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旅 > 非遗 非遗
传统美术:剪纸(剪影)
作者:许雨燕 邱文清 来源:深圳非遗·第一辑 责任编辑:manman 2024-09-03 人已围观
非遗名片
剪影,又称剪像,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工艺美术,源起我国古老皮影戏艺术,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华文化的瑰宝。剪影在民间多地广为流传,不断演化形成不同风格流派,剪纸(剪影)便是其中一支,已逾百年历史。
第一代传承人刘继康(生卒年不详),四川彭州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从事剪纸(剪影),擅长绘画、书法,因乐善好施有“刘大善人”之誉。
第二代传承人刘述宝(1933—1994),著名剪影艺人,家承剪影绘画,亦因常为乡邻剪影造像而深得爱戴。
第三代传承人刘期培(1961—),从小耳濡目染剪影艺术,父亲言传身教和严格训练使其水平“雏凤清于老凤声”,达炉火纯青的境地。1993 年定居深圳,在民俗文化村从事剪影工作,并在中国各大旅游景区为国内外政要名流剪影留像,其作品流畅的线条超越形似,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受到国内外剪影爱好者的高度评价。
第四代传承人刘雅洁(1986—),刘期培之女,2009 年正式出道,至今已有 10 多年,积极参与非遗进校园活动。
项目特点
剪影起源于古老的皮影戏,运用物体投影、侧面造型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皮影材料采用动物皮革与刻刀,剪影材料则是纸张和剪刀,剪影在皮影人物造型基础上充分发挥“剪纸”的特点,比“刻皮”更灵巧。融合创作者的艺术感受,采用夸张手法挖掘被创作对象的内在形象美、幽默美和含蓄美,使其成为高度概括的逆光造型,剪影成为源自皮影又区别于皮影的独特民间造型艺术。剪影演绎方寸间的百般变化,更是千年技艺的文化缩影,在历代艺人中不断传承发展,具有浓厚的中国民间艺术特色和重要的历史人文价值。
(一)技法特点
1. 剪得快:经过多年历练,刘期培的技法已十分娴熟,可达到“眼快手快、心手合一、剪如游蛇、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的效果。一般情况下,约 10 秒即可完成一幅作品。
2. 抓得准:刘期培观察人物细节极其准确,除了勾勒侧影,更注重表现对象的五官曲线之美,眉眼鼻口棱角分明,剪出的作品形态明显、线条分明,连睫毛、额头上的皱纹都清晰可见。
3. 韵味神:剪影艺术创作除了要做到形似,更要做到神形兼备,是一门微差出窍的艺术。
4. 善表演:在剪影现场,围观群众较多,刘期培能够顺应当下潮流,活跃现场氛围,引得观众拍手叫绝。一句“0K”,更与观众形成互动,达到了街头艺术表演的效果。
(二)历史人文价值
剪影艺术,区别于其他美术类品种,作品造型简练、线条流畅、形象生动,既保留了其传统匠心风格,又不落俗于现代潮流,受到当代许多人的青睐。如今,旅游已然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旅游景点设置剪影艺术展示,深受群众的喜爱。不仅如此,剪纸(剪影)经常代表深圳非遗到马来西亚、美国、阿联酋、德国等国进行剪影表演,起到极好的传播中国民间文化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审美价值和文化交流价值。
精编访谈
主持人:您做剪影很多年了?
刘期培:剪影是我们家祖传的,我爷爷传给我父亲,父亲再传给我,六七岁左右我经常看父亲画、写、剪,从那时开始就喜欢上了。
主持人:剪影和其他艺术不一样,通过一张纸的侧面表现人物外表和内心,是非常难的,您是怎么做到的?
刘期培:小时候听我父亲说,别看剪个人像很简单,其实很深奥。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点,要把他的内心世界和神韵剪出来,不是几天的工夫就能办到的。我父亲带我去看张大千的画展,我一看,标价 48 万,就问爸爸是不是写错了,张大千很厉害,他从小就能够坚持画画,画到世界有名。有一天晚上,我妈妈在做针线活,我看到她被煤油灯照在墙上的侧影特别好看,我问爸爸能不能剪一个妈妈的侧影,他就剪了给我看,我看了之后觉得很有意思。从那个时候开始,不管去哪个地方,我始终会观察人或事物的侧面。后来有一天,我很想体现一下自己的价值,就在大街上帮人剪影。当时有很多人问我这个是做什么的,我说,是剪影,剪一次两毛钱。
主持人:那是您第一次营业吗?
刘期培:对,第一天挣了 9 块多钱还是 11 块多,我忘记了,反正不少。那天晚上我给爸爸写信,说观众终于认可我了。从那以后,我一直坚持边学习边练习。直到有一天,有位老先生让我去参加四川省首届民间艺术节,我参加了,并得了“特别奖”。后来锦江区艺术协会叫我加入他们,到处去比赛,我觉得很有意思。
主持人:在那个年代,除了您,还有没有其他人在做剪影?
刘期培:有一位上海的七八十岁的老先生,虽然他的剪法和我的剪法不一样,但是他经常给我指点迷津。以前我们都是用座机联系,后来就打不通了,我想他可能早就过世了,太遗憾了。
主持人:您是怎么到深圳来的?
刘期培:我父亲跟我说,你一定要走出去,把我们的艺术发扬光大。1992 年,深圳锦绣中华的领导给我们老家的领导打电话,叫我过来深圳。来了以后我发现锦绣中华和民俗村里很漂亮,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爱上民俗村了。
主持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民俗村有点儿像您的半个家。
刘期培:我已经把民俗村当成家了。当时我住在白石洲,但是在那边光搬家就搬了 9 次,租的房子不是小偷多,就是蚊子多,生活很艰辛。
主持人:那为什么还要留下来?
刘期培:我有剪刀就可以生存,而且大家都很认可我的手艺,我心里面就很舒服。我都是免费招收徒弟,只要是不为名、不为利地喜爱剪影,我就喜欢教。去年收了一个广西徒弟,家里面很穷,他的父亲是个残疾人,家里靠母亲一个人种田养活几个孩子。他很有孝心,每次回去都帮家里做农活,我觉得这小伙子不错,就收他为徒。
刘雅洁:小时候,我真的不理解父亲的工作,只知道跟我身边小伙伴的父母的工作不一样,而且我挺不喜欢的。
主持人:为什么?
刘雅洁:还没有上学之前,我就跟着爸爸走南闯北,他去哪个庙会,我就跟到哪,他在剪,我就在旁边看,风吹日晒的。而且逢年过节,大家团聚时,他总不在家,因为那个时候他是最忙的,到后来我才慢慢地感觉到,这门艺术不仅仅是一份工作,还是一种精神,现在很多人都缺乏匠人精神。
主持人:在这个过程中,让你觉得特别骄傲的活动和事情有哪些?
刘雅洁:2011 年在大运会上,给全世界的运动健儿表演时,发现他们都很喜欢这项技艺,让我再一次感受到这门艺术的意义,让我更加坚定地做这门艺术。我还去查询了和非遗相关的资料,发现国家级的非遗传承人,一共 1086 位,40 岁以下的仅有 7位,传承人年龄明显呈现老龄化,如果没有人传承,非遗项目就面临失传。
主持人:每个非遗项目在历史长河中都是一段小小的碎片记忆,当我们把这些非遗项目缀在一起时,你会发现,很多灿烂的历史,都在这儿星星点点地呈现。
传承活化
历经几代变迁,如今剪纸(剪影)艺术已被越来越多人接受、喜爱。第三代传承人刘期培打破“传男不传女”的禁锢,在深圳南头古城成立剪影工作室,广收门徒,免费传授该技艺,在粤港澳大湾区收获了大批年轻“粉丝”。近年来,刘期培多次参加各级重要的“非遗”项目艺术展示活动和表演,还受邀到多个国家进行剪影表演,为非遗保护的宣传推广和中外文化交流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出色的成绩。
很赞哦! ( )
上一篇:传统医药:杜氏肛肠疗法
下一篇:传统美术:传统植物染色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