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人文 > 史事典籍 > 典籍著作 典籍著作
深圳非遗·第一辑
作者:许雨燕 邱文清 来源:深圳非遗·第一辑 责任编辑:manman 2024-09-03 人已围观
《深圳非遗·第一辑》 主编:许雨燕 邱文清 海天出版社
前言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与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其中,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发布了《关于开展“非遗在社区”试点工作的通知》,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进入新高度。
为践行上述中央政策法规、宣传推广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和提升人们的认知感、认同感和参与感,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文物管理办公室和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融媒体中心文化组自 2019 年起陆续创新研发《深圳非遗》年度专题,每年 52 期(20 分钟 / 期),“实地探访”和“全景式影像记录”深圳及其周边辐射地域的 400 多项在册非遗项目,以大型专题形式在深圳广电集团都市频道每周六晚间黄金时段(19:52—20:12)首播,同时在深圳卫视以及深圳国际频道滚动播放,并在学习强国、抖音、头条等新媒体平台和深圳公交地铁、户外大屏等移动端进行全媒体宣传,新媒体平台表现抢眼——“学习强国”开设专栏,抖音官方账号粉丝逾 80 万,单期视频点击量高达 4000 万次,形成 TV(公信力平台)+ NV(流量平台)的全媒体闭环。
《深圳非遗》同时尝试“探访式解读”与“参与式体验”的立体结合,不只是客观记录,也是主观参与 , 每年不定期推出非遗在社区、非遗进校园、非遗进商圈等线下活动,将传统“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激发社会力量参与保护传承,增强受众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探索文化遗产保护新途径的同时,也为文化强市战略做出新贡献,文化组也因此获得 2023 年“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的称号。
《深圳非遗》迄今已上线逾 4 年,持续解读不同题材的文化遗产项目,陆续播出 200 多期专题,以“沧海桑田的历史、不可复制的传奇、文化传承的故事”做到了收视、流量和口碑的共赢,受众遍及海内外,日渐形成深圳及其周边辐射地域的文化遗产“现象级”IP 品牌,为深圳文化强市战略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增添可持续发展和影响力广泛的国际化全媒体平台。
作为移民城市和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在“双区”叠加和“双区”驱动过程中呈现出地域的特殊性:深圳非遗不只呈现深圳本土非遗文化,也是祖国四面八方非遗文化的合集,更汇集了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表达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脉络。从讲好中国故事和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的视角来看,深圳是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城市 , 而影像和文字的缔造是活态传承的一个缩影。因此,除了专题节目的影像记录之外,我们更希望能够做出文字、图片的档案式记录,让影像和文本在非遗的活态传承中相互赋能,并在未来能以不同语种进行传播,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绵薄之力。
根据《深圳非遗》在册资源的专题记录,我们分门别类梳理出医药、美术、音乐、技艺、民俗等五个类别的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合计 40 多例、20 多万字,形成《深圳非遗·第一辑》图书,将每一例非遗项目分成非遗名片、项目特色、精编访谈和传承活化等四个维度解读,并辅以精选专题图片,诠释非遗项目的前世、今生和未来故事。期待今后我们在《深圳非遗》专题系列片的基础上,陆续推出系列图书。
本书出版之后,将陆续推广分发到深圳及其周边城市的社区、商圈和大中小学校园,在青少年、成年人和传统文化爱好者等群体中悄然埋下非遗的种子,既契合“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的气韵,又为深圳这座现代都市增添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篇章。
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深圳是一座年轻的现代都市 , 却拥有着琳琅满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其代表性传承人团队。未来,我们将继续立足深圳本土,辐射粤港澳大湾区乃至世界各地,通过影像、文字和图片的诠释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也是《深圳非遗》项目及其系列图书的意义所在。
目录
很赞哦! ( )
上一篇:奇迹之城 : 深圳备忘书
下一篇:奔腾的深圳河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