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人文 > 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
樟坑径
作者:读特,深圳图书馆 来源:深圳记忆 责任编辑:叶子 2022-03-10 人已围观
▲樟坑径附近的客家村落,拍摄时间为1896-1905年间。
(图片来源:南加州大学图书馆)
“山秀水清樟溪过 英杰辈出客家村”
▲曾氏宗祠、谢氏宗祠、白鸽湖新樟路北1号碉楼和白鸽湖南碉楼
▲上围房氏宗祠
▲“肇棠苑”刘成浩刘成仪家族红色陈列
与很多客家单姓村不同,村中姓氏众多,主要有陈、廖、房、林、曾、钟、刘等姓。解放前,村民主要靠农耕劳作为生,除了水稻粮食,还有菠萝、沙梨和柿子、荔枝等作物。村民投墟要到临近的观澜墟、龙华墟或更远的深圳墟。
“近代中国较早接触世界的村落之一”
▲樟坑径基督教福音堂现状
樟坑径是近代中国较早接触世界的村落之一。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里走出了中国第一位瑞士留学生,还有两对传奇兄弟,一对是民国政要学者陈安仁和中国公共卫生奠基人陈安良,另一对是为国捐躯的飞行员英烈陈桂林、陈桂民。
▲当地人制作客家传统小吃“艾叶粄”
樟坑径地处山岭之中,旧时属于交通不便的地方,较好地保留原有田园风貌;村落依山傍水,三面环山。沿着溪流建起的间间瓦房,一片淳朴静谧的客家山村风情。近代不少人远渡海外谋生,衣锦还乡后修起高大的炮楼和大屋,彰显家族的实力,“自然条件受限的樟坑径,近代以来却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村中涌现了多位名人:宝安县早期农民运动领导人的陈国基、参加东宝惠边游击大队的陈观平、东江纵队护士陈义妹、地下党员,参与解放观澜战斗的万启源,边纵老战士,参加和平接管深圳镇的刘成浩、刘成仪兄妹等。”
▲中国第一位瑞士留学生陈明秀
樟坑径与世界的连接,不得不提留学瑞士的中国人:陈明秀。他比清朝第一批公派留学生要早10年,修神学,成为牧师,1869年回国后奉命建造樟坑径教堂,开办教会学校,开启民智,也使樟坑径成为教会在深圳地区活动的发源地之一。此外,被孙中山亲自任命为国民党南洋群岛特派员的陈安仁是樟坑径人;陈安仁的弟弟陈安良作为中国唯一代表参加世界法医学会。1947年到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他是中国公共卫生和法医学的奠基人,后来担任广州市副市长。
现在,村内还保留民国六年(1917年)陈安仁撰书祖母刘氏墓碑记。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由国民党元老胡汉民题写的陈安仁父亲陈性达公墓碑和民国学者,书法家杨寿昌撰书的墓志铭。
现在,村内还保留民国六年(1917年)陈安仁撰书祖母刘氏墓碑记。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由国民党元老胡汉民题写的陈安仁父亲陈性达公墓碑和民国学者,书法家杨寿昌撰书的墓志铭。
▲老中青三代传承百年非遗“舞麒麟” “樟坑径麒麟舞”
樟坑径还有一个值得向世人展示的名片——非遗项目“舞麒麟”。麒麟寓意着吉祥长寿、风调雨顺。“樟坑径麒麟舞”流行于19世纪初,发展至今已经有180多年的历史。1840年,第一代祖师陈求东10多岁时远赴福建南少林拜师学艺,艺成归来后结合武术与传说中神兽麒麟的特点,创造出“樟坑径麒麟舞”的基本套路。30多年后,由他的得意门生陈雍达、房益华和陈天乐三人接续弘扬,成为第二代传人。
民国时期,以廖玉安、张洪元为代表的第三代传承人发动樟坑径青年参加麒麟舞活动,队伍的规模日渐壮大。受战乱影响,麒麟舞很长时间不得不偃旗息鼓,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房运良回乡之后才逐渐恢复。近年来,“樟坑径麒麟队”逐渐发展壮大,队员既有当地居民,也有外来劳务工,老中青三代人一起钻研麒麟舞技艺,特别是擅长各种刀枪兵器的连环对打,在众多麒麟队伍中打响名堂,在各种大赛中多次斩获大奖。
民国时期,以廖玉安、张洪元为代表的第三代传承人发动樟坑径青年参加麒麟舞活动,队伍的规模日渐壮大。受战乱影响,麒麟舞很长时间不得不偃旗息鼓,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房运良回乡之后才逐渐恢复。近年来,“樟坑径麒麟队”逐渐发展壮大,队员既有当地居民,也有外来劳务工,老中青三代人一起钻研麒麟舞技艺,特别是擅长各种刀枪兵器的连环对打,在众多麒麟队伍中打响名堂,在各种大赛中多次斩获大奖。
▲“艺术桃花源”初现端倪
“飞檐翘角的客家古民居、碉楼,或依山,隐现于古树青林之间;或傍水,倒映于溪池清泉之上……”如今的樟坑径,往事依稀可触,更多的文艺气息开始照见古村,“艺术桃花源”初现端倪。
很赞哦! ( )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