮发生在“反右运动”“三年困难时期”以及“文化大革命”期间。
 
1962年5月前后,从各地涌向宝安县的民众扶老携幼,数以十万计。短短一个月,成功逃入香港的人数达15万。
 
1962年5月22日,中央下令严密封关,遣送数万逃港者返回原籍。通往宝安等地的路口增设了关卡。去往边境县需要严格的手续,即使有证明文件,若搜查出干粮或可用于漂浮的东西,如单车内胎,甚至一定数量的乒乓球之类的物品,一律送收容所审查遣返。
 
1979年5月6日,来自广东甚至外省的近十万人,黑压压地扑向深圳,不到半个小时,两个海防前哨就被人山人海“吞噬”。当时正值水稻插秧季,地里的农民一听到“边境开放”的谣言,脚都没洗,走出稻田,回家拖儿带女就往香港方向跑。为了堵截偷渡者冲关,香港差不多动用了当地警力的整个家底,出动了7架直升机、2艘军舰、军警4000人,24小时不间断地进行海陆空立体巡逻。
 
1979年1月至5月,广东省共偷渡外逃11.9万多人,逃出2.9万多人。这一年的春夏之际,尽管派了军队,设立了70多个哨站,日夜加强巡逻,偷渡外逃的人依然如永不退潮的潮水,不断涌向边防哨卡。
 
1980年,袁庚开办蛇口工业区时,逃港现象依然禁而不止,时有尸体被冲到岸边。一日,袁庚在海滩散步,看见几个年轻职工指着一些骷髅取乐,便怒吼让把尸骨埋掉。曾经的同龄人,为了生存,把命丢在这里。我们对生命要有一份敬畏。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