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人文 > 地名起源 地名起源
沙井
作者:程建 来源:深圳风物志 第二辑 地名密码卷 责任编辑:yezi 2022-12-30 人已围观
沙井位于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历来是深圳西部重镇,是深港最早开发的地方。远古时代的沙井,还是一片海湾。海水拍打着望天山的山脚,岸边生长着耐寒的红树林,郁郁葱葱,是白鹭等候鸟的栖息地。大约2500年之前,沙井逐渐由海变成陆地,沙洲不断形成,向大海推进,昔日的海岛成为平原上的残丘。茅洲河在这个延展的平原上蜿蜒西流穿过昔日海岛,经东宝河注入伶仃洋交椅湾。
“自永嘉之际,中州人士避地岭表”,开始有零星的北方士族陆续迁入。他们相对集中,定居在那些与陆地相连的小岛上(今沙井中学一带),开荒种地,捕鱼捞虾,过着十分艰苦的生活。北宋时在沙井设立归德盐栅,后升为归德盐场。归德盐场盐课司衙门就在沙三社区,大约在明末清初,盐课司衙门搬到臣上村,官府将旧址买给沙井陈氏,百姓在上面建围立屋,被人称为围头。在清康熙年间编纂的《新安县志》里,沙井还叫归德场,属三都恩德乡。
沙井是著名的蚝乡,从北宋开始插杆养蚝,是世界上人工养蚝最早的地区。沙井的蚝田分布于深圳西部的滩涂。
沙井村的名字出现在清嘉庆年间编纂的《新安县志》里,属福永司管属村庄。据说现在的沙井大街就是古时候的海边,从沙头村到大王庙是一个沙滩,沙井就处在沙滩的尽头,有沙头就应该有沙尾,大概是嫌名字有一些不雅,“井”谐音“尽”,取名“沙井”,未尝不好。围头有一口官式水井,应该是归德盐场盐课司衙门的官井。沙井地下的土壤属于滨海沙土,井里有许多沙,井水格外甘甜。于是人们就把这里称为“沙井”。
离围头水井不远的地方,还矗立着一座龙津石塔,它是南宋盐官周穆修建来镇水的,因为塔上有干支纪年的铭文,而且记录在古代的地方志里,是深圳至今可知年代最为古老的地上建筑物,现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沙井是著名的蚝乡,从北宋开始插杆养蚝,是世界上人工养蚝最早的地区。沙井的蚝田分布于深圳西部的滩涂,从东莞的虎门口至宝安南头的大南山,长36公里,最宽约3公里,总面积约61.33平方千米,其中荫林草坦约10.67平方千米,泥坦50.67平方千米(包括深圳湾坦、东莞沙田、虎门零星坦地),该坦东面为丘陵地带,地势向西倾斜,中间的虎门水沥,又与横门洪奇沥、蕉门相垂直,东面无大河流出口,虎门水很难流经内坦,所以形成大面积的静水区,在坦地沿岸堆积。据调查,光是1956—1963年就共伸展500~700米,平均每年伸展70~100米,淤高6~10厘米,退潮后全部坦露,沿岸草坦一般已比原田面高出10~17厘米。这些坦地滩涂就是养殖深圳著名特产沙井蚝的蚝田。
在蚝的养殖过程中,不同海域的水质对蚝生长有不同的影响。黄田附近是沙井蚝的采苗区,南面后海、前海、小铲一带是蚝的生长区,而沙井的交椅湾是蚝的育肥区。每年五六月间蚝民开船到采苗区把瓦片、石块或水泥柱、水泥瓦等类附着器投入海中,让蚝苗附着其上。然后将附生着蚝种的附着器搬运到生长区去养殖。日常的管理就是挒蚝,把附生着蚝种的附着器,移动其位置,以防止其下沉或被浮泥覆盖,每年要挒两次以上。在种蚝之后第三年的八九月间,蚝种长至十余厘米,则搬回沙井蚝塘育肥。冬至前后到次年三月,把蚝捞起,开壳取肉,或上市或加工。沙井的蚝不但个体肥大,而且肉质细嫩鲜,被誉为蚝中珍品。沙井也因“沙井蚝”而闻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沙井蚝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1957 年,沙井蚝业合作社被评为“全国模范合作社”,还获得了周恩来总理亲笔签名的国务院奖状。1965 年7 月,“在前进中的沙井蚝业大队”作为代表走进北京农展馆,沙井蚝业大队成为全国养蚝业的一面旗帜。沙井蚝通过广州、香港远销国内外,成为享誉全国的深圳特产。
很赞哦! ( )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