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体制改革 > 行政管理 行政管理

扫码关注

九龙海关在全国率先实施“二线”管理

作者:张球芳、黎柱文、朱励生、黄志云、深圳海关驻经济特区办事处 来源:《敢闯敢试 :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创造的全国“率先”》 责任编辑:xiangwang 2023-06-08 人已围观

1986年,一条86公里长、2.8米高的铁丝网正式启用,沿着深圳经济特区北部由西向东,将特区内外隔开,人们为了将它与特区和香港接壤的那条南边的边界加以区别,称之为“二线”。海关总署在通往“二线”的6条主要公路上建立了南头布吉、沙湾、白芒、盐田、梅沙6个二线海关,并建立了负责二线海关管理的职能机构——九龙海关驻经济特区业务处,这1处6关构成了相对于一线口岸海关的二线海关。一线口岸海关后面还有二线海关,一线连着深圳与香港,二线连着深圳与内地,九龙海关就有了全国海关独一无二的“二线”海关现象。
 
1981年7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经济特区与内地间建立一道特区管理线,由边防和海关驻守,对进出特区的人和货物进行管理,这条管理线的设防原则为“全线设防,严密控制,综合管理”。因此,二线海关这条全国海关系统中绝无仅有的、见证深圳经济特区发展历史的、曾经戒备森严的防线,就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的一个缩影。二线海关的一次次改革与职能调整,二线海关的不断建设与发展,也正是中国海关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不断改革创新的历史缩影。
 
张球芳当年任职九龙海关副关长,是筹建二线海关的牵头人。当时,建设好深圳经济特区的前提和基础就是建好这道“二线”防线。深圳市对此非常重视,专门委托中国海洋直升机专业公司进行了3次航测,规划出“二线”的大致位置,但“二线”的铁丝网具体拉在哪儿,巡逻公路修在什么地方,“二线”的关口、部队执勤岗楼设在哪儿,都需要人去实地勘测确定。
 
当时,张球芳带着海关的同志与多个相关单位的建设者,根据航测的“粗线条”,步行实地进行勘测。当年“二线”的大部分地区还是荒山野地,草长得比人都高,为了不与特区的工业、道路和住宅建设争地,“二线”的巡逻线大都选在了荒山野岭,如沿着梧桐山支脉,从背仔角、大望村、布心、银湖、梅林、黄金坑等地一路延伸到南头,充分利用天然的山脉,形成了“二线”屏障。为了走好这些山路,他们特别准备了“三件宝”,就是解放鞋、木棍和水壶。解放鞋结实耐磨,走山路最合适。为了尽快完成任务,他们从早到晚要走一整天,一壶水、几个馒头就是一天的口粮。这木棍不仅是拄着防山路滑,还要用来打蛇!这里山高林密经常有毒蛇出没,他们同行的一个工程师,就曾经被蛇咬伤了被抬去抢救。8月的岭南天气酷热难挡,但他们却只能穿着长衣长裤翻山越岭,因为山里的蚊虫叮咬得太厉害了,这样一天下来衣服要湿透几次,可还是被咬得一身包!大家硬是凭着“拓荒牛”的精神,仅仅用了7天时间,就实地勘测完120多公里的“二线”巡逻线。由于他们确定的铁丝网、高压线、通信电缆的走向选择合理,为国家节省了不少建设资金呢。此外,为了节省资金,当年“二线”边防部队的营房,海关的查验场、生活区都选在了关外的荒地上,因为那一带征地费用很低,平均每亩700多元,最少的只有30元。
 

▲深圳“二线”地区开始建设时的工地场景
 
“二线”的规划搞好后就立即开始建设,86公里长的铁丝网,126公里的巡逻道,163个战士执勤岗楼,10个检查站,24个耕作口(俗称“小关口”),从1981年到1983年,特区的建设大军仅用了两年多时间就建成了。在通往“二线”的6条主要公路上,九龙海关建起了南头、白芒、布吉、沙湾、盐田、梅沙6个二线海关,并建立了负责二线海关管理的职能机构——九龙海关驻经济特区业务处。
 
“二线”1处6关的建成,大大地拓展了九龙海关的职能,经海关总署批准,从社会上先后招录了1500多人,充实到二线海关去,九龙海关的总人数也一下增长了近1倍。
 
黎柱文是二线海关布吉海关的首任关长。二线海关主要负责进出特区管理线的货物和旅客行李物品的监管和征税。1984年8月1日,布吉等6个二线海关正式开关运作,汽车和人员经过“二线”进出特区时,就像口岸过境的旅客一样,由关员进行抽查,开始的查验率一般在千分之五左右,检查的重点是特区内紧俏的进口物资。由于特区内有减免税的优惠,一些紧俏的进口物资如汽水、香烟等常被不法分子用来走私,当年最紧俏要属可口可乐,就像现在用苹果手机一样,喝可乐是时尚的象征。专门走私可乐的被称作“汽水佬”,他们将可乐放在单车上,像今天的水客一样在二线海关进行“蚂蚁搬家”式的走私,利用特区内外的差价赚钱。二线海关最初主要的工作就是和这些“汽水佬”“单车队”打交道,为此,海关还专门组建了骑单车的巡逻队开展机动查缉,在“二线”巡逻线上和走私分子们较量。
 
朱励生是继黎柱文之后任布吉海关关长的。当年他们抓走私分子的故事是非常生动的,就说那个“泔水桶”的故事吧。为了逃避海关检查,走私的“单车队”竟然将一箱箱可乐放在装满剩菜剩饭的大塑料桶里,谎称是每天在特区内收集剩饭菜运到关外去喂猪,关员们打开塑料桶盖检查,发现确实是又脏又臭的剩饭菜,上面还浮着一层厚厚的油,开始还真看不出什么毛病,可后来发现运剩饭菜出关的队伍越来越壮大,浩浩荡荡地排着长队出关。关员们就觉得肯定是有“猫腻”了,便想出一个办法:找来一根根很长的铁丝往塑料桶里插,如果发现里面有硬的东西,就把剩饭菜倒出来彻底查验,这下可让那些走私的“单车队”傻眼啦,一下就查获了一条排队走私的“长龙”。此后,仿佛一夜之间,运剩饭菜出关的队伍就突然消失了。
 
1987年后,进出二线海关的人员和车辆数量急剧上升,1990年达到1.5亿人次,海关原有的监管模式已无法适应特区飞速的发展。九龙海关与时俱进,制定了《关于进一步简化“二线”管理的意见》,简化了报关、查验、征税等通关手续,大大加快了“二线”的通关速度。
 
现今在深圳海关驻经济特区办事处稽查科任副科长黄志云回忆,二线海关的查缉并不局限于“二线”的关口,有的时候也会走出“二线”。当时经济特区由于有着得天独厚的政策优势,车辆进口并不是什么难事,但是如何将这些车辆弄出“二线”,不少人开始在这方面动脑筋。由于当时的政策规定,“海外赠予”的商品是免征关税的,因此有很多走私客打着“海外赠予”的合理名义,将车辆“赠予”到了省内的各个乡村,就这样堂而皇之地将车辆走私出经济特区。对此,当时九龙海关驻经济特区业务处还专门成立了查缉科,他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走出“二线”,前往相关的乡村实地核实“赠予”情况是否属实,单证是否齐全。对于不符合海关监管规定的车辆,直接扣回九龙海关驻经济特区业务处的扣车场,最多时有几百辆,大多数是日本产的小型货车。
 
海关驻经济特区业务处的关员们,还负责对内运的优惠税物资进行补税,之后加封至公路口海关放行,自然少不了与特区内的企业打交道。当时,为了简化优惠税物资进出二线管理,减轻企业负担,九龙海关驻经济特区业务处组织关员们三人一组前往企业驻点办公,加班加点,不分工作日和节假日,现场接受企业递交资料,查验优惠税物资。当时驻点过的企业包括康佳、爱华、华强、中航,都是最早一批在深圳经济特区扎根的知名企业。
 
二线海关对促进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促进了广东省加工贸易的迅猛发展,仅深圳关区最高时就达2万多家加工贸易企业。1992年后,国家进一步扩大开放,将特区的优惠政策扩大到沿海14个开放城市。九龙海关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及时调整“二线”海关的职能,创建了有自身特色的加贸型海关内、外勤分离的监管模式,以及尝试摸索了一条一般贸易集中管理的新道路,二线海关业务管理趋向专业化、集约化,进一步提高了执法规范性和工作效率。
 
口述者:张球芳,时任九龙海关副关长;黎柱文,时任九龙海关隶属布吉海关关长;朱励生,时任九龙海关隶属布吉海关关长;黄志云,深圳海关驻经济特区办事处干部
整理者:深圳海关驻经济特区办事处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