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旅 > 非遗 非遗
麒麟舞之祥瑞
作者:廖虹雷 来源:《深圳风物志·风土人情卷》 责任编辑:yangxu1985 2023-06-15 人已围观
麒麟,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其状如鹿,独角,全身生鳞甲,尾像牛,多作为吉祥物的象征,亦简称“麟”。《礼记·礼运》:“山出器车,河出马图,凤凰麒麟,皆在郊棷。”《辞海》释:“麟凤龟龙谓之四灵。”雄者为麟,雌者为麒,统称麒麟。麒麟性情温和,内在仁厚,表面凶恶狰狞,但不伤人畜,所以《宋书•符瑞志》和《瑞应图》载述:“麟者仁兽也,牡曰麒,牝曰麟,羊头鹿身。”麒麟为“四灵”之首,相传,麒麟舞起源于初唐,当初是以麒麟狂舞,庆贺久经破裂的疆土终于获得统一,后舞麒麟成为一种民间活动。“百姓愁,麒麟走;天下和,麒麟舞。”作为客家文化图腾的麒麟,是几百年前从中原大地辗转迁徙而来的。
这传说中的麒麟神兽,生性活泼、吉祥仁和、极富灵性。广东人认为,狮子是地上威猛的动物,麒麟则是天上吉祥的象征。深圳当地有“东麟西狮”之说,也就是东部客家地区多数舞麒麟,西部广府地区多为舞狮子。但是,沙井、松岗、公明一带在清末民初年间亦有舞麒麟。松岗街道山门村舞狮传承人文琰森告诉笔者,1945年日本军队投降,松岗地区庆祝抗日战争胜利,文琰森父亲文浩基请来焦贤狮子前来庆祝,引起轰动。后来大家争相拜师,舞狮子风行起来,慢慢变成深圳西部粤语村镇以舞狮为主,舞麒麟只剩有几个村子,比如笔者最近去公明街道塘尾村石围采风,就见到他们1972年麒麟队队部和清末留下来的大鼓等打击乐文物,这是深圳保留不多的广府民系的麒麟队。
民间认为神兽的到来寓示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添祥纳瑞。过年过节,麒麟舞随着锣鼓音乐一响,显得格外热闹喜庆;后来发展到婚庆迎亲、祠堂祭祖、乔迁入伙等喜事,都请麒麟前来恭贺。清乾隆《归善县志》曰:“……其迎亲,为麒麟狮子兽头,童之载之,击鼓跳跃极为喧闹。”明清年间,横(岗)龙(岗)坪(山)葵(涌)属归善(今惠州市惠阳区)管辖,自然带有东江客家舞麒麟的习俗。
这传说中的麒麟神兽,生性活泼、吉祥仁和、极富灵性。广东人认为,狮子是地上威猛的动物,麒麟则是天上吉祥的象征。深圳当地有“东麟西狮”之说,也就是东部客家地区多数舞麒麟,西部广府地区多为舞狮子。但是,沙井、松岗、公明一带在清末民初年间亦有舞麒麟。松岗街道山门村舞狮传承人文琰森告诉笔者,1945年日本军队投降,松岗地区庆祝抗日战争胜利,文琰森父亲文浩基请来焦贤狮子前来庆祝,引起轰动。后来大家争相拜师,舞狮子风行起来,慢慢变成深圳西部粤语村镇以舞狮为主,舞麒麟只剩有几个村子,比如笔者最近去公明街道塘尾村石围采风,就见到他们1972年麒麟队队部和清末留下来的大鼓等打击乐文物,这是深圳保留不多的广府民系的麒麟队。
民间认为神兽的到来寓示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添祥纳瑞。过年过节,麒麟舞随着锣鼓音乐一响,显得格外热闹喜庆;后来发展到婚庆迎亲、祠堂祭祖、乔迁入伙等喜事,都请麒麟前来恭贺。清乾隆《归善县志》曰:“……其迎亲,为麒麟狮子兽头,童之载之,击鼓跳跃极为喧闹。”明清年间,横(岗)龙(岗)坪(山)葵(涌)属归善(今惠州市惠阳区)管辖,自然带有东江客家舞麒麟的习俗。
▲
深圳传统的麒麟造型,头大如斗,独角,背鳍、突额,口大咧至后腭部。
深圳传统的麒麟造型,头大如斗,独角,背鳍、突额,口大咧至后腭部。
深圳传统的麒麟造型,头大如斗,身长八尺,头尾由带“鳞”的锦被连着。麒麟头独角,背鳍、突额,口大咧至后腭部;麒麟“脖子”有五块黑、白、黄、青、红色布帘,过去行规认为首块为黑布帘的就是“铁颈麒麟”的标志,也就是这支麒麟队教头很出名,队员武艺高强,是方圆一带公认的佼佼者。如果路上遇到其他麒麟,其他麒麟都要向它礼拜。深圳麒麟这些外形和风俗,明显有别于外地的“金麒麟”“扁鼻麒麟”“白鸽翼麒麟”和“艾赛麒麟”。
舞麒麟有一套程序和套路。因教头不同,各村各队有些动作、步伐和套路不一样,但大体相同。麒麟舞一人舞头一人舞尾,舞头多系师傅,舞尾的称为“尾仔”。舞步分战步马、盘步马、吊马和麒麟交叉步等。全套舞10节,分出洞、挠头、舔脚、耍尾、寻青、采青、醉青、铲脚、拜脚和嬲①花园等,表现麒麟的喜、怒、哀、乐、惊、疑、醉、睡等动作神态。通过釆青、闻青、试青、食青等程式表现祥瑞大吉的意念。旧时全套舞下来要2个多钟头,现一般删繁就简,保留精华部分,也得舞三四十分钟。
▲
麒麟舞一人舞头一人舞尾,舞步分战步马、盘步马、吊马和麒麟交叉步等。
全套舞10 节,通过釆青、闻青、试青、食青等程式表现祥瑞大吉的意念。
麒麟舞最精彩之处是在表演高潮时,用嘴咬住麒麟“下巴梁”支架,几十斤重的麒麟头全由牙齿固定,腾出双手分别抓住麒麟被,右脚单立,昂首生威,这是麒麟舞最高的技巧。接着,村长或老板会不失时机地“打赏”麒麟队员。他把赏钱装在红包里,红包和一扎生菜吊在丈把高的竹竿顶上,考考舞麒麟人的硬功夫。只见麒麟头师傅在震天锣鼓和呐喊声中,一鼓作气,单立在“麒麟尾仔”的大腿上,抑或骑在尾仔肩膀上,腾空跃起,麒麟头“咬住了”红包和生菜,夺得了赏钱,立刻引来一片喝彩声。
麒麟舞,除了“舞”之外,大都与功夫结合了起来。比如200多年前,罗湖区黎围村上围、下围两伙麒麟队,功夫最好的是郑宠传,别名叫“生公”,意指麒麟舞舞得“生猛”,功夫也很出名,他可以用手指当锤子,硬把五寸钉打进墙。他耍棍时,可以轻轻插进结成板块的石灰池,稍一用力,一大块石灰块即时被撬起。长棍打得很灵活,“长棍杀转头”是他的绝活。公明街道石围的麒麟队,在清康熙至咸丰年间两家人共出过五位将军,其中一户是麦世球祖孙三代为将军,另一户则是麦胜福、麦庆父子将军。清嘉庆《新安县志·人物志》载,麦䕁,武举人麦世球之子,康熙庚午(1690)中武举人,次年再接再厉,参加辛未(1691)会试,连登榜武进士。观澜松元厦村振能族的麒麟队,在清代出了陈国宾和陈觐高2名武举人及12名武秀才。陈国宾的师傅就是最负盛名的舞麒麟高手陈德华,绰号“生鸡义”。陈德华青年时到河南少林寺习武,回村后担任松元厦方圆数十里村落的总教头。陈德华带着麒麟队员练武,创新许多高难度的麒麟舞动作。
盐田区三洲田村麒麟队和拳术,曾在孙中山先生领导和组织的庚子首义活动中起到很大作用。三洲田股份公司董事长廖伟星说,早在清光绪年间,三洲田村毗邻香港,村人廖毓坤开了一间“义合小铺”,经常来往香港经商,结识到孙中山、郑士良等爱国志士,以村里著名的拳馆、舞麒麟为掩护与之交往。一个叫阿聪的教头除教大家舞麒麟外,还会教他拿手的“五尖棍”和“擂锤棍”,村人在“山高皇帝远”的三洲田村练得一身好武艺。清光绪二十六年八月十三日(1900年10月6日),以孙中山为首的兴中会联合三合会、绿林、洪门等秘密反清会党等600多人,祭旗起义,打响了反清反帝第一枪,史称“庚子首义”。
龙岗区坂田村永胜堂麒麟,创始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由熬头四(花名,姓名不详)为主教练组成20人左右的第一代麒麟队,取“永远胜利”之意命名为“坂田村永胜堂麒麟”。辛亥革命时期,永胜堂就有位身高七尺、武艺高强的青年刘照魁,投身于广州的反清运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宝安革命根据地坂田杨美村在节日利用麒麟舞到各村联络,甚至深入虎穴袭击敌人。第七代传承人刘兆光曾于民国时期在香港开设武馆,传授永胜堂麒麟舞。170多年来,永胜堂麒麟舞已传承了12代,20世纪50年代是最繁荣的时期,旗下弟子曾分布布吉坂田、西乡和香港新界等地。他们的麒麟舞和武术在深圳一带很有名气,经常受邀前往各地巡回表演。
深圳麒麟舞,分布范围遍及全市客家地区。除了著名的龙岗坂田村麒麟队外,还有观澜松元厦、樟坑径、桂花、君子布麒麟队,龙华大船坑、龙胜堂、大浪、赤岭头、元芬、石凹等村麒麟队,石岩黎光、水黄田、官田、罗租等村麒麟队,以及盐田三村麒麟队、福田上梅林麒麟队,布吉、横岗、龙岗、坪山、坪地、坑梓、葵涌、大鹏、南澳等镇村,甚至宝安区凤凰岗、光明新区迳口村麒麟队等,足有上百支队伍。
2006年,罗湖区黎围(今水库新村)麒麟舞、观澜松元厦麒麟舞,入选深圳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7年后,黎围麒麟舞、观澜麒麟舞、坪山麒麟舞和龙岗龙城麒麟舞入选第二、第三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4年2月,坂田永胜堂、大船坑麒麟舞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注释:
①嬲:音niào,戏弄、纠缠之意。
很赞哦! ( )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