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体制改革 > 行政管理 行政管理

扫码关注

深圳国际贸易大厦建设工地上的“四顶红帽子”

作者:《深圳的光荣与使命》编写组 来源:深圳的光荣与使命·初中读本 责任编辑:xiangwang 2023-06-28 人已围观

1982年,深圳市政府首次实行公开招标,提出要建一座在全国乃至亚洲都数得着的标志性建筑——深圳国际贸易大厦(简称“国贸大厦”)。中标的中建三局提出使用当时在国内超高层建筑上并无使用记录的滑模技术。
 
新技术意味着新挑战。
 
当时,工地上有“四顶红帽子”——工地主任、施工指挥王毓纲,支部书记、副指挥厉复兴,总工程师俞飞熊,滑模主管罗君东。这四个人懂管理、精技术,同1600多名工人一起,戴着红色的安全帽深扎工地,为国贸大厦的建设努力。
 
第一次试滑,失败了——滑模提升速度太慢,正凝固成型的墙体被严重拉裂。操作工们48小时不下“火线”,忙着处理“废墟”。干部们和工人们憋着一股劲,经过仔细研究,制定了新方案,调整了滑模的提升时间。
 
第二次试滑,仍然失败了。四顶红帽子和工人们一起日夜加班,每个人眼里都布满了血丝,不断调整方案,准备着第三次的试滑。
 
天不遂人愿,这一次,又失败了。随着墙体的坍塌,工地上的气氛变得凝重起来,沮丧、失落写在了每一个建设者的脸上。随之而来的,是铺天盖地的指责和怀疑。
 
有人说着风凉话:“要是从顶层往下滑,滑不成只影响一层。现在从下往上滑,滑不成,得影响几十层。还是别再搞了。”
 
业主代表直接质问:“拿中国第一高楼做试验,风险太大了吧?国贸大厦耗资1.2亿元,弄糟了谁负责?”
 
还有人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按老办法搞吧,虽然慢,但保险。”
 
…………
 
面对嘲讽和质疑,四顶红帽子没有放弃,一头扎进工地,测数据、找原因。终于,关键原因找到了。顶着压力,四顶红帽子拿出新方案,齐刷刷地站在公司领导面前,要求再滑一次。
 
“你们确定要再试一次?”
 
四顶红帽子齐声回答:“要!”
 
“好,就再试一次。”
 
态度坚决的四顶红帽子获得了再试一次的机会。这是在国贸大厦建设的历史上,决定前途与命运的一次拍板。然而,新方案有了,设备却跟不上。
 
一次性购进这次试验所需的所有设备需要几百万港币。当时,购置5万元以上的设备就需要打报告向上级申请,他们等不了,国贸大厦等不了,最后,经业主协助找银行贷款借到了钱。带着所有人的付出和希望,1983年9月18日晚9点,第四次试滑开始。
 
“同志们,今晚,我们一定要把滑模拿下来。大家有没有信心?”
 
“有信心!”1600多名工人的呐喊声响彻灯火通明的工地。
 
“开始!”随着一声令下,搅拌机和输送泵开始轰鸣,混凝土涌进平台上各个进料口。
 
晚上11点,是预定的第一次滑模提升时间,分布在1530平方米操作面各个关节点位置的油压千斤顶同时启动,“哒、哒、哒”的马达声清晰有力。
 
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地盯着拉模的过程和效果:自重280吨、结构庞大的滑模慢慢地被同步顶升起来;1厘米又1厘米,混凝土墙脱离了模板,稳稳地矗立在眼前;继续浇筑,继续提升,一层大楼完成!
 
“我们成功了!”四顶红帽子受命奔赴各个点检查,一一回报。“成功了!成功了!”工地爆发出一阵阵欢呼声。
 
 
三天一层楼深圳速度
 
突破了技术瓶颈后,国贸大厦的施工工期从最初的七天一层楼,到19层之后达到三天一层楼,最快的时候是两天半一层楼,而且质量完全合格。1984年3月15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发布消息:“正在建设中的中国第一高楼深圳国际贸易大厦主体建设速度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新纪录,这是中国高层建筑史上的奇迹,标志着我国超高层建筑工艺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就此诞生了。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