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文旅 > 非遗 非遗

扫码关注

深圳侯王庙掠影

作者:廖虹雷 来源:《深圳风物志·风土人情卷》 责任编辑:yangxu1985 2023-06-21 人已围观

深圳的侯王庙,估计有不下10座,但它们纪念的神明却不一样,分别为西汉留侯张良、三朝宰相陈平,宋代忠臣杨亮节,抗辽英雄杨六郎(杨延昭)和明末大将军陈忠勇等。透过这些庙宇,可见民间对历史英雄人物忠勇、气节的崇拜,以及对和平、安康、幸福生活的向往。它们为后人了解当地民众的民俗信仰和研究地方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大鹏侯王庙
 
龙岗区志》载:侯王古庙位于大鹏所城赖府巷,是当地罕见的祭祀汉代初期留侯张良的庙宇。建筑年代不详。但从建筑结构和使用的建材来看,应为清代重修。庙门的花岗岩石上留下一副完整的阴刻楷书对联:“灭项兴刘多妙计,庇民护国著奇功。”门额置一花岗岩石匾长1.8米、宽0.67米、厚0.2米,边雕忍冬花纹,上行正中有一金钱眼。石匾上书大楷阴文“侯王古庙”四个大字。
 
大鹏所城,全称“大鹏守御千户所城”,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是全国65个“守御卫所”之一。人口仅3000人的古城,明清两朝却出了赖英扬、刘起龙、赖恩爵等17位将军,其中赖氏一家三代出了五位从一品或正二品的名将,因此,当地有“宋有杨家将,清有赖家帮”之说。由于卫所的军士实行世袭制度,所以古城居民形成崇尚习武、世代从军的传统,他们崇尚武技,更崇尚谋略,于是建立侯王庙奉祀留侯张良。
 

刘邦称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汉朝建立时封其为留侯。由于大鹏所城的军士实行世袭制度,所以古城居民形成崇尚习武、世代从军的传统,他们崇尚武技,更崇尚谋略,于是建立侯王庙奉祀留侯张良。

张良,汉初襄陵龟山张相(今山西省襄汾县陶寺乡张相村)人,出身于贵族世家。祖父开地,连任战国时韩国三朝宰相。父亲张平,亦继任韩国二朝的宰相。至张良时代,韩国已逐渐衰落和灭亡。秦末农民战争中,张良聚众投归刘邦,成为刘邦主要谋士和大臣。楚汉战争中,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为刘邦完成统一大业奠定坚实基础。刘邦称赞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一名句,也随着他的机智谋划、文韬武略而流传百世。汉朝建立时张良被封留侯,后功成身退,千古流芳。张良在惠帝六年(前189)病卒,谥号文成侯,随之各地建有侯王庙祀之。
 
沙井陈侯古庙
 
宝安区沙井街道万丰社区仁爱路南16巷与北20巷之间(又称围仔),有一座陈侯古庙,由万家蓢村(今万丰社区)潘氏族人建造,是纪念西汉曲逆侯陈平的庙宇。
 
陈平,西汉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秦末,项羽、刘邦起兵反秦,陈平毅然从戎投奔到项羽麾下做谋士,但不被重视,后来投奔了刘邦。他足智多谋,用“六出奇计”为刘邦夺得天下。陈平一生充满传奇色彩。西汉建立后,陈平先被封为户牖侯,后又封曲逆侯,汉惠帝时封为左丞相,吕后摄政时任右丞相。文帝时,周勃辞去相位,陈平一人独相。汉文帝二年(前178)病逝于长安,谥为献侯。
 
沙井万丰村的潘氏族人,为何建筑陈侯古庙,奉祀陈平?据潘氏族谱记载,相传潘氏先祖在西汉时期惨遭横祸,所幸遇上西汉开国元勋陈平,陈平丞相听明潘氏冤情,仗义救了其性命。潘公为答谢丞相大人的救命之恩,便画了陈平的像背在背上,遍走四方,告示子孙族人,所居之处,广修陈侯庙,世世代代纪念曲逆侯陈平恩公。
 
聚居万丰村的潘氏族人不忘祖训,建造陈侯古庙代代祭祀。该庙坐东朝西,由前堂、后堂、天井等组成。整体为砖木结构,庙门、庭柱、墙基、檐阶、天井用花岗岩石砌成。古庙门口两侧有副刻在花岗岩石上的对联:“陈平有幸,代主青山埋忠骨;侯王无私,义胆丰碑留人间。”门额上阳刻石匾一块,上书“陈侯古庙”,左右有彩色的人物壁画两幅。庙宇内有山水、人物及唐宋名家诗词的壁画。1996年7月万丰村将它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福田杨侯宫
石厦杨侯宫位于沙头街道石厦村,建于清代,是为纪念北宋时期的抗辽将领杨延昭(杨六郎)而建。杨六郎乃至杨家将披肝沥胆、精忠报国之精神,历来为后世所称颂。

据《福田区志》载:石厦杨侯宫位于沙头街道石厦村,建于清代,是为纪念北宋时期的抗辽将领杨延昭(杨六郎)而建。根据《宋史》记述,杨延昭(958~1014),本名杨延朗,人称杨六郎,英勇无比,用兵如神,辽兵畏之。宋真宗擢升杨延昭为保州缘边都巡检使,委以如同京师使者的重任,称赞他“治兵护塞有父风”。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杨延昭逝世,终年57岁。宋真宗痛失英雄,祭文悼念。杨六郎乃至杨家将披肝沥胆、精忠报国之精神,历来为后世所称颂。
 
福田区石厦村一带,古称“打锡岭”,地处深圳湾和深圳河的交汇处。600多年前,沙井万家蓢村潘氏分支落脚打锡岭;后来,隐姓埋名的南宋赵氏皇室后裔,辗转东莞,又选址打锡岭立村建围。潘、赵两姓族人逐步开发了这片滩涂,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渔民来安家落户。明洪武年间,形成了以潘氏、赵氏为主,还有莫、张、岑、龙、陈、李等姓氏的石厦村。石厦村分旧围、上旧围、新屋三个自然小村,八姓杂居。为求得平安、和睦、吉祥,八姓村民商议,集资建起了石厦村第一个祠堂——敦睦堂,还建起一座庙宇——杨侯宫,纪念北宋抗辽名将杨六郎,通过杨家将的威名,凝聚全村人心,守护家园。
 
杨侯宫,坐东南朝西北,为三间二进中天井式布置,面阔8.9米,进深14.8米,占地面积132平方米。砖石抬梁式结构,门堂仪门环板上的压地隐起木雕和木雕盘龙柱,雕刻工艺精湛,为始建时原件。大门两侧花岗岩石,刻有“皇恩封侯显赫功高扶宋室,庙宇重整庄严气象庇黎民”的对联。杨侯宫是全市现存不多的纪念北宋杨六郎的祭祀性建筑,2001年10月福田区政府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福田区下沙村的侯王庙同样是为纪念北宋杨家将而建。

除了纪念杨六郎的石厦村杨侯宫、宝安区沙井街道上寮社区杨侯宫(清光绪二十九年重修)和福永街道桥头村杨侯宫(镇级文物保护单位)外,还有纪念南宋末年护驾小皇帝有功将领杨亮节的沙井侯王庙、康杨二圣庙、龙岗区沙湾螺阳乡侯王宫(今废)、福田区下沙村侯王庙和南山区墩头村侯王古庙(1730年建)等。
 
向南侯王古庙
 
向南侯王古庙,坐落在南山区向南社区,传说供奉的侯王,是明代十二诸侯之一的陈忠勇。他出身庶民,为民请命,官至大将军并被封侯,死后民间建有多处供奉他的侯王庙。
 
向南侯王古庙一带,原是南山半岛上珠江口的一片滩涂。900多年前郑姓、陈姓等中原人为避战乱,一路南迁至此落籍而居。
 
向南村建侯王庙有个说法。400多年前,珠光庵前村(今属西丽街道)有个郑姓教书先生在南头墩头村教书,他觉得此地风水好,征得墩头村族长同意后,就在墩头村不远处建房;后来人丁兴旺,所有的房子都向南,故名“向南村”。向南村民素来半务农半养蚝,除了耕种水田外还下海养蚝。为求风调雨顺,家宅平安,村民便求神保佑,集资于清雍正八年(1730)建造了侯王庙。
 
古庙的大门有一副石刻楹联:“侯门常开座向南千秋鼎盛,王泽永在荫四处万民同霑。”侯王诞庆典时,又用大红纸在石刻楹联侧增贴一联:“诚心呼求陈公添福寿,实意躬拜侯王保平安。”古庙前厅,别看厅里供奉的侯王神像为小型木质雕塑,却是本庙留传的古物。20世纪五六十年代“破四旧”和“文化大革命”时,村里的有心人偷偷将雕像辗转藏到香港。1994年,向南村村民重修侯王庙,落成时,神像在香港才被镀上“金装”奉迎回向南村。随后,恢复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的侯王诞祭典活动。2009年1月,向南侯王诞祭典,被列入第二批深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