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口述史 口述史

扫码关注

马锐雄:三十六载教书育人,见证深圳教育飞速发展

作者:戴北方、林洁、王璞 来源:《深圳口述史 2002—2012》 责任编辑:Gangan 2022-12-09 人已围观


▲口述者:马锐雄
口述时间:2019年10月12日下午
口述地点:深圳市龙城高级中学
 
 
马锐雄
 
1963年出生于广东省汕头市,在职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任中共深圳市龙岗区委教育工委委员,龙城高级中学(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龙城高级中学党委书记、校长。获“全国中小学校长国家级培训专家”“广东省名校长”“广东省师德标兵”“深圳市十佳校长”“龙岗区优秀专家”等荣誉,担任广东省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深圳市第六届人大代表,龙岗区第四届政协委员。
 
改革开放初期,我怀揣梦想来到深圳。36年来,我见证了深圳教育的飞速发展,同时也从一名新教师成长为优秀青年教师、省级名校长、国培专家,并且在教师岗位上体验到一种极致的幸福感—一辈子做好一件事。感恩深圳带给我激情燃烧的岁月,感恩组织的精心培养和同事的热情帮助。我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双区驱动”的大好形势下,继续发挥光与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马锐雄:三十六载教书育人,见证深圳教育飞速发展
 

 
家人希望我留在家乡工作,但我执意要去深圳,因为我看好深圳,我对这片神奇的土地充满向往。
 
来深圳前憧憬:大学毕业后执意要来深圳
 
说到当初我为何会来深圳,这其中还有一段故事。1980年春节放寒假回到家,遇到一位在深圳蛇口工作的同乡,他跟我讲,深圳正在热火朝天搞建设,将被建设成为如香港一般的繁华大都市。当时的我虽没有去过香港,但看过香港挂历,挂历上的维多利亚港和摩天大楼带给我极大的震撼。听完老乡的讲述,我心潮澎湃,原来内地有个城市叫深圳,这个地方正在进行一场了不起的建设规划。当时我就下定决心,有机会一定要去深圳看看。
 
1983年,大学毕业的我终于如愿以偿。那时候我们学校的毕业生多半选择回老家,但我主动向学校申请来深圳工作,最终,学校同意了我的申请,将我分配到了深圳。家人得知此事后非常反对,我奶奶甚至因此而流泪,他们希望我留在家乡工作,但我执意要去深圳,因为我看好深圳,我对这片神奇的土地充满向往。
 
来深圳初感受:激动人心,却也有一丝失落
 
老乡所言非虚!初到深圳,我就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彼时的“关内特区”,到处都在搞建设,一派热火朝天,场面非常激动人心。
 
然而,当我来到我的工作地点—龙华镇,看到的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当时的我从深圳汽车站乘车前往龙华,途经的道路尚在修建,路面坑坑洼洼。一出沙湾关,就只剩泥巴路了,连水泥路都没有,如此这般,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颠簸,我才来到龙华。
 
到了龙华中学我才发现,校舍都是20世纪50年代修建的低矮瓦房,教师宿舍更是简陋。除此之外,学校的师资配备也很不足,学校教师年龄偏大,年轻人不多。坦白讲,当时的我心里是有些失落的,我原本是奔着蛇口、中英街而来的,没承想却到了一个看上去似乎比我家乡还落后的地方。
 
工作初体验:民风淳朴,首月工资是一笔“巨款”
 
失落的情绪并没有持续多久。入校之后,同事们对我都很友好、很照顾,加之当地民风淳朴,这让我感觉非常踏实。
 
那个年代,村民们的生活并不富裕,但是逢年过节,学生和家长都会惦记着老师。我记得有一次,天还下着雨,有位家长骑着摩托车赶了十来公里山路来到我宿舍,非要把我拉到家里去吃饭。他说:“今天过节,家里杀了一只鹅,一定要请老师去尝一尝。”听完家长这番话,心里非常感动。
 
不久之后,我领到了第一个月的工资—99元。我记得当时国内其他地方新教师的月薪普遍还不到40元,99元对于我而言可以说是一笔不折不扣的“巨款”了。我用7元购买了一条西裤,然后寄了30元回家。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