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文旅 > 非遗 非遗

扫码关注

传统音乐:佾舞

作者:许雨燕 邱文清 来源:深圳非遗·第一辑 责任编辑:manman 2024-09-12 人已围观


非遗名片

佾舞是中华文明遗珠,夏商时代,佾舞大典文化已经形成,至周代佾舞成国家礼制的重要部分,佾舞被载入了国家历朝历代的通典制度,用于宗庙祭祀、礼仪朝会、宴享国宾、国家军事大典和乡射礼活动等(见《论语·八佾篇》)。至今已有 3000 多年历史,是古老的人类文化和艺术形式之一。

佾舞传承至今,为大众所认知,还因祭祀万世师表孔子。自孔子逝世后,鲁哀公释奠孔子,祭祀万世师表的祭孔佾舞后来被传承下来。祭孔佾舞的释奠礼曾分布于中国各地和汉文化圈国家。古老佾舞在新文化运动后几乎终止,唯独湖南浏阳文庙延续旧礼制依然在祭祀万世师表,清同治十二年(1873)《浏阳县志》记载:“惟先师庙、文昌庙其佾六,每佾六人,凡三十六人,舞文舞焉,始终皆不设武舞。”1936 年浏阳文庙祭孔佾舞升格为八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浏阳文庙祭孔正式停止,其后半个世纪佾舞无人研究,濒临断层。
 
第一代传承人邱之稑(1781—卒年不详),湖南省长沙市人。
第二代传承人邱庆善,湖南省长沙市人;传承人邱庆浩,湖南省长沙市人;传承人邱庆籥,湖南省长沙市人。(以上传承人均生卒年不详)
第三代传承人陶镇奇(1887—卒年不详),湖南省长沙市人。
第四代传承人邱逸儒(1905—卒年不详),湖南省长沙市人。
第五代传承人邱少求(1931—),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人,迄今唯一存世“佾生”(即佾舞表演者)。
 

 
第六代传承人游锦亮(1965—),湖南省长沙市人。2011 年游锦亮于家族宗谱发现佾舞资料后致力于佾舞抢救保护,2014 年游锦亮于浏阳文庙拜佾舞活态传承人邱少求老人为师,得其亲授。后求学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往返于北京、山东曲阜、中国台湾等地与韩国、日本等国调研,2015 年成立“深圳游深锦亮佾舞研究工作室”。2016 年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设立“佾舞传承班”,开展佾舞教学,历经 4 年,拥有佾舞学员 5000 多名。

项目特征

佾舞,集乐、舞、诗、礼于一体,是传承至今古老的原始舞蹈,也是中国礼乐文化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佾,即礼乐舞蹈队列;佾生,即佾舞表演者;佾舞,即佾生手持龠翟、干戚道具起舞。古礼佾舞千百年来曾分布于中国多地和汉文化圈国家,用于盛事大典、家国祭祀和文庙祭孔等。20 世纪因无人潜心研究、缺乏认知而近乎断层,几成华夏遗珠。

(一)艺术特征
 
周公是中国礼乐文化集大成者,周代形成佾舞文化规制,其观念、实践在中国传承延续几千年。“佾”为古代中国乐舞队列,古代礼制中通常 8 人为一队列。《周易·渐卦》记载:“上九,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周礼·春官》记载:“杂五采羽毛如凤皇色,持以舞。”佾的礼乐规制有二佾、四佾、六佾、八佾,佾舞以其规模和形制分为八佾、六佾、四佾、二佾。八佾即 8 人 8 行 64 人的队列舞蹈;六佾即 8 人 6 行 48 人的队列舞蹈,以此类推。佾舞表演者称“佾生”。佾舞包括文舞、武舞。文舞又名“翟龠舞”,武舞又名“干戚舞”。翟龠舞共有“交十躬身”“跷足垂手”等 13 个基本动作;干戚舞共有“正干平戚”“翻腕衡戚”等 10 个基本动作。佾舞共三章,每章四言八句,每一个舞蹈动作都是东方礼仪表现出来的身体语言。佾舞用足够的恭敬心、仪式感,最终实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价值,是当之无愧的华夏礼乐文明符号。
 
 
(二)民间传承特征
 
明代的祭祀孔文化,佾生须在府州县儒学生员内选拔,或于民间俊秀子弟内选用。清代的祭祀孔文化,佾生由州县在儒童中挑选学业上等,身材、相貌俊秀者担任,颁发正式“佾生证”。“佾生证”由知府一级的正堂亲自签发,“佾生证”上不但注明佾生本人姓名、籍贯及相貌特征,还要注明祖宗三代,包括曾祖父、祖父和父亲的姓名。各州县制定了佾生相应的待遇和严格的考核奖惩制度,凡有违反制度的行为,轻则予以惩罚,重则除名。佾生手持“龠翟干戚”道具,展示礼乐的队列舞蹈形式,包括文舞和武舞。佾舞集乐、舞、诗、礼为一体,依据文献可追本溯源于中国六代大舞:《云门》《大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包括文舞和武舞,文舞舞者左手持道具龠,龠代表地,右手执道具翟,翟代表天;武舞舞者左手持道具干,干代表地,右手执道具戚,戚代表天,以昭示天地人和。佾舞从远古的大巫(大舞)文化,发展到上古的庙堂祭祀、宫廷雅乐文化,至中国商周时代,经历了从“质”的朴实到“文”的华章,最终发展成为华夏礼乐文明。目前,佾舞活态传承源于“祭孔佾舞”(或称孔庙雅乐、释奠礼乐)脉络,祭孔佾舞成为正宗、纯正的中国雅乐文化,确定和形成于中国北魏时期。

(三)文化艺术价值
 
佾舞是迄今为止最古老的人类艺术形式,具有中国乃至人类艺术本源地位。几千年来,佾舞丰富、发展、承传、进步,以至于后世人类艺术分门别类的细分体系均可追本溯源到佾舞。因此,对佾舞的保护、发掘、整理,对于探寻人类的艺术起源,探讨人类艺术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对于研究中国舞蹈史、中国戏曲、中国古典舞、中国民间舞等更是具有深刻的艺术价值。“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佾舞作为大典文化起源于夏商周时期,作为国家礼乐制度下的大典文化和雅乐文化,见证华夏文化进程,其文集乐、舞、诗、礼于一体,包涵丰富的礼仪动作和文化语汇,乐动于内,礼形于外,极大地体现了东方文化特征。佾舞在中国几千年的传承过程中不断惠及汉文化圈国家和其他民族,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精编访谈

主持人:提起佾舞,大家可能不是很熟悉,但它是流传了千年的古老舞种之一,礼乐教化、修身养性,这是佾舞带给我们最古老的礼乐文明。请游老师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
游锦亮:文舞的道具叫龠翟,左手执龠,右手执翟。龠,一般由竹子或芦苇制作而成,代表地;翟代表天,翟的龙头上面有一个孔,要插三根野鸡尾部的翎子,翟、龠、人代表天、地、人的意思。学佾舞就是学它的形体精要,当你拿着龠、翟的时候,整个身体就正了。如果你的龠、翟是歪的,那么这个舞蹈就毁掉了。所以在整个过程当中,要保证龠、翟横平竖直,人的精气神也随之挺拔起来,你的君子的整体形象就全部出来了。
主持人:很了不起的道具,它让人恢复到最初应该有的气质和样子。
游锦亮:追溯历史的渊源,佾舞是一种祈福的舞蹈,在当时是用人类自己的身体语言,去跟天地沟通。发展到夏朝、商朝时期,它已经开始作为一种文化在推动,到西周达到巅峰,即制礼作乐,它进入一个规制,分有二佾、四佾、六佾、八佾,相当于形成了多人的队列。这个规制中,八八六十四个舞者,是最大的规制,是所谓的天子之礼。也就是说,佾舞从开始的祈福舞蹈,到西周演变成一种国家的规制,即所有动作都代表着礼仪,表达对天地的恭敬之心。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孔子逝世以后,汉代开始尊儒,有祭孔活动,不管是国祭还是家祭,都是用礼乐去祭祀,以至于春秋战国之后,孔子成为礼乐的集大成者,佾舞也一直被用于祭孔。
主持人:佾舞到后来就演变成一种象征了。与其说是祭孔,不如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尊重。那您什么时候来的深圳?
游锦亮:1994 年,我开始在深圳的一个金融机构里工作,做了很长时间,就是现在市委对面的中信大厦,2009 年决定辞职,因为我发现跟数字打交道并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真正的人生方向。之后开始踏上了寻根问祖之路,没想到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我们家祖上有佾生跳佾舞,于是就去追根溯源。当时孔垂长(孔子第 79 代嫡孙)打算在深圳恢复春祭,即恢复佾舞,想要找一些人参与编排。我寻思着去山东就只是为了找资料,然后就沿着当时的祭孔足迹(佾生们的足迹),了解它究竟是怎样一个流程。
主持人:您找到了?
游锦亮:我特别幸运,我到了孔府金丝堂,它是不对外开放的,是当时的佾生们穿衣戴冠排练的地方,我就在里面试着拿龠翟跳了一下舞蹈,我有一种穿越的感觉,因为磁场是对的,我想我前辈子肯定是佾生。

主持人:您在那还有做其他的考察吗?
游锦亮:有,2014 年左右,我不断地往返山东,见人就问有没有佾舞传承人,我猜想一定还有人会佾舞。后来,我终于打探到了这个人,参加过祭孔活动的,当时已经 93 岁。
主持人:当时见到老人家是什么样子?
游锦亮:见到他以后,我就告诉他我是谁,把我的来意告诉了他,他听完后很激动,就让我赶紧拿纸笔来。他拿笔写字的时候,眼睛其实是看不见的,但是他能把所有的名字写出来,说出当时的校长是谁,招他进去的老师又是谁,这是很珍贵的资料。
主持人:很不容易,他是这世上最后一个佾生吗?
游锦亮:不是。后来我就收到湖南浏阳祭孔的消息,说他们还有传承人在世,当时的记载是两个人,一个叫刘百祥,另一个叫邱少求,因为我是长沙人,回到长沙之后我去浏阳找,最后找到了邱少求,当时已经 80 多岁。刘百祥已经去世了,留下了他一个人,他现在成了我的老师。

主持人: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情?
游锦亮:2015 年,他把他写的文稿底稿交给我,然后我跟他学了佾舞的动作,通过这些舞蹈动作,我开始深刻地去认识中国的哲学观、宇宙观,以及它背后博大精深的礼乐文化。我回深圳的第一件事,就是开创公益课,我想通过公益课来呼吁大家重视佾舞。一礼知天下,我的课堂上不讲舞蹈,我就讲佾舞背后的中国的宇宙观和它背后的中国美学。2016 年,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我们开了一个佾舞传承班,想让这颗种子种在深圳。2017 年初,跟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现深圳职业技术大学)联合做了一场中国佾舞礼乐学术研讨会,让佾舞在深圳这边的大学,能够有一个很好的大学生基础。
主持人:佾舞的整个恢复、整理、完成过程,您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把活态的传承人找到,非常不容易,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觉得佾舞是非常幸运的。佾舞是东方传统礼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行列和动作之间,体现了东方人对礼的追求和向往。
 
 
传承活化

目前,我们知晓的佾舞主要依托祭孔活动传承,距今已有 3000 余年。五四运动后,全国祭孔活动几乎全部终止,唯有湖南浏阳文庙延续不辍。1949 年,湖南浏阳文庙祭孔活动也正式停止,在接下来的半个多世纪里,佾舞无人问津,面临断层,20 世纪参与过祭孔佾舞的浏阳文庙高龄老人邱少求,成为当前仅存的活态传承人。
 

2011 年,游锦亮女士在家族宗谱中偶然发现佾舞资料后,选择投身于佾舞的抢救和保护工作。2015 年,游锦亮在家乡湖南浏阳文庙找到佾舞活态传承人邱少求老人,得其亲授后,开始求学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并不断往返北京、山东曲阜、中国台湾等地,韩国、日本等国进行佾舞调研,得到众多专家学者悉心指教。2016 年,游锦亮以深圳佾舞文化学者的身份,到中国台湾地区,以及日本、韩国调研佾舞并拍摄《佾舞》纪录片,将佾舞的研究成果进行交流和传播。佾舞每一次的举手投足,都展现着中华礼仪之邦的气势风范,是当之无愧的华夏礼乐文明符号。2020 年,在游锦亮的努力下,佾舞成功申请成为深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颗几千年的种子终于得以在这片年轻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再次以“舞”的广度和“礼”的深度,辐射向大江南北、海峡两岸及汉文化圈,续写华夏千年礼乐文明的辉煌。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