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人文 > 史事典籍 > 近现代史事 近现代史事
1898—1960年,深圳河:弯弯小河向南流
作者:蒋荣耀、南兆旭 来源:《岁月山河:百年深圳历史影像纪》 责任编辑:Gangan 2023-01-06 人已围观
一
“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
由罗大佑创作、被广泛传唱的《东方之珠》,将香港比作一个饱经沧桑的恋人,既有对她往昔坎坷的追忆、今天迷人风采的赞叹,也饱含对她海枯石烂般的誓言。
而这首歌里的“小河”,就是深圳河——1898年,大清帝国与英国殖民者签署《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深圳河成为界河,为世界熟知。
“罗溪水长鳜鱼肥,同客观潮坐石矶。作脍欲归谋斗酒,白衣人到已斜晖。”这是明代早期罗湖村袁渔隐作的诗,诗中水美鱼肥的罗溪,就是今天我们熟知的深圳河。罗溪后被称为“清河”,清初又被称为“滘水”。从罗溪到清河,从滘水到深圳河,河名在变,人也在变。
和明代本地文人描述的静美田园生活不同,到清兵入关,深圳河的两岸就产生了诸多变化。
清朝初期,一系列激烈的抗争、冲突和动荡之后,清朝统治者发布沿海居民内迁五十里的“迁界令”,令深圳河两岸生灵涂炭,乡民被迫远走他乡。
罗湖袁氏家族是当地的望族。康熙年间展界复乡,罗湖袁氏乡民回到已经荒芜的家乡,重建家园,“今幸乡旋,乐居旧土,虽不能如向之竹苞松茂,堂构维新之美,而瞻故址者,依然我祖之遗也;观落成者,依然我祖之庆也;种桑麻而艺黍稷者,依然我祖之诒谋也;习诗书而郭婣睦者,依然我祖之垂训也”。
黄贝岭和湖贝、水贝、向西四村,均为张氏一族。有清一代,因为人丁兴旺,家族势力较大。当年深圳河南岸的诸多土地,均为张氏所控制。一些小的家族和村落,也必须依靠甚至依附张氏,才能平安度日。
蔡屋围蔡氏家族也在这段时间崛起;笋岗的何氏家族则继续保留了昔日的荣光,他们的先祖何真曾是明初重臣,地位显赫。
此外,深圳河流域生活着莲塘的叶氏家族、上步的郑氏家族、皇岗的庄氏家族、福田的黄氏家族,他们共同维护也同时觊觎深圳河流域的利益,维持着一方土地的和平。
二
1840年的鸦片战争打破了这份和平,也成为影响深圳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
鸦片战争成为大清统治的分水岭。10年之后,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打着太平天国的名义行劫的匪徒层出不穷,肥沃的深圳河流域自然是匪徒的头号目标。
深圳河流域因此进入漫长的乱世。以宗族或村落为基础,出现了家族军事力量,购置自卫的武器装备成为常态。几乎每个村都有一座或者数座炮楼,实力雄厚的则购置洋枪、洋炮。
地方武装保护了家族或者村落的财产以及村民的人身安全,但是有了军火之后,乡村争斗变得日渐频繁和残酷,也消耗了大量财富。河的上游和下游打,河的北岸和南岸打,在河的同一侧为了争夺市场利益也打。
新世纪(20世纪)来临前,一个晴天霹雳炸裂在深圳河流域:河南岸的土地将划给英国。
本来英国想要的更多,但最终答应以深圳河为陆上界河。
1899年4月,深圳河南边锦田、元朗、大埔、八乡、屏山等村村民在乡绅带领下,组织数千武装民众进行反展拓香港界址的战斗,其中最著名的是“六日战争”。武装抵抗虽然最终被英国的军队镇压,但是它昭示了民间的立场与力量,也预示着大清帝国的未来走向。
1899年5月,2000名英国人——准确地说是英国军人,越过深圳河,分三路进攻深圳墟。
就像深圳河南边的数千村民无法接受新界“租借”给英国一样,英方在中国的利益代表也觉得自己的目的没有达到,他们看中的还有深圳墟这块肥肉。最后,英国军队遭遇了深圳民间武装的抗击,最终在11月撤离。
当帝国统治日渐式微,深圳河流域的民间力量就有了自己成长的方向。
20世纪开始,当地人利用深圳河来做商业贸易,从深圳河进入深圳墟,把买卖做大了;有人借助一河两制的便利,来往深港两地谋生;也有人为民族大义、家国前途,两地奔波……
1925年,深圳河畔展开了一场支援著名的省港大罢工的斗争。革命武装铁甲车队进驻深圳,沿深圳河封锁香港,支援省港大罢工的工人。
1927年后,国共合作破裂,共产党人遭遇剿杀转入地下,深圳河成为共产党人获取特殊资源或情报的重要通道。
1938年10月12日,日军在大亚湾登陆后,轰炸深圳墟和深圳河上的罗湖桥。1940年,冈田8411部队1300多人再次占领深圳墟。
1942年,日军占据香港,800多名文化名人困留香港,中共地下组织和东江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前身)成员分批秘密护送他们渡过深圳河,再将他们安全送往解放区,出色地完成营救任务。
“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
由罗大佑创作、被广泛传唱的《东方之珠》,将香港比作一个饱经沧桑的恋人,既有对她往昔坎坷的追忆、今天迷人风采的赞叹,也饱含对她海枯石烂般的誓言。
而这首歌里的“小河”,就是深圳河——1898年,大清帝国与英国殖民者签署《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深圳河成为界河,为世界熟知。
“罗溪水长鳜鱼肥,同客观潮坐石矶。作脍欲归谋斗酒,白衣人到已斜晖。”这是明代早期罗湖村袁渔隐作的诗,诗中水美鱼肥的罗溪,就是今天我们熟知的深圳河。罗溪后被称为“清河”,清初又被称为“滘水”。从罗溪到清河,从滘水到深圳河,河名在变,人也在变。
和明代本地文人描述的静美田园生活不同,到清兵入关,深圳河的两岸就产生了诸多变化。
清朝初期,一系列激烈的抗争、冲突和动荡之后,清朝统治者发布沿海居民内迁五十里的“迁界令”,令深圳河两岸生灵涂炭,乡民被迫远走他乡。
罗湖袁氏家族是当地的望族。康熙年间展界复乡,罗湖袁氏乡民回到已经荒芜的家乡,重建家园,“今幸乡旋,乐居旧土,虽不能如向之竹苞松茂,堂构维新之美,而瞻故址者,依然我祖之遗也;观落成者,依然我祖之庆也;种桑麻而艺黍稷者,依然我祖之诒谋也;习诗书而郭婣睦者,依然我祖之垂训也”。
黄贝岭和湖贝、水贝、向西四村,均为张氏一族。有清一代,因为人丁兴旺,家族势力较大。当年深圳河南岸的诸多土地,均为张氏所控制。一些小的家族和村落,也必须依靠甚至依附张氏,才能平安度日。
蔡屋围蔡氏家族也在这段时间崛起;笋岗的何氏家族则继续保留了昔日的荣光,他们的先祖何真曾是明初重臣,地位显赫。
此外,深圳河流域生活着莲塘的叶氏家族、上步的郑氏家族、皇岗的庄氏家族、福田的黄氏家族,他们共同维护也同时觊觎深圳河流域的利益,维持着一方土地的和平。
二
1840年的鸦片战争打破了这份和平,也成为影响深圳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
鸦片战争成为大清统治的分水岭。10年之后,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打着太平天国的名义行劫的匪徒层出不穷,肥沃的深圳河流域自然是匪徒的头号目标。
深圳河流域因此进入漫长的乱世。以宗族或村落为基础,出现了家族军事力量,购置自卫的武器装备成为常态。几乎每个村都有一座或者数座炮楼,实力雄厚的则购置洋枪、洋炮。
地方武装保护了家族或者村落的财产以及村民的人身安全,但是有了军火之后,乡村争斗变得日渐频繁和残酷,也消耗了大量财富。河的上游和下游打,河的北岸和南岸打,在河的同一侧为了争夺市场利益也打。
新世纪(20世纪)来临前,一个晴天霹雳炸裂在深圳河流域:河南岸的土地将划给英国。
本来英国想要的更多,但最终答应以深圳河为陆上界河。
1899年4月,深圳河南边锦田、元朗、大埔、八乡、屏山等村村民在乡绅带领下,组织数千武装民众进行反展拓香港界址的战斗,其中最著名的是“六日战争”。武装抵抗虽然最终被英国的军队镇压,但是它昭示了民间的立场与力量,也预示着大清帝国的未来走向。
1899年5月,2000名英国人——准确地说是英国军人,越过深圳河,分三路进攻深圳墟。
就像深圳河南边的数千村民无法接受新界“租借”给英国一样,英方在中国的利益代表也觉得自己的目的没有达到,他们看中的还有深圳墟这块肥肉。最后,英国军队遭遇了深圳民间武装的抗击,最终在11月撤离。
当帝国统治日渐式微,深圳河流域的民间力量就有了自己成长的方向。
20世纪开始,当地人利用深圳河来做商业贸易,从深圳河进入深圳墟,把买卖做大了;有人借助一河两制的便利,来往深港两地谋生;也有人为民族大义、家国前途,两地奔波……
1925年,深圳河畔展开了一场支援著名的省港大罢工的斗争。革命武装铁甲车队进驻深圳,沿深圳河封锁香港,支援省港大罢工的工人。
1927年后,国共合作破裂,共产党人遭遇剿杀转入地下,深圳河成为共产党人获取特殊资源或情报的重要通道。
1938年10月12日,日军在大亚湾登陆后,轰炸深圳墟和深圳河上的罗湖桥。1940年,冈田8411部队1300多人再次占领深圳墟。
1942年,日军占据香港,800多名文化名人困留香港,中共地下组织和东江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前身)成员分批秘密护送他们渡过深圳河,再将他们安全送往解放区,出色地完成营救任务。
很赞哦! ( )
上一篇:深圳设立经济特区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