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文旅 > 历史建筑 历史建筑

扫码关注

黄氏客家围屋

作者:程建 来源:深圳风物志 第二辑 村落往事卷 责任编辑:yezi 2022-12-28 人已围观

黄氏始祖朝轩公在清初“迁海复界 ”后由惠东迁来龙岗,在坪 山建黄氏宗祠。其子居中公于康熙三十年(1691),携三子迁居坑 梓,先在老坑建黄氏宗祠,并逐步发展,先后在坑梓镇建立了数十 座大型围屋,成为当地望族。黄氏祖训云:“年深外境成吾境,日 久他乡即故乡。”黄氏赶上清朝初年有名的“康乾盛世 ”,社会经 济稳定发展,商业、手工业也不断繁荣。黄氏秉承客家人勤奋吃苦 之传统,一面坚持耕读传家的传统,同时更新观念,摒弃客家人一 贯重农轻商的传统观念,对士、农、工、商、学一视同仁,积累了 巨大财富。坑梓出产大米、花生、甘蔗,黄氏收购大米、开油坊、榨 蔗糖,将米、油、糖贩运到惠州等地,再从惠州买回肥料和石灰卖 给坪山坑梓的居民。农民若买不起,可以赊账,秋后再还。这样,当地生产得到促进, 黄氏的财富也 迅 速 积 聚 起 来。 随 着 人 口 与 经 济 实 力的增长,黄氏又向坑梓东部大沥河流域拓展,在坑梓 30 平方千米的地面上,沿两个水系,先后建成近 40 座大中型围堡。

数代人努力经营,最终垦荒有成,依靠规模化的农业、手工业和 商 业 活 动, 打 下 了 家 族 日 益 雄 厚 的 经 济 基 础。 坑 梓 黄 氏 不 是 靠 走 私,而是靠规模化的农业生产、手工业和商业积聚了这么多的财富,确实有过人之处。
   




 
 “阿婆叫沥”被认为是坑梓的母亲河,数千米长的河道沿岸,串起了几十座大型围屋式 客家民居。图为东部阿婆叫沥流域部分黄氏村落分布图。







坑梓属丘陵台地,西边的“阿婆叫沥 ”与东部的“ 大沥 ”从南至北流入淡水河。“阿婆叫 沥 ”被认为 是坑梓的母亲河, 数千米长的河道沿岸,串起了几十座大型围屋式客家民居。该地有一条小河,名 为“九曲十三弯 ”,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族人阿婆,逢久旱枯雨季节,为求当年五谷丰收,向天公祈求哭诉,泪流成河。这条小河 是 坑 梓 黄 氏 宗 族 的 生 命 河, 更是各村围赖以发展和联系的纽带。 沿河徙居, 可以说是客家人 的 一 种 生 存 方 式。 黄 氏 宗 族 所 形 成 的 村 围 群 落, 无 不 与 这 一 条 河 息 息 相 关:小河的坑梓源头正是居 中 公 所 建 的黄氏宗祠。溯流而上,可至坪山江边村的黄氏宗祠;顺流而下,分 别 可 见 新 乔 世 居、 龙 田 世 居 和 龙 湾 世 居 等, 按 流 向 先 后 排 列 出 各 村 围兴建年代的先后顺序。

黄氏祠堂位于坪山区坑梓街道老坑社区,是客家宗祠与住宅合 一的围龙屋,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年(1691),由黄氏二世祖黄居中 所创建,因其后有洪围山而得名。建筑布局为三堂、两横、带后围 龙屋,朝向正东北,前有禾坪和月池。

新乔世居位于坑梓街道秀新社区,是坑梓黄氏三祖公黄振宗(昂 燕)于乾隆十八年(1753)建成,为三堂、四横、一倒座、一围龙、四 碉楼、一望楼建筑,占地 8000 余平方米。堂横屋前有天街与前围相 隔,正门楼内建有牌坊,门前有禾坪,左右有转斗门、照墙和半月 形池塘。祖祠在中轴线的上堂,挂有“文魁 ”“恩贡 ”等牌匾,表明文风之盛。

龙 湾 世居位 于坑梓街道大水湾村,建于清乾 隆四十六年(1781),在坑梓属于保存较为完好的客家围屋。新乔世居临近竣 工,黄昂然发现所备物料经费都大有富余,便让儿子到大水湾另寻 吉 基, 仅 隔 二十 七年, 又 建 起 一 座“ 龙 湾 世 居 ”。 龙 湾 世 居 和 其他 围屋的建筑结构很相似:三堂,至少三横,一个前坪,前坪正前方 有月池,第一横的左右两端都有角楼,每个角楼下有一个侧门。中 堂门上匾额内容为“龙湾世居”,并留有“乾隆辛丑仲冬”的字样,其 中乾隆辛丑年即乾隆四十六年、公元 1781 年,仲冬即冬季第二个 月、农历十一月份,可见当时房子是冬天落成的。左边堂门上对联 的横批是“三多 ”,右边堂门上对联的横批是“九如 ”。这都出自 中国的古典文献,其中“三多 ”出自《庄子天地 》,原意是多福多 寿多男子。

龙田世居位于深圳市坪山区坑梓街道田段心社区,建于清朝道 光十七年(1837),为黄氏宗族第五代世祖黄泰元携其子共同兴 建,占地 5000 平方米,是深圳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客家围龙民居之 一。1987 年,被列为宝安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 年 8 月,被 核定为广东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龙田世居三面环水,水面 宽约 16 米,呈半圆形,另一面是高大的围墙,水面上一座小桥通往 对岸的一个亭子。这个半圆形的河岸与外墙呈龟背状图案,为各地 围屋所少见。院墙通高 9.5 米,用厚约 0.8 米的三合土砌筑而成,墙 面有葫芦状枪眼,顶部用灰砖叠涩砌成棱形锯齿状屋檐,出檐约 0.5 米。围屋坐北向南,位于花园中间,围屋外两侧傍河处各建有一排房子,围屋前有宽敞的晒谷场及与围河相 通的池塘。整座围屋四周壁立、高不可 攀。大门上有一门额,上刻:“龙田世居,道 光十七年丁酉岁仲夏穀旦隽卿建立。”墙 上的对联“龙门得意揭春榜,凤诏新颁建 立田”,寓意着龙田世居名字的来历。迎 面是一座精美的牌坊,形制高大,其上雕 刻有各种人物故事、亭台楼阁和动植物 等。牌坊的正面写着“众山一览”,当是 指世居的门前盛景,倚门而立,完全是一 览众山的景象。牌坊背面的“履泰晋升” 大概是期待出门而去的海内外黄氏子弟能 够吉星高照、一路青云。穿过“下天街” 院落是龙田世居的祠堂,分上、中、下堂: 上堂为祭奉祖先牌位的场所,中堂为族人 举行重大活动如婚丧嫁娶的地方,下堂则 为 日 常 活 动 的 空 间。 祠 堂 在 围 屋 的 中 心, 祭 祀 活 动 也 是 黄 氏 家 族 最 神圣的活动之一。直到今天,黄氏后人无论走得多远,都会回来拜 祭祖宗。据介绍,每年都有不少旅居海外的黄氏后人回来寻亲问祖、追 溯先祖的奋斗足迹、祭祀黄氏先祖。祠堂内有“玉燕石麟”的匾,字 句出自 宋代词 人吴泳的《 摸鱼儿 》,应 是黄家 人祈降祥 瑞之意。天 井中有两道小游廊,门楣上一刻“留耕 ”,一刻“树德 ”,自然是 祖先对后辈的训导,德于心以修身,耕于斯以齐家。相邻的私塾为 黄氏后人的学习成长提供了绝佳的场所。两侧纵向门廊的排列上,从 正面侧 门对着 的“纵向天 井 ”内各门 廊,逐级向 内收分, 有半门之 差,避免轴线上各门廊直接相对,有“财气不可外流 ”之寓意。围 屋四角及北面正中设有四层楼高的炮楼,炮楼间连以跑马廊使围屋 显得气势恢宏。整个村围之内共有 33 套家庭生活单元,均带有自己 的天井、堂屋以及围绕它们合理组织的卧室、厨房、水房甚至门廊、照 壁等,自成完整的生活系统。
 











 


 
 

龙湾世居位于坑梓街道大水湾村  ,  建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 在坑梓属于保存较为完好的客家围屋。



       

龙田世居三面环水,水面宽约 16 米,呈半圆 形,另一面是高大的围墙,水面上一座小桥 通往对岸的一个亭子。这个半圆形的河岸与 外墙呈龟背状图案,为各地围屋所少见。










龙敦世居位于坑梓街道下田村,建于道光年间(约 1850 年),占地 1.6 万平方米,是三堂、两横、四角楼形制的围屋。围屋坐西南向东北,面宽 60 米,进深 73 米,建筑面积 4700 平方米。前有前坪 和月池(风水塘),现改为篮球场。两层围屋,围在三堂两横四周,外 墙上有枪眼。围屋原有四角楼,现存三座,另外有一望楼,均三层。正 中大门门联为:绩著循良第一,家传孝友无双。

松子坑大围位于坑梓街道老坑社区松子坑村,由坑梓黄氏一 世祖朝轩公的第三世孙、坑梓黄氏第五代传人月亭公于同治十年(1871)创建,占地   10000   多平方米,三堂两横形制。围屋未建角楼,只是在后部建一望楼。从月池对面看过去,松子坑大围的右边 已经被蚕食了。

盘 龙 世居 位 于 坑 梓街 道 盘 古 石村,建 于 同 治三 年(1864)。 盘 龙世居相比其他客家围屋小了很多。龙田世居占地 5000 多平方米,新乔世居占地 8265 平方米,青排世居占地 10000 多平方米,长隆世居占地更是到了 18000 多平方米,但盘龙世居已经是 19 世时起的 最大的围屋了,可见当时客家黄氏的家道没落了不少。

井水龙大围位于坑梓街道老坑村,围屋只剩下中堂前门那个房 间,其他部分都塌完了,前墙后的树木很是茂盛。前坪被改成一个 篮球场。站在月池边看过去,看不到围屋,倒是看到了一小片树林。 长隆世居位于坑梓街道金沙村,建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由     坑 梓 黄 氏 五 世 祖 黄 廷 元 创 建。 长 隆 世 居 是 一 座 大 型 客 家 围 堡, 占 地 面积 18000 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超过 8000 平方米,建筑为三堂、四横、四角楼布局。

丰田 世居位 于坪山 街道 六联社区, 东有 洋母帐 村,西有 澳子头 村,北有浪尾村,背靠猪牯岭,绿荫环抱,门前一汪碧池。按照客家 人的说法,这样的客家围屋在选址上既讲究了天人合一,又兼顾了风 水。据族谱记载,清嘉庆四(1799),坪山黄氏六世祖黄维珍从 江边村迁居至该地,创建丰田世居。围屋朝向南偏东 10 °,通面阔 64 米,进深 46 米,占地面积 2944 平方米,以“四扇三间”为基本 建筑单位,形成三堂、两横、四角楼结构。房屋左右对称,高墙围合,呈 回字形,统称围堡或围屋。围前辟一正门、二侧门,东为东横门,西 为西横门。正门为三间牌楼式,门额上方有清嘉庆四年立的“丰田世居”匾额。大门口的对联也是个“藏头联”:丰登玉粒,田庆金穰。以 “丰”“田”二字为上下联首字,其联意一目了然:祈盼田事遂意,五 谷丰登;颂扬先贤卓著业绩品格。门楼后有四柱三间式牌坊。坊额正 面书“南山毓秀”,背面书“淑气盈阶”。其后为前天街,天街后为 三进祠堂。前堂宽三间,有屏风。中堂宽五间,后金柱间有屏风门,额 书“敬止必恭”四字,抬梁与穿斗式相结合梁架。后堂明间供奉黄氏 列祖的牌位和神龛。神龛两侧对联为“绍江夏于无疆昭事先灵期妥 估,溯程溪已有本虔将俎豆荐馨香 ”,横批“光前裕后 ”。后围原 有望楼,望楼后又加建一围墙,防范严密,在龙岗客家围中罕见。民 国年间,黄氏家族人口增多,遂在世居两侧增建横屋及角楼。各穿枋 出头雕夔龙首,檩下穿枋及檐板雕刻均彩画贴金,繁冗华丽。后堂前 出廊。神龛今已不存。天井两侧为卷棚顶廊庑,各开一门与两边横屋 相连。两横屋及围屋保存完整。原有四角楼一望楼,现仅存一前角 楼。平面呈方形,高三层。平顶出女儿墙,两山砌风火墙,有灰塑。每 层辟瞭望窗及枪眼。丰田世居(围村)是深圳的客家围村,既受广府 围村的影响又保留了客家民居的传统。主要特点是横纵成行成列的房 屋,四周被围楼或围墙包围起来,平面呈方形,四角设碉楼。围内的 住房多为单元房,有斗廊式或“大齐头”(一厅一房)。单姓围村在 中轴线上设祖公堂,而多姓围村则各有祖堂。大门口有禾坪和池塘,这 是丰田世居与广府围村的主要区别之一。

霭庐世居位于坑梓街道大水湾村,在龙湾世居附近,建造年代 不详。房子里雕花很漂亮,一个罗马表盘,一本书,一点钟,寓意深刻。

吉龙世居位于坑梓街道老坑社区,建于 1888 年。

青排世居位于坑梓街道金沙村,因其后有青排岭而得名。南距 长隆世居约 100 米。建于嘉庆末或道光初年,由坑梓黄氏六世祖黄 奇义创建。黄奇义为长隆世居的创建者黄廷元之次子。据坑梓《黄 氏族谱》记载,振宗是在长隆定居后,逐步向北发展,道光初年,五 世祖黄廷元的二儿子黄奇义离开长隆,在长隆以北开辟“青排村 ” 定居,并建青排世居。建村始祖黄奇义,承祖经济,创业经商也成 巨富。那时,村民主要以“农耕加经商”为致富途径。建村伊始,黄 奇 义 一 族 只 是 做 一 些 小 买 卖, 后 把 店 铺 开 到 淡 水 墟, 逐 渐 在 墟 市 买 商铺,淡水墟杂货 60% 的店面都为他所有。青排世居是坑梓黄氏 宗族鼎盛时期的产物,比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龙田世居还早十几年修 建。该围建筑为双三堂布局,十分独特,朝向南偏西 10 °,通面阔 121 米,进深约 66 米,占地面积 7986 平方米,三合土加石块夯筑 而成。整体建筑依地势前低后高。正面无正门,而在其左、右各开 一门。两门之间紧贴围屋开半月池,池宽 60 余米,最大垂直距离为
26 米。围内东、西两侧各有三堂式祠堂一座,其间有三排屋相连。西 边黄氏祠堂正对西门,其前堂后出廊,檩下穿枋雕刻花卉,间刻“五 福临门 ”;中堂前后出廊,原穿斗式木构架被拆,改用砖墙。东边 黄氏祠 堂与东 门相错开( 稍偏东 ),前 堂后出 廊,两檩下 穿枋高浮 雕花卉,间刻“克昌厥俊 ”“长发其祥 ”;中堂前后出廊,檩下穿 枋高浮雕花卉,间刻“元吉其旋 ”“吉庆盈门 ”。四周均为两层式 围楼,现前存四个角楼,后存两个角楼,各角楼均辟瞭望孔和枪眼。祠 堂建筑较横屋和围屋规格高,装饰华丽,其余建筑朴实无华。排水 系统纵横交错,很有特色。
 
 





青排世居位于坑梓街道金沙村,因其后有青排岭而得名。









锦堂村位于坑梓街道,建于 1888 年,此围屋中堂门上的匾额已经不见了。这座围屋虽小,但角楼等外部架构保存得比 较完好,只是旁边的高楼已经建成,围屋将来会被蚕食。

荣田世居位于坑梓街道金沙社区荣田自然村。据坑梓黄姓 族谱记载,十八世祖俊明(耀青公),大房六世祖奇仁公的孙 子 ,中武举之臣 ,清光绪三十四 年(190 8 )建 立“荣田世居 ”。朝 向北偏西 35°,面阔 73 米,进深 8l 米,占地面积 5913 平方 米,建筑均用三合土夯筑而成。

秀岭世居位于坑梓街道新秀村,建于清代乾隆五十九年(1794) 左 右, 由 黄 氏 四 世 祖 瑞 钟 公 创 置。 从 月 池 对 面 看 过 去,秀岭世居的大概布局还是可以看出来。和其他的围屋一 样,又是三堂四横的格局,左、中、右三个门可以进出围屋,但 两侧的角楼已经不见踪影,从围屋的格局和前坪、月池的面积 来推测,此围屋规模不小,建造之初应该有角楼,可能是后期 被拆除了。中堂前门上悬挂或者雕刻着“秀岭世居”的匾额,从 其中堂前门进去,可以看到围屋的第二横,其形制和其他围屋 有点不同,在第二横建筑上没有房间,只看到一个中门。第三 横的厅堂仅仅用来存放部分桌椅,厅堂两侧的木雕虽然不是非 常精美,但在围屋中也不经常出现,可见此围屋不是一般的小 型围屋。木雕的内容是龙、凤、鱼、蝠,屋主的美好愿望不言 而喻。再次穿过厅堂来到第四横,也到了围屋最后一横,这里 是最重要的供奉祖先的地方。横梁上面雕刻精美的图案,有动 物,有花,惟妙惟肖。大家发现木梁雕了许多老鼠,象征多子多孙,子鼠是十二生肖的第一位,又代表丰收,因为谷多老鼠才会多。 秀山世居位于坑梓街道秀新村,乾隆五十九年(1794)前后,坑梓黄氏六世祖维球、维珍、维琏、维瑾四兄弟,在父亲所修祠堂的 基础上,修筑秀山世居。相传,父母去世后,黄维球带领三个弟弟 贩运农产品。三个弟弟负责收购,黄维球自己负责雇船,将货物运 往惠州、龙岗等地销售,再把惠阳的干猪粪和石灰贩运回坑梓卖掉。如 果农民没钱购肥料,可先赊着,秋后以谷抵债。维球兄弟手里有了 钱,又开始买谷花。当有人来借债时,他们就在水稻扬花时节到田 头 察 看 借 债 人 谷 花 长 势, 预 测 其 收 成 的 好 坏 而 做 出 是 否 借 贷、 借 贷 数额决定。维球兄弟就这样富裕起来,“家里的碎银都要用缸盛”,成 了远近闻名的大地主兼商人。

秀山世居的“院墙如城墙”,像一座城堡,《坑梓黄氏族谱》称“秀 山楼 ”,当地人称“城肚 ”,意即城墙之内。由于家族人多,只能 一部分人住在秀山世居的围堡内,一部分人住在围堡外。1966 年,秀 新设立大队时,秀山(城肚 )被拆分为两个生产队 — 以秀山世居 的围墙为界,围墙之内称城内,围墙之外称城外。

从月池对面看过去,原来的围屋现在无从追寻,只能看到一点 点 残 垣 断 壁, 还 能 感 受 到 一 点 点 院 墙 厚 重 高 耸 的 气 势。 秀 山 世 居 就 只剩下右侧前门和门前月池了。

回龙世居位于坑梓街道金沙行政村的新横 村,建于清道光 二十八年(1848),占地面积约 4000 平方米,前有禾坪及半月池。月 池有“养 人蓄财 ” 的寓意,并 非客家人 首创,它是 中原文 化的一种 传 承, 坑 梓 后 人 则 将 它 作 为 围 屋 的 固 定 建 筑 制 式。 整 个 围 屋 为 夯 土 墙,土木结构,灰瓦顶,船形屋脊,是一座典型的清代客家四角楼 围屋。在月池边立有旗杆石,这是黄俊明于咸丰八年(1858)中武 举人后所立,也叫举人石。回龙世居利用丘陵的自然走势建造,前 低后高,坐北面南。原来后边是一大片松林,居高临下,俯视着“回 龙 ”,东西两边也是大片树林。绿荫覆盖的“回龙 ”,面对着几十 亩开阔的良田、鱼池,再远处,对面岭恰好成为一道屏障。黄俊明 还 在 围屋 左 侧 加盖 了 一 所 建筑 精 良 的 三间 两 廊 私塾。 这 种 巧妙 利 用 山势、树林、良田、美池的环境构想,为回龙世居族人提供了一个 理想的耕读空间,诚如大门藏头联所云:“回抱春山秀,龙蟠吉第高”。

清 代 以 后,黄 氏 宗 族 在 坑梓 镇 的 发 展,从 早 期 以 家 族为 单 元 的 集 中 式大 型 围 屋向 后 期 以 家庭 为 单 元 的分 散 式 单座 建 筑 过渡, 可 以 看出宗族社会逐渐瓦解,家族经济体制发生演变,而建筑也随之分化。
 

很赞哦! ( )

上一篇:西埔新居

下一篇:云溪寺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