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人文 > 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

扫码关注

沙井陈氏:人物

作者: 来源: 责任编辑:yezi 2023-01-11 人已围观

陈彦辉(1341—1382年),又名士美,居燕川。素好读书,兼通法律,性刚烈。洪武初年归德场官以其公旨有干,请于盐运使举,充讥察,未尝乘时射利猗威,有侵渔灶丁盐商者,必治之弗恕,由是宿蠹以除,有裨于政,人皆爱而重之。然性刚负气,不屈于人,见不善者,则面折之而不贷,有非理相加者,必挫之而后已。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草寇窃发,竟为仇人所害。是岁正月初八也,得年四十一岁。

陈富斌(1413—1484年),燕村人。孝顺父母,尊敬兄弟,与人交往,慷慨仗义,在他人遭遇困难时,会倾力相助。他性情敏健,人品醇静,读书彻夜不倦,析理洞悉元微,常以己学授族幼。他生平性静,处变不惊,常常对人说:“我心湛然,静如止水。事未静,应物去静,安以待动,无往不可,动以处静,无时不然。”东莞知县王尚、吴中、李辉等都十分尊敬他,从不把他看成一个普通老百姓,时不时登门问候,向他咨询施政的得失和民间的疾苦。天顺五年(1461年)岁饥,官府发文,凡是拿出粮食救灾的,奖励冠带荣身。他拿出万石粮食,却辞去冠带,认为国家是为民渡灾,自己拿出粮食是为了国家,哪能只为自身利益打算?第二年县城里的城楼倾塌,他捐助七千缗钱重建。晚年将家务事交给儿子们去打理,每日督促孙子们勤奋苦读。病危之日,他把儿孙叫到床前,叮嘱他们说:“安分循理,保守世业。”说完就去世了。富斌生了五个儿子,长子松隐(谟),次子养淡(谐),三子耕乐(潜),四子甘淡(谊),五子养拙(言)。

陈让,字克逊,号守愚,燕村人。是陈荣斌的儿子。父亲在他幼时就去世了,留下孤儿寡母相依为命。他从小就知道孝敬母亲,对堂弟极其友善,据说当时按人口的数量分配田亩,考虑到堂弟家的负担重,三份的田亩他只拿一份,给堂弟两份。天顺五年(1461年),遭遇百年不遇的旱灾,官府诏令民间出粟千石,帮助县官赈济饥民,出粟人家可以得到官府的表彰。陈让拿出稻谷三千石,却归名于叔叔陈富斌,陈富斌的名字不仅被写进《东莞县志》,还被列入赈饥勒石,立在县衙的仪门。他生性嗜学,喜欢写诗,著有诗集四卷。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新安县令王廷钺打报告请示,批准陈让入祀乡贤。陈让夫妇的墓,现位于燕川鹅公岭。

陈大谏,字遂忠,号菊坪,燕村人。十岁就能写文章,十五岁补为邑弟子员,五次参加江南贡院的考试,三次中举乙榜。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领乡荐第六,万历十七年(1589年)授湖广荆州府通判。那时荆州地区的民风较为凶悍,陈大谏上任后就设立科条,政举刑清,当地的官员和百姓都信服他。由于父亲去世,他按例回乡丁艰。期满后,补缺福建汀州府通判。在汀州,他筹划有方,厘奸剔弊,百废俱修。在公务之余,便到学校和诸生交流,探讨义理,阐扬性命。与他平级的官员,凡是有事请教于他,他都能指示机宜,切中时弊,没有人不佩服他的睿智。他退休离任时,行李萧然,当地的官员百姓夹道欢送,并请人绘制了一幅题名为《攀辕图》的画送给他,表达百姓依依不舍的情谊。陈大谏,因其子陈向廷被诰封为户部郎中。

陈向廷(1570—1619年),字仪翔,号美用,燕村人。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以选贡入北雍(北京国子监);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领乡荐;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登戊戌科进士。初授江南徽州府(今安徽省黄山市)推官,掌理刑狱。他清理累积的悬案,废除苛刻的刑罚,让徽州百废俱兴。不久调到汉阳,因为母亲去世,他按例回乡丁艰。期满后,他起补为江西抚州府推官。由于他实心惠政,解决不少问题,老百姓深深地感激他,为他建立生祠表彰纪念,当地有名的进士吴道南还专门为他写了一篇祠记。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提升为大理寺评事,被派去负责四川乡试,得名士王应熊。王应熊,字非熊,巴县人。当时王应熊的考卷被错认为他人的,直到发榜以后才发现错误。和陈向廷一起负责乡试的官员都认为此事难办,不要改了,而他却认为必须改正为王应熊,为此据理力争,最后得以改正。三年后,王应熊考中进士,后来官至兵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的位置,人们不得不佩服陈向廷“藻鉴”人才的眼光。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陈向廷升任大理寺左寺副,后转任户部福建司员外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升任户部广西郎中,不久升任山东提学副使。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病逝于河北献县。天启元年(1621年),家人奉其棺柩归葬燕川鹅公岭。向廷生女二,以兄子为嗣。著有《百尺楼遗稿》七卷行世。

陈观海(1851—1920年),字赐昌,又名泗昌,号贡川,荷坳人。曾在荷坳、福永、西乡、广州的教会学校读书。同治六年(1867年)春,经过严格的考察和选拔,陈观海被学校选派出国留学,是近代中国最早到德国的留学生之一。他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教育家、外交家和爱国的宗教界人士,他的成就和对社会的贡献也是多方面的。同治十一年(1872年),陈观海完成了巴陵神道大学的学业,被送至礼贤神道大学继续深造。毕业时,24岁的陈观海是最优秀的学生,被选为基督教信义宗的第一位华人牧师。光绪元年(1875年)春,陈观海回国,在广州神道学校任教师。一年后,陈观海调到南巴陵会工作,之后相继在宝安、香港、紫金等地的巴色会及教会学校任职、任教,是一位对基督教神学理论造诣较深的神学家。陈观海在德国留学多年,深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回国后在传教和教学中,积极向教徒和学生传播西方的民主思想和观念,使他们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启蒙教育,他们中的一些人后来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陈观海曾任职于香港救恩堂,其中一位教友李昌在檀香山任秘书,积极协助孙中山先生创建兴中会,是早期兴中会的重要骨干。许多香港巴色会的教友也参加了兴中会,有的还捐款支持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业,对中国早期的民主革命运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陈观海辞去教会一切职务,专事写作和翻译。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陈观海到山东胶济铁路任翻译和交涉员,又先后在山东巡抚署交涉局、两江总督署和两广总督署洋务局任职。宣统三年(1911年)陈观海回到香港定居,担任基督教巴色会牧师和华人基督教自治组织中国基督教会的义务牧师。1920年12月4日,在香港逝世,终年70岁。

陈细珍(1901—1947年),燕川人。1923年参加革命,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2月23日,中共宝安县委第一次党代会在燕川召开,他是19位到会代表之一。大革命失败后到香港。1941年,在香港发动农民运动,后回燕川参加东江纵队。1944年7月,东宝行政督导处在燕川陈氏宗祠成立后,他在燕川负责减租减息等地下工作。1947年3月被捕,押往东莞虎门监禁。其子陈汉昌受牵连亦被囚,并累及全家,后因缺乏证据获释。1947年6月,陈细珍被国民党枪杀于花果山,就义前任燕川农会会长。公明乡乡长陈琴将其遗体葬于燕川村。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