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文旅 > 非遗 非遗

扫码关注

传统技艺:大鹏打米饼

作者:许雨燕 邱文清 来源:深圳非遗·第一辑 责任编辑:manman 2024-09-23 人已围观


非遗名片

大鹏打米饼源于明清时期的深圳大鹏所城,距今已有 600 余年历史,长期流传于大鹏半岛及其附近区域。其形成和传承,与大鹏所城的建立、“军士”来源、屯田制度以及所城的军事史、战争史紧密相连。

第一代传承人袁月嫦(1905—卒年不详)。
第二代传承人赖月巧(1931—)。
第三代传承人余进如(1944—),为广东水师提督、振威将军赖恩爵的孙媳妇。从小跟随家人学做打米饼。由于聪明好学,善于动脑筋,加之几十年的实践经验,在原料的配比、大米浸泡时间、烘烤火候的把握等方面均有独到之处,做出的打米饼色、香、味俱佳。
第四代传承人杨河卿(1970—)。
 

项目特征

在数百年的传承过程中,打米饼从单纯的军粮逐步融入到当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大鹏所城民众在春节等节日及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中,都流行制作打米饼,体现了其特有的历史特征、地域特征和文化特征,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历史价值和民俗学价值。

(一)历史特征
大鹏打米饼形成于明朝洪武年间到永乐年间,至今已有 600 多年历史,一直传承不衰。特别是经过赖氏家族的传承和发展,制作技艺有了显著提高,使其成为大鹏所城的名特食品,后来又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九龙海战相联系,赋予其更加丰富的历史内涵,因而具有鲜明的历史特征。

(二)地域特征
大鹏打米饼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只流传于大鹏半岛及其附近区域,以大鹏所城为代表,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这一地区人们的生活习俗、生活环境以及卫所制度等综合性因素也是特有的。

(三)文化特征
大鹏打米饼本身是大鹏半岛及周边地区特有的一种传统手工技艺,也是这一地区人们饮食文化的体现,其形成和传承是跟大鹏所城的建立,跟所城“军士”的世袭制度、屯田制度和军事活动等情况紧密联系的,体现了一种特有的卫所文化特征。

(四)经济价值
大鹏打米饼以其独特的主、辅原料和制作方法制成,其色、香、味俱佳,还可根据各人不同的口味、不同的习惯添加不同的辅料,使其成为具有鲜明大鹏特色的名特食品,既可自己食用,又可用作礼品馈赠亲友,因而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五)历史价值
大鹏打米饼产生于 600 多年前的大鹏所城,是明清时期特殊的卫所制度的产物,而且一直传承至今,见证了大鹏所城形成、发展变迁的全过程。对大鹏打米饼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研究,对了解大鹏所城建立过程中,军民融合状况、屯田制度的实施以及军事史、战争史等均有参考意义,因而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六)民俗学价值
大鹏打米饼包含了丰富的卫所文化特征,而且历经数百年,又经过不断的发展变化,其制作工艺的演变、主辅原料的使用和增减都与不同时期人们不同的饮食习俗、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大鹏打米饼的制作、食用还和民间的礼俗、节庆活动有所联系,如大鹏所城的民众每年春节都要制作、食用打米饼等。因此,对大鹏打米饼深入发掘整理,对于了解这一地区人们饮食习惯的形成,人生礼俗活动、节庆习俗的形成、演变等都具有重要价值。

精编访谈

主持人:大鹏打米饼被称作是中国最古老的压缩饼干,它有着 600 多年的历史传承,同时也是卫戍士兵的军粮,更是卫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那么打米饼到底是怎么做的呢?阿婆,您今年高寿?
余进如:77 了(2021 年)。
主持人:您是在这长大的吗?
余进如:是。
主持人:您学打米饼有多少年了?
余进如:从小就看妈妈、婆婆做打米饼,我们现在这年纪的都会做,都是长辈教的,过年拜神时要用到。
主持人:打米饼做起来麻烦不?
余进如:麻烦也要做,家家户户都打的。石磨很重,一个人磨很辛苦。
主持人:打米饼除了过年用于祭祀,还有什么民俗节日会用到它?
余进如:平时可以放到袋子里,去耕田的时候吃。
主持人:明白,干粮,有点儿像压缩饼干。
余进如:以前没有饼干卖,现在很多了。
主持人:是,那现在还有人吃打米饼吗?做打米饼的人多不多?
余进如:喜欢就做,但是会做的人不多了。
主持人:杨姐,您跟阿婆学打米饼有多久了?
杨河卿:有 5 年了,之前我没打过。
主持人:打米饼麻烦吗?
杨河卿:这个过程很麻烦。首先要把大米泡了,然后拿去炒,炒到冰黄色的时候,捞起来磨成粉,加糖水、花生、芝麻,一起在缸里面搓,搓到晶莹之后才可以做,有好多道工序,整个过程都是人工完成。
主持人:都是人工的,没有机器?
杨河卿:没有。因为他们说打米饼是军粮,以前将军出征的时候,粮食不够,当地老百姓就做这些米饼给他们带出去,可以放很多天。也不用蒸,拿起来就可以直接吃。
 

 
主持人:对,其实家属做的不只是口粮,还多了一份关心。我看打米饼上面写着大吉,其实就是祝福他们,让他们能平安归来。
杨河卿:对,吉祥、平安归来。这是老少平安,这是春福。
主持人:各个都挺有意义的,工具都是木头做的吗?
杨河卿:都是木头做的,锤子是配套的,把米粉磨好后倒进工具里,用
锤子敲,做好后敲旁边这个角,就可以倒在白纸上。
主持人:米饼就是一个一个这样做出来的?
杨河卿:是。
主持人:那么多的米饼,是不是做起来很累?
杨河卿:也不累,做的时候也很快,都是手工来做。我们这里还是保留原来的做法——用柴火烤出来的米饼,跟烤炉烤的不一样,它会更香,一闻那个味道就知道。
主持人:现在除了您之外,还有其他两个徒弟,就你们三个跟着阿婆学习吗?
杨河卿:阿婆教我,我就教她们,我也想她们将这门技艺传下去,一直保存这项遗产。
主持人:打米饼硬脆口感的背后,流淌的不仅是家乡大米的芬芳,更是阿婆指间敲打的回响。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