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体制改革 > 行政管理 行政管理
九龙海关首推报关自动化系统
作者:徐满昌 来源:《敢闯敢试 :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创造的全国“率先”》 责任编辑:xiangwang 2023-06-08 人已围观
H883系统,即报关自动化系统(国外称Automated Entry Processing System),是国内第一个在全行业统一推广的、具有统一系统架构、统一数据结构、统一系统参数、统一系统功能和业务覆盖广的综合性应用系统。系统由海关总署立项,在深圳集中开发,首先在深圳投入应用,继而向全国海关推广。系统功能涵盖海关整个通关业务,改变了传统的海关业务模式,使中国海关信息化应用跨入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个国际先进海关行列,树立起中国海关适应国家进一步改革开放的“窗口”形象。
1991年8月25日,《科技日报》发表了题为“H883——中国海关的突破”的长篇报道。介绍了1988年3月,以计算机应用为主导的报关自动化系统担负起了全面改造海关业务工作的历史性突破。报道引起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该报道进行了播报。
九龙海关在1978年就开始了计算机的应用,当时使用的是国产计算机中第一个多用户事务处理系统,但系统硬件能力有限,软件功能也比较简单。20世纪80年代初利用引进的微型计算机开发了一些货物征税、统计等应用,但由于这些应用都是信息化初级阶段的产物,是一些名副其实的信息小孤岛,无法满足通关业务的需要,在进出口货物申报、审单、查验、放行、合同备案、后续管理等业务上更是一片空白。
1985年年底的一天下午,时任九龙海关关长刘文杰到我办公室时,恰巧我正在计算机终端房修改程序,闲谈中他对我说:“老徐,我们好几个业务环节都使用了计算机,能不能整合起来,使审单、征税、贸易统计等都共用同一数据,不要每个环节都重复输入,提高效率。”我当时是九龙海关技术处副处长,根据海关领导的要求,从1986年开始,我们进行研究,其中最关键的难题,是商品统计编号和税则号各自独立且不对应。审单部门用的是商品统计编号来审单,判断该批货物进出境是否要许可证件。而到了征税部门,又重新归类,给出商品税则号,根据税则号来定税率、计算税款等。我们和熟悉审单、征税、统计业务的人员共同研究,经过近一年的攻关,解决各种难题,使用计算机技术,把报关业务“一条龙”串起来进行自动化处理,这是第一个海关报关自动化系统的雏形。
1987年,海关报关自动化系统首先在文锦渡海关投入使用。该系统从进出境货物的预录入、实时申报、审单、征税到贸易统计等业务环节,共享同一张报关单数据,不再需要各环节重复输入,减少了工作量和输入差错,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减轻了关员的劳动强度,加快了通关速度。该系统后来成为H883系统的原型。为了避免各海关各自开发造成版本混乱的局面,海关总署决定立项开发全国统一的报关自动化系统。
我国进出口贸易政策非常复杂,涉及的法规、法律文件成千上万,面对这令人眼花缭乱的管理规章,报关处理时,海关关员要记得住、审得细、核得准,单靠人脑记忆、翻卷查核,殊非易事,对提高通关效率和执法统一性极为不利。如何把一万多份政策、法规、法律文件整理、规范,并转化为计算机可处理的信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最大难题之一。因此,在系统的开发中,我们创造性地提出和应用“结构化分解,逻辑化综合,数字化表达”的三要素方法,这是我们在系统开发中解决难题的主要方法论。它架构了文件型业务法律法规转化为数字化法律法规的通道,奠定了通关业务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基础。
按照这个方法,1987年,海关总署抽调当时全国海关的业务、技术专家,对1万多份涉及海关监管、关税、统计业务的政策性文件进行整理。1988年3月,我们编写了《报关自动化系统标准化规范》(以下简称《规范》),由于其封面为蓝色,故称为“蓝皮书”,全书共5篇25章21个附录,70多万字。它是海关业务规范化及海关信息标准化建设史上一个独创性的重要文件,构成了报关自动化系统开发的基础。1988年3月9日,由总署科技司组织对《规范》进行审定。3月24日,海关总署办公会议批准《规范》在全国海关试行。此后该《规范》不断维护更新,一直沿用至今。
1988年5月3日至5日,海关总署在九龙海关召开“H883工程部署会”。会后,总署批准了会议讨论通过的《报关自动化系统集中开发试点工程的部署意见》。5月23日,正式以〔1988〕署科字第554号文下达工程任务书。根据任务书的要求,成立了由宿世芳副署长为组长的工程领导小组和科技司副司长杨国勋为组长、我任副组长的工程组,集中在深圳进行设计开发。
▲1988年7月3日,笔者为H883工程编写程序
1988年5月,工程组编写了《报关自动化系统集中开发试点工程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因其封面为浅黄色而称为“黄皮书”,该书共15章,270页,近20万字。1988年7月1日至7月10日,总署组织货管、关税、统计、政研等业务司室领导及海关业务、技术专家对《总体方案》进行论证和审定。认为《总体方案》体现了科技为海关业务服务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明确,层次清楚,内容新颖,功能比较齐全,结构灵活,实用性和可扩性强,能适应海关业务需要,原则上同意通过审定。
▲1988年7月在广州召开H883工程总体方案论证会
系统开发中的一个关键技术难题,是如何保证系统的响应速度能满足通关业务的需要。H883的软件架构是大型应用软件的架构,但当时能引进的VAX计算机只属于中小型机,一台机器上并发实时用户可能上千,实在是小马拉大车。考虑到数据库技术是一个发展方向,H883使用了关系数据库。当时业界有反映:数据库运行资源开销大,技术掌握不好很容易把系统锁死。我关也曾出现两个用户把系统锁死的情况。在开发过程中,我们采用了软件生命周期法和原型法相结合的方法,模块化程序设计技术,深入探索并成功运用了内存共享、类似中间件的服务进程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大大优化了系统性能,使数据库存取速度提高了30倍以上。
经过近一年的攻关,1988年年底,我们按时完成H883的开发任务,在通过联调后,又对整个系统进行全面严格的功能、效率、可靠性和稳定性测试,以及数据的准确性、一致性测试。在完成全面检测后,1989年5月1日,H883在文锦渡海关正式投入试运行,随后在广州、天津、上海海关投入运行。为便于系统在全国海关全面推广使用,1990年3月至5月,我们又编写了《报关自动化系统集中开发试点工程系统说明集》,因其封面为红色,故称为“红皮书”。全书共44章,360节,计100多万字。该书是H883系统推广应用的教科书,为推广应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对于H883系统,时任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宋健阅后作了长篇批示,给予高度肯定,并指出“我们很多部门的业务工作都迫切需要像海关总署这样的改革和改造”,这是一个“万分重要的系统建设”,并要求将报道“印成单行本作为参考材料,发给各省市推广办的同志学习”。
1991年9月16日至17日,国家科委组织由张效祥院士、杨芙清院士、王行刚研究员等著名计算机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对H883进行鉴定。与会专家对系统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肯定,认为“从系统(H883)的开发难度、实施难度、技术水平及其获得的社会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该系统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达到了同类系统的国际先进水平”,“也为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管理模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H883获1991年度海关科技进步特等奖,199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到1995年年底,全国海关完成了H883系统的推广应用,取得了十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仅在九龙海关运行的头两年,就从利用系统发现和处理的1000多起各类案件中,挽回国家经济损失2.07亿元。海关有不少出国考察的同事回国后都说,由于我国贸易政策的复杂性,H883系统的功能远比国外许多同类系统复杂和强大。随着功能的不断完善和扩充,该系统成为通关作业改革的平台,实现了海关货运监管、征收关税、贸易统计、查缉走私四大业务的数据共享,提高了通关效率,优化了海关监管,方便了企业进出,促进了贸易便利化,是中国海关信息化建设的里程碑。
作者:徐满昌,时任九龙海关技术处副处长、H883工程组副组长
1991年8月25日,《科技日报》发表了题为“H883——中国海关的突破”的长篇报道。介绍了1988年3月,以计算机应用为主导的报关自动化系统担负起了全面改造海关业务工作的历史性突破。报道引起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该报道进行了播报。
九龙海关在1978年就开始了计算机的应用,当时使用的是国产计算机中第一个多用户事务处理系统,但系统硬件能力有限,软件功能也比较简单。20世纪80年代初利用引进的微型计算机开发了一些货物征税、统计等应用,但由于这些应用都是信息化初级阶段的产物,是一些名副其实的信息小孤岛,无法满足通关业务的需要,在进出口货物申报、审单、查验、放行、合同备案、后续管理等业务上更是一片空白。
1985年年底的一天下午,时任九龙海关关长刘文杰到我办公室时,恰巧我正在计算机终端房修改程序,闲谈中他对我说:“老徐,我们好几个业务环节都使用了计算机,能不能整合起来,使审单、征税、贸易统计等都共用同一数据,不要每个环节都重复输入,提高效率。”我当时是九龙海关技术处副处长,根据海关领导的要求,从1986年开始,我们进行研究,其中最关键的难题,是商品统计编号和税则号各自独立且不对应。审单部门用的是商品统计编号来审单,判断该批货物进出境是否要许可证件。而到了征税部门,又重新归类,给出商品税则号,根据税则号来定税率、计算税款等。我们和熟悉审单、征税、统计业务的人员共同研究,经过近一年的攻关,解决各种难题,使用计算机技术,把报关业务“一条龙”串起来进行自动化处理,这是第一个海关报关自动化系统的雏形。
1987年,海关报关自动化系统首先在文锦渡海关投入使用。该系统从进出境货物的预录入、实时申报、审单、征税到贸易统计等业务环节,共享同一张报关单数据,不再需要各环节重复输入,减少了工作量和输入差错,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减轻了关员的劳动强度,加快了通关速度。该系统后来成为H883系统的原型。为了避免各海关各自开发造成版本混乱的局面,海关总署决定立项开发全国统一的报关自动化系统。
我国进出口贸易政策非常复杂,涉及的法规、法律文件成千上万,面对这令人眼花缭乱的管理规章,报关处理时,海关关员要记得住、审得细、核得准,单靠人脑记忆、翻卷查核,殊非易事,对提高通关效率和执法统一性极为不利。如何把一万多份政策、法规、法律文件整理、规范,并转化为计算机可处理的信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最大难题之一。因此,在系统的开发中,我们创造性地提出和应用“结构化分解,逻辑化综合,数字化表达”的三要素方法,这是我们在系统开发中解决难题的主要方法论。它架构了文件型业务法律法规转化为数字化法律法规的通道,奠定了通关业务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基础。
按照这个方法,1987年,海关总署抽调当时全国海关的业务、技术专家,对1万多份涉及海关监管、关税、统计业务的政策性文件进行整理。1988年3月,我们编写了《报关自动化系统标准化规范》(以下简称《规范》),由于其封面为蓝色,故称为“蓝皮书”,全书共5篇25章21个附录,70多万字。它是海关业务规范化及海关信息标准化建设史上一个独创性的重要文件,构成了报关自动化系统开发的基础。1988年3月9日,由总署科技司组织对《规范》进行审定。3月24日,海关总署办公会议批准《规范》在全国海关试行。此后该《规范》不断维护更新,一直沿用至今。
1988年5月3日至5日,海关总署在九龙海关召开“H883工程部署会”。会后,总署批准了会议讨论通过的《报关自动化系统集中开发试点工程的部署意见》。5月23日,正式以〔1988〕署科字第554号文下达工程任务书。根据任务书的要求,成立了由宿世芳副署长为组长的工程领导小组和科技司副司长杨国勋为组长、我任副组长的工程组,集中在深圳进行设计开发。
▲1988年7月3日,笔者为H883工程编写程序
1988年5月,工程组编写了《报关自动化系统集中开发试点工程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因其封面为浅黄色而称为“黄皮书”,该书共15章,270页,近20万字。1988年7月1日至7月10日,总署组织货管、关税、统计、政研等业务司室领导及海关业务、技术专家对《总体方案》进行论证和审定。认为《总体方案》体现了科技为海关业务服务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明确,层次清楚,内容新颖,功能比较齐全,结构灵活,实用性和可扩性强,能适应海关业务需要,原则上同意通过审定。
▲1988年7月在广州召开H883工程总体方案论证会
系统开发中的一个关键技术难题,是如何保证系统的响应速度能满足通关业务的需要。H883的软件架构是大型应用软件的架构,但当时能引进的VAX计算机只属于中小型机,一台机器上并发实时用户可能上千,实在是小马拉大车。考虑到数据库技术是一个发展方向,H883使用了关系数据库。当时业界有反映:数据库运行资源开销大,技术掌握不好很容易把系统锁死。我关也曾出现两个用户把系统锁死的情况。在开发过程中,我们采用了软件生命周期法和原型法相结合的方法,模块化程序设计技术,深入探索并成功运用了内存共享、类似中间件的服务进程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大大优化了系统性能,使数据库存取速度提高了30倍以上。
经过近一年的攻关,1988年年底,我们按时完成H883的开发任务,在通过联调后,又对整个系统进行全面严格的功能、效率、可靠性和稳定性测试,以及数据的准确性、一致性测试。在完成全面检测后,1989年5月1日,H883在文锦渡海关正式投入试运行,随后在广州、天津、上海海关投入运行。为便于系统在全国海关全面推广使用,1990年3月至5月,我们又编写了《报关自动化系统集中开发试点工程系统说明集》,因其封面为红色,故称为“红皮书”。全书共44章,360节,计100多万字。该书是H883系统推广应用的教科书,为推广应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对于H883系统,时任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宋健阅后作了长篇批示,给予高度肯定,并指出“我们很多部门的业务工作都迫切需要像海关总署这样的改革和改造”,这是一个“万分重要的系统建设”,并要求将报道“印成单行本作为参考材料,发给各省市推广办的同志学习”。
1991年9月16日至17日,国家科委组织由张效祥院士、杨芙清院士、王行刚研究员等著名计算机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对H883进行鉴定。与会专家对系统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肯定,认为“从系统(H883)的开发难度、实施难度、技术水平及其获得的社会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该系统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达到了同类系统的国际先进水平”,“也为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管理模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H883获1991年度海关科技进步特等奖,199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到1995年年底,全国海关完成了H883系统的推广应用,取得了十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仅在九龙海关运行的头两年,就从利用系统发现和处理的1000多起各类案件中,挽回国家经济损失2.07亿元。海关有不少出国考察的同事回国后都说,由于我国贸易政策的复杂性,H883系统的功能远比国外许多同类系统复杂和强大。随着功能的不断完善和扩充,该系统成为通关作业改革的平台,实现了海关货运监管、征收关税、贸易统计、查缉走私四大业务的数据共享,提高了通关效率,优化了海关监管,方便了企业进出,促进了贸易便利化,是中国海关信息化建设的里程碑。
作者:徐满昌,时任九龙海关技术处副处长、H883工程组副组长
很赞哦! ( )
上一篇:九龙海关启用全球首个自动核放系统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