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文旅 > 非遗 非遗

扫码关注

传统民俗:沙井蚝生产习俗

作者:许雨燕 邱文清 来源:深圳非遗·第一辑 责任编辑:manman 2024-09-23 人已围观

 
非遗名片

沙井蚝生产习俗始于宋代插杆养蚝,距今有 1000 多年历史。明代养蚝业已有相当规模,养蚝区域南移到东莞、新安交界一带,清代初期真正发展成养蚝业。

沙井蚝业人物有陈林运(1912—1970)、陈造崧(生卒年不详)、陈志仔(1915—卒 年 不 详)、 陈木根 (1920—卒年不详)、 陈祚新(1923—卒年不详)、陈淦池 (1924—卒年不详)、曾淦亭(1924—卒年不详)、陈淦权(1926—卒年不详)、陈长辉 (1928—卒年不详)、陈锦其 (1929—卒年不详)、陈启星(1930—卒年不详)、陈泽辉(1930—卒年不详)、陈润培(1930—卒年不详)、陈喜培(1931—卒年不详)、陈永绵(1931—卒年不详)、陈建兴(1931—卒年不详)、冼灿福(1932—卒年不详)、陈达祥(1932—卒年不详)、陈庆林(1932—卒年不详)、陈淦波(1932—)、陈应中(1932—卒年不详)、陈植林(1932—卒年不详)、陈灿森(1933—卒年不详)、冼吐霞(1933—卒年不详)、陈设华(1933—卒年不详)、黎榜林(1935—卒年不详)、陈广兴(1937—卒年不详)、陈树南(1938—卒年不详)、陈照根(1940—)、陈庆良(1942—)。

第一代传承人陈林运 (1912—1970),自幼承袭沙井蚝业生产习俗,20 世纪 50 年代担任沙井水产站副站长,指导蚝民生产实践。
第二代传承人陈长辉 (1936—2012),于 1953 年进入沙井水产站工作,得到了陈林运的真传,积极从事蚝业生产实践活动。
第三代传承人陈沛忠 (1946—),师承陈长辉,在多年传承实践的过程中成为当地蚝业生产带头人。

项目特征

经过长期的发展,沙井蚝业形成了打山口、流水定作息、集体协作等生产习俗和蚝壳砌墙、上香礼拜天后等生活习俗,有一整套成熟的养殖和加工技术,生产程序有种蚝、列蚝、搬蚝、散蚝、开蚝等,地域特征、技术特征、产品特征鲜明,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以及旅游观光价值。

(一)地域特征
沙井蚝品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地的咸淡水。珠江口冲积海积作用合力而成边滩,因而沙井的海岸线平直,坡缓水浅,属缓慢淤积型的淤泥质海岸。海岸适宜生长的红树林以较耐寒的秋茄树为主,主要树种为桐花树、白骨壤、老鼠簕,呈灌丛状,有的是与芦苇等混生的半红树林。流经沙井的河流主要有茅洲河、沙井河等,均注入珠江口伶仃洋,咸淡水在此交汇,有丰富的浮游生物,有利于海水养殖业的发展。

(二)技术特征
沙井蚝业历史悠久,有一整套成熟的养殖和加工技术。20 世纪 50年代,沙井蚝业社派人到辽宁、海南、湛江、新会等地传授放蚝技术。苏联、日本、越南等国水产专家纷纷到沙井考察。1960 年,受水产部的委派,沙井蚝民们分批前往越南广宁省海防市传授养蚝技术。

(三)产品特征
沙井的蚝田,因地处合澜海,为咸淡水交汇处,海水里的浮游生物特别多,蚝吸食后长得肥大,味道格外鲜美,是广东人喜爱的美食。沙井蚝体大肉嫩,蚝肚极薄,有“沙井蚝,玻璃肚”之说。1956 年以后,沙井蚝曾先后得到广东省政府、水产部和国务院的嘉奖。
 

(四)历史文化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和旅游观光价值
沙井蚝是深圳的著名土特产,也是现在保存完好的本土名牌。从宋代插杆养蚝开始,至今有 1000 多年的历史,深圳沙井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工养蚝的地区。沙井蚝业有一整套成熟的养殖和加工技术,这些生产技艺是蚝民长期实践的智慧结晶,蕴含着许多宝贵的科学技术经验,是一份宝贵的历史遗产。沙井蚝营养丰富、肉质鲜美,具有保健滋补的功能。保护沙井蚝的资源,并对此资源充分利用,进行系列产品的深加工,有助于大力发展经济。现今,在沙井有保存完好的蚝壳墙、传统的蚝加工厂房、蚝民新村,还可以开发沙井蚝文化园和沙井蚝博物馆等,这些都是别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精编访谈

主持人:深圳人自古以来就有着吃蚝的习惯,每年的冬春正是生蚝成熟时候,也是蚝肉最为肥美的季节,沙井蚝便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个品种。享誉海内外的沙井蚝有着非常丰富的身世故事和民俗文化内涵。为什么沙井蚝这么有名?
陈沛忠:一方面沙井靠近珠江口东岸,处在咸淡水交汇的地方;另一方面是这里的藻类比较有营养,其他地方的没有我们珠江口的藻类好,蚝吃了这些藻类以后,它的皮比较薄,肉比较软、鲜甜,所以加工出来的产品有蚝味且厚实,别的蚝区没有我们这个海区的先天条件,所以味道就差得很远。这个蚝田,我们村民把竹子插在海里面的时候,它自然地有苗子附着在上面,每年芒种前后,水咸七到八度的时候,就有浮游生物出来了,这个时候蚝体就可以排精排卵,结成一个个小蚝体,附着在竹子、瓦片、水泥柱上,然后开始生长。们沙井海区是全功能的,可以产苗、生长、育肥,是全国最好的生蚝养殖区,经过了我们祖先的生产实践,发现不但要插杆来养蚝,还要找到好的地方去育肥,在生产过程中我们就发现,深圳前海、后海是一个好的生长区,我们俗话说是“育肥区”。
主持人:您是从何时接触到蚝的?
 

 
陈沛忠:1964 年我高中毕业以后,我就在这个沙井蚝厂(全国第一家蚝业加工厂)当工人,它是 1952 年建起来的,那个时代是统购统销,就是所有的蚝民的生产资料、生活物资,由这个蚝厂来供应,它的产品又由我们来收购加工,当时国营厂就是这样。蚝民是一个生产单位,负责养殖,全沙井 1 万多人养蚝,加工的产品叫蚝豉,沙井蚝油出口到香港,在香港通过国家的五丰行销售到全世界,那个时候沙井蚝已经驰名中外了,每年可以为我们国家创汇 3000 多万元。我们沙井人不但会生产,还会经商买卖,因为沙井人经常出海,与外面的世界接触得比较多。经过 20 多年的打造,现在我们大概有 10 万亩的养蚝基地,分布在台山、海丰、汕尾这一带,每年冬至前后收成,在养蚝基地开好蚝肉,然后运回沙井加工,再供应给深圳市民。
陈沛忠:以前我们的鲜蚝用于加工出口,现在加工出口量少了,就卖鲜蚝产品,还有蚝罐头,将蚝煮熟以后加入我们的配方,然后封罐、抽湿、杀菌,做成一个沙井蚝的品牌,目前蚝罐头在全国水产行业已经成为一个知名品牌了。还有蚝油,蚝油其实就是蚝汤的浓缩液,煮熟的蚝有很多蚝汤,把蚝干拿出来以后,把蚝汤过滤,再重新去熬煮它,就变成现在这个蚝油的颜色,什么东西都不加。
主持人:地球上的每一个地方都是大自然的赐予,我们要懂得感恩,沙井蚝文化可以说是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如今的沙井虽然再也看不到现场作业的蚝田,但是你依然能够感受到无处不在的“蚝”情满满,蚝依然与沙井紧密相连,蚝文化也在沙井世代相传。

传承活化

自 1980 年以来,传统农业生产架构迅速解体,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已不再存在,浅海污染严重也导致蚝业生产日渐式微。为拯救蚝业,有一批像陈沛忠这样执着的蚝人,他们前仆后继,将传承和发扬沙井蚝文化视为己任,他们顺应自然、利用自然、回馈大自然,除部分生蚝继续在本地养殖外,全面实行产业转移,发展异地养殖,在台山、澄海、汕尾等地建起了 30 万亩的沙井蚝养殖基地。除了原有传统的沙井蚝油、沙井蚝豉等产品之外,目前还生产了多种口味的沙井蚝罐头。从 2004 年起,每年的冬至前后,他们都会举办“沙井金蚝节”,开展蚝乡生态一日游,在沙井多家酒店举办“蚝门盛宴”美食节,推出“全蚝宴”系列套餐,并在酒店和沙井大商场的蚝产品专卖点销售各色蚝产品。希望在未来,沙井蚝能够异地开花,继续向海内外游客展示千年金蚝的辉煌历史以及深厚、悠久的蚝业文化。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