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文旅 > 非遗 非遗

扫码关注

传统技艺:皮雕技艺(深圳)

作者:许雨燕 邱文清 来源:深圳非遗·第一辑 责任编辑:manman 2024-09-23 人已围观

 
非遗名片

皮雕技艺(深圳)起源于草原游牧民族,先秦时期手工艺专著《周礼·考工记》列出的 30 多种手工艺中就有“攻皮”工艺,后经由战争、海上丝绸之路、民族大融合等传播到广东并延续至今。皮雕技艺源自内蒙古科尔沁左翼中旗成吉思汗开国功臣木华黎后裔皮艺世家,该家族世代为王公贵族制作马鞍、皮靴、剑鞘、皮铠甲等皮制品。

创始人恩和金(1657—1708),内蒙古科尔沁左翼中旗人。
第二代传承人齐格奇巴特(1688—1765),内蒙古科尔沁左翼中旗人,技艺为家传。
第三代传承人朝日格毕力格(1743—1813),内蒙古科尔沁左翼中旗人,技艺为家传。
第四代传承人王旦(1790—1863),内蒙古科尔沁左翼中旗人,技艺为家传。
第五代传承人巴图(1849—1926),内蒙古科尔沁左翼中旗人,技艺为家传。
第六代传承人巴雅尔(1900—1979),家族传承,为成吉思汗开国功臣木华黎第 31 代后裔;出身于科尔沁左翼中旗皮艺世家,家族世代为宫廷制作御用马具、甲胄、战靴等皮制品。巴雅尔始终不忘肩负的传承使命,于 1975 年将皮雕技艺传承给孙子李思沁(嘎瓦)。
第七代传承人李思沁(嘎瓦)(1965—),蒙古族,出身于科尔沁部落左翼中旗皮艺世家,内蒙古通辽人,成吉思汗开国功臣木华黎第33 代后裔。10 岁开始跟爷爷巴雅尔学习家族皮雕技艺,后结合版画与油画技艺创作了《醉草原》《摇篮》等一系列草原题材皮雕作品,其作品艺术张力极强,多次获得海内外大奖,古老艺术注入了现代因素而获新生,被誉为“草原魂”“戈壁魂”。2016 年,李思沁(嘎瓦)被评为国家工艺美术大师并发明了多项实用新型专利。2017 年,他将代表中国民族文化的皮雕艺术带到了法国卢浮宫,让蒙古族皮雕作品和皮雕艺术重新站在世界巅峰,享誉海内外,是最具影响力的皮雕艺术家之一。徒弟有胡海平、包志强、桂林、郝俊杰。
 
 
第八代传承人胡海平(1983—),浙江永康人,深圳市工艺美术大师,师承李思沁(嘎瓦),作品吸取嘎瓦老师民族风皮雕传统技法并融合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特点,擅长以女性视觉表现大中华文化之美,代表作有《客家围屋》《禅龙系列》等,在加拿大亚太文化节、国际时装周、戛纳电影节、深圳文博会等国内外舞台上获得高度认可。2019年,她凭借着一双巧手成功地推动皮雕技艺被纳入深圳市龙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黄飞龙,男,江西人;孟璐璐,女,新疆人。

项目特征

皮雕艺术是我国传统艺术领域的一块美玉,经过历代皮雕匠人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如今皮雕艺术在深圳龙岗区艺术产业链的发展已经初具雏形,其手工特征、技法特征和民俗特征较为鲜明,集实用性、鉴赏性、珍藏性于一身,尊贵而典雅,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经济价值。

(一)手工特征
坚持用原始的工艺制作方法,匠人们凭着多年的技术经验,可在皮的湿度、雕刻的深度、色彩的晕染程度、油脂度等多道工序中严格把控,因此,纯手工制作可使皮雕艺术品呈现出灵动、圆滑、舒适而富有温度的感觉,而现代的模具制作就无法照顾到方方面面,无法将皮雕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二)技法特征
雕刻技法:下刀的过程要重下轻收,使雕刻线条完美过渡。修饰技法:力度均匀敲底纹,灵活巧用死工具,实用才是硬道理。染色技法:平心静气慢慢画,皮雕上色浅到深,层层过渡才自然,立体修饰放最后,精益求精无止境。

(三)民俗特征
其作品风格呈现出多元化的民俗特征,传承人胡海平将自己对民俗文化的解读,通过皮雕这项古老的技术载体进行表达,已经从技术层面的追求转向更深层的精神文化追求。这种转变是一个地方区域内长期人文积淀的一种客观反映,它是一个地方文化的象征,也是古老文化的传承。

(四)历史文化价值
中国的皮雕艺术起源于草原游牧民族,早在先秦时期的手工艺专著《周礼·考工记》列出的 30 多种手工艺中就有“攻皮”工艺,可见其历史之悠久,其对传统皮雕工艺的拓展研究和对雕刻工艺的系统阐述,开拓创新雕刻、敲打手法均可提供参考价值。

(五)艺术价值
皮雕是在经过植物鞣制的皮革上进行刻画、敲击、压挤、推拉、染色等,形成层次鲜明的纹饰,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六)经济价值
2016 年,皮雕作品《禅龙》在加拿大亚太文化节上以 7500 加元成功拍卖,被加拿大温哥华美术馆收藏,拍卖所得如数捐出,用于弘扬宣传中国文化;2017 年,皮雕作品《紫禁城》系列获得中国首届旅游产品大赛银奖,系列作品全部被爱新觉罗后裔刘女士收藏,收藏价为30000 元。由此可见,皮雕作品具有相当高的经济价值。

精编访谈

主持人:皮雕技艺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皮雕作品更具有鉴赏、收藏和使用价值。这些精美皮雕的源头又在哪里呢?皮雕是一门什么样的艺术呢?
嘎 瓦:它是蒙古族代代流传下来的一个艺术工种。由于蒙古族人历来过着游牧生活,以及各种因素,导致他们离不开皮张,能工巧匠就在皮子上烫一些符号,做一些标志,以装饰画的形式挂在蒙古包里,还有马鞍、皮靴、腰带等很多生活用品,都离不开皮子,后来逐渐演变成皮雕艺术。
主持人:所以说有蒙古族人的时候,就有皮雕?
嘎 瓦:对,有了游牧生活就有了皮雕技艺。我爷爷每天就做这些东西,我就跟着玩跟着学,内心里就有这种爱好。我太爷,太爷的太爷,我们的祖辈都是做皮具的。
主持人:您学的专业是?
嘎 瓦:我一直学版画,考上大学以后,对油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就专攻油画。毕业以后,我上了两年班,突然有一天,从仓房里发现了爷爷做的一个旧马鞍子,一下子勾起我的童年记忆,从骨子里来说,这个应该是我要做的东西,后来我义无反顾地辞去学校工作,投身到皮雕技艺里。冥冥中我感觉是上天的一种安排,之前的过程,都是为了我以后对皮雕技艺的发展打基础的,所以说我的作品里的东西,和别人不一样,因为它既有版画的技艺,又有油画的厚重,还有皮雕的神魂在里边,既有写实的部分,同时也有震撼人心灵的共鸣感。
 
主持人:您拣起这项技艺的时候,那个年代从事皮雕技艺的人多不多?
嘎 瓦:说起来很心酸的,那时候没有电脑,根本没办法上网查。我是问学院的一些老师,然后又去牧区采访老皮匠们,问这个皮子怎么熟,从哪能弄到,我其实也没弄到,但那时候已经有人开始在做皮雕了。有人跟我说,你到呼和浩特去找谁谁谁,我给你介绍,然后我就去了,结果被拒之门外。因为那时候,皮雕是一个新兴产业,他自己的客人多了以后,他得自我保护,说白了就是跟经济挂钩。
主持人:就相当于多一个人抢饭碗了。
嘎 瓦:所以说我能理解,我就把皮雕作品买回来了,我就把它全拆开了,基本的工艺流程我知道了,然后我自己摸索,因为没人教我,过程很辛苦,我拆了又做,做了又拆,因为我过去做过版画,这都是根基。我直接用刻刀在皮子上,把动物的肌理、毛发全部给挑出来,那时候在国内、国际上,谁也没有做到这个技法。
主持人:对,所以看到这一幅作品的时候,我们都能够触摸到这个老人她的皮肤的质感,我觉得非常震撼。
嘎 瓦:我的母亲拿着转经轮,手上有着念珠,她一生就是为苍生来祈祷。全天下的母亲给我的感觉都是这样。
主持人:对,这就是母亲的形象。所以说皮雕艺术能够呈现人文内涵。
胡海平:其实我也跟过很多的老师学这项皮雕技艺,国内的老师也好,国外的老师也好,但跟着我师父,能让我觉得找到了中国皮雕文化的根源。嘎瓦老师的每一幅作品都非常抓人灵魂,我在思考如何才能达到这样的状态。因为常规学皮雕,都是临摹或者复刻,比较少原创且能够抓人眼球,或者能跟你进行精神沟通的作品。
 
主持人:在深圳做皮雕的年轻人多不多?
胡海平:不是特别多。可能是市场方面的一些原因,皮雕这一项技艺不是说可以很快速地挣到钱,很少有人愿意沉下心来做这个东西。
主持人:皮雕技艺该如何传承下去?
胡海平:产业化是传承非遗的一个非常好的方式,但我还是希望它小而美。中国传统文化的崛起,很多人还是会对手工感兴趣,我就在技艺里做一些研发,比如杯垫、晚宴的高端秀场包或者文创产品开发,我要去找一些细分的市场来做它,因为非遗艺术毕竟是要融入生活,应用在生活中,才能继续传承下去,所以我一直在摸索。
主持人:经过一代代皮雕大师的不懈努力,皮雕技艺日臻成熟,当你触摸着这些皮雕作品的时候,仿佛走进岁月的长河,聆听到历史的声音。
 

传承活化

作为高包容性的国际化现代都市,深圳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优质皮革,多元的材质选择也给了手工艺人们更大的创作空间。在第八代传承人胡海平坚持不懈的传承下,深圳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不同民族的皮雕艺术创作者,他们在草原风格皮雕艺术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增加了皮雕技艺的实用性与艺术性,将皮雕艺术延伸到家具、皮具乃至文创领域,使皮雕作品变得更加立体丰富,多项作品先后在国内外各大平台上受到业界的高度认可,期待它能够在粤港澳大湾区这片土地上,得以延续下去,重现东方民族特有的文化魅力。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