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文旅 > 非遗 非遗

扫码关注

传统民俗:南水姊妹节

作者:许雨燕 邱文清 来源:深圳非遗·第一辑 责任编辑:manman 2024-09-23 人已围观

 
非遗名片

深圳市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水姊妹节源于深圳蛇口南水村,当地居民多为清朝末年由布吉、紫金、五华等地迁徙而来的客家人。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妇女地位提升,1987 年,南水村党支部将每年的 12 月 25 日定为南水姊妹节,传统的姊妹聚会得以发扬传承。

第一代传承人钟娣(1917—2017)、刘群娣(1923—2016)、姚英娣(1928—2023)、何运好(1930—2017)、张观带(1931—2016)。
第二代传承人郑细妹(1936—)、张梅英(1937—2016)、陈友娣(1942—)、龚秋兰(1950—),龚秋兰为姚英娣的儿媳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客家妇女,尤其是外嫁女,地位低,处处受到压制。女人们的生活忙忙碌碌,没有属于自己的空间,但村里有一个习俗,每年农历正月初四,妇女回娘家拜年时或村里逢娶嫁时,姊妹们便可聚会。
 
 
每逢这时,姑娘媳妇们就像过节一样,聚在一起,摆上点心、水果、糖果、花生,一边喝茶,一边谈心,一边唱山歌。1987 年,在龚秋兰等人的倡议下,将每年的 12 月 25 日定为南水姊妹节。每逢此节,外嫁女回娘家和本村姊妹媳妇欢聚一堂,共诉心曲,把传统的姊妹团聚习俗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成为南水村的一大盛事。

第三代传承人陈 连 娣(1951—)、 邬 金 英(1953—)、 龚 庆 梅(1956—)、邬玉珍(1957—)、张程翔(1970—)。张程翔为龚秋兰长子,在南水村出生成长的张程翔,从小在南水村山海客家文化的熏陶下,对南水姊妹节民俗所蕴含的文化有着深刻认识和理解。为了将南水村客家传统优秀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张程翔根据时代发展和要求,对传统南水姊妹节进行挖掘整理和总结推广,并形成现今南水姊妹节召开恳谈会、举办纪念活动、开展文体活动、进行文艺演出、共食大盆菜等系列活动。

项目特征

南水姊妹节以其独特的客家山海文化魅力,将南水村村民共同的文化传统、语言习俗、客家精神发扬光大,成为连接海内外南水村村民心灵的纽带,并为建设邻里和睦、家庭幸福、安居乐业的南水美好家园提供源源不断的正能量,民俗传承特征明显,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一)“义”字当头
蛇口南水姊妹节源于岭南客家人的“义”字文化,处处渗透着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理念。“义”字当头,第一是要注重团结,客家人在客居地要立足,十分不易,困难重重,单枪匹马绝不可行,只有团结一致才能成功,这是南水客家人在蛇口近百年奋斗史中总结出的历史经验,大家都牢记在心。“义”字当头,第二是饮水思源,现在日子过好了,可是大家依然不忘前辈们在过去创业过程中吃过的苦和努力奋斗的精神,感激前辈们为今天的发展打下的良好基础。“义”字当头,第三是知恩图报,客家妇女是最能吃苦耐劳、忍辱负重的群体之一,在事业有成的今天,客家人绝不会忘记客家妇女在创业过程中的功劳。

(二)“家”是基础
“家”是客家人的精神寄托,家的意识深深扎根于客家人的思想当中,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姊妹们承载着家,承载着和谐,承载着社会,承载着文化。让姊妹们生活过得好,有社会地位,这个家庭就安定了,众多的家庭安定了,社区这个大家园就安定了。因此,以家为基础,让家庭主妇当主角,是南水姊妹节的又一个显著特征。
 
 

 
(三)“和”为根本
“和”字贯穿着姊妹节的始终。南水人不仅追求家庭之和、邻里之和、村民之和、干群之和,更将之上升到创建整个社区的和谐。在姊妹节上,不仅是本村土生土长的姊妹同欢乐,还诚邀在南水打工的外来劳务女工、曾在南水生活过的广州知青与大家一起过节,体现了南水人豁达开放、包容大度、崇尚和睦的胸怀。

(四)中西融合
姊妹聚会是传统习俗,12 月 25 日是西方的圣诞节,把姊妹节定在此日,本是为方便香港姊妹回乡过节,但经过好多年的节庆,却起到了中西融合、喜上加喜的效果。大红灯笼与圣诞树同在一院,灯谜的红绿字条与圣诞贺卡各显特色,它们相映成趣,为节日增添不少色彩。各类中西风格的游戏、表演节目也使得节日的内容更加丰富。

(五)历史价值
通过这一民俗活动,让人们了解客家人移居蛇口近百年的创业史、奋斗史以及他们在各个时期的生存状况,尤其是能了解客家妇女忍辱负重的艰辛历程以及她们社会地位不断提高的过程。

(六)文化价值
南水姊妹节经过多年的演变,现已成为一个集民俗文化、饮食文化、民间文化活动为一体的文化体,通过开展这项民俗活动,推动了多种文化的展现与发展,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

(七)社会价值
一方面,南水姊妹节让外嫁女回娘家和本村姊妹欢聚一堂共诉心曲,使南水姊妹间的深情厚谊代代相传;另一方面,这一活动已成为共建和谐社会的平台,吸收外来劳务女工参加活动,让她们融入到新型的社区之中,共建和谐家园;这一活动还是连接海内外客家人心灵的纽带,加强了海内外姊妹间的团结。
 
精编访谈

主持人:在深圳市南山区的南水村呢,有一项特别的民俗活动,叫南水
姊妹节。每到节日的时候,南水村张灯结彩,笑语盈盈,在姊妹节的背后是怎样的民俗呢?南水姊妹节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
张程翔:在 1987 年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在蛇口南水村,大部分都是客家人,清朝末年的时候从紫金、五华、布吉迁移到蛇口这边来。
主持人:1987 年的时候怎么就形成了一个规模性的姊妹节?
张程翔:因为我们村里面有个习俗,每逢正月初四,大家就回娘家拜年,或者村里面办喜事的时候,她们就可以在一起聚会。很多女孩子外嫁到别的地方,回娘家拜年时,大家就可以通过这个聚会聚在一起,摆上点心、水果,还有客家茶果,一边喝茶一边聊天,这些姐妹和媳妇们把这种活动当成自己的节日,然后代代相传下来。
主持人:明白了,她们主要聚集在一块,就像茶话会一样聊聊天。您作为一名男性,怎么想起来要把这个申报非遗项目的?
张程翔:因为第一代姊妹节,我奶奶也在,我妈妈是第二代姊妹节发起人之一,从小受到她们的熏陶,加上我本来也当过负责人,我也有经验,所以我觉得我更有责任去把姊妹节做得更好,传承下去。

主持人:现在姊妹节的规模是什么样的?
张程翔:第一,是洽谈会,邀请周边的兄弟姐妹和村里的老人家,还有一些干部过来参加这个活动,也邀请 20 世纪 80 年代来村里务农的知青走访村里的一些老人;第二,我们还举办了纪念活动,因为我们公司的 4 楼有个村史馆,每年都在更新这些历史资料,然后让所有参加我们姊妹节的人员上去合影,然后看看我们南水的客家文化;第三,是开展跳舞、旅游等文体活动;第四,是举办大型的文艺表演,表演就是我们姊妹节的重头戏了,12 月 25 日姊妹节那天,会在村里面搭起一个大型的舞台,村里面的姐妹们、媳妇们穿上漂亮的衣服,化上靓妆,让她们用最原生态的、嘹亮的歌声表演,让观众们欣赏所有的节目。表演完之后,我们会在村里摆上 100 多桌的大盆菜,邀请一些至亲或者周边的兄弟姐妹。总之,村里面的老老小小都要参加这个活动,让大家开开心心欢度这个大型节日。
主持人:感觉像过年一样,它把很多客家的历史还有人文都缀连到了一起,让我们了解更多的客家人文历史。
张程翔:对。
主持人:阿姨,您是南水村人?
龚秋兰:是,我在南头出生,我妈妈是南水村土生土长的女儿,我 10 岁的时候,我妈妈才把我带回南水村。
主持人:您是什么时候知道有姊妹节的?
龚秋兰:我们那靠近海边,小时候去海滩抓鱼虾的时候,有些老人家会唱山歌,去山上打柴也唱(山歌),我们那时候还小,后来一直跟着她们唱,也学她们唱。
主持人:她们在日常劳动过程当中会唱歌?
龚秋兰:日常的,她们一出口就是山歌,看到什么唱什么,词是现编的,没有什么作曲那种的,随口就唱出来。
主持人:唱哪些内容?您能哼两句吗?
龚秋兰:好,“我是客家人,家住南水村,祖祖辈辈在这里,薪火相传”。
主持人:阿姨您唱得我想掉眼泪,大致意思是“我是南水人,我祖祖辈辈都住在这儿,客家人薪火相传”,是这个意思吗?
龚秋兰:是的。

主持人:您用客家话唱山歌说南水的时候,我作为一个外乡人听着都很感动。
龚秋兰:是啊,因为以前南水妇女地位比较低,我们每年都回娘家探亲,大家一起坐下来聊天,都说我们没有属于自己的节日,后来我们就想唱山歌也是可以让我们有一个自己的节日。当时改革开放有这个机会,我们提议一下,领导也重视,就把这个姊妹节山歌队这样唱起来了。
主持人:明白了,就是客家姊妹自爱、自我珍重的一种情感,希望能有一个节日。
龚秋兰:是,领导重视我们,我们自己也有这个愿望。
主持人:对,因为到了一个尊重女性的年代,所以我觉得这个年代的女性是幸福的。
龚秋兰:对,是很高兴的,你看像我们那么大年纪,还有这个机会和平台去唱歌。
主持人:欢聚一堂,共诉心曲。南水姊妹节不仅体现了南水客家人的一项特色民俗,更体现了改革开放之后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传承活化

一声山歌唱响,人人泪流满面。自 1987 年以来,南水村举办的南水姊妹节活动,第三代传承人都亲自参与、精心策划,先后组织成立了南水客家山歌队和南水客家舞蹈队,组织村里年轻的客家人学习传唱客家山歌、了解客家文化和习俗。目前,这支南水客家山歌队队员有五六十人,大部分为老年人,每逢社区或者各大街道举办活动,舞台上经常会出现她们的身影;除了在社区,南水客家山歌还走进了深圳的校园,使其在校园中生根发芽,希望她们能继续用动听的山歌述说内心的乡愁和深圳客家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谱写浓情的华彩乐章。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