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人文 > 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

扫码关注

坑梓黄氏

作者:程建 来源:深圳风物志 第二辑 家族记忆卷 责任编辑:yezi 2023-01-13 人已围观


坑梓位于深圳市坪山区坑梓街道,北面与惠州市惠阳区接壤,辖沙田、老坑、秀新、金沙、龙田五个行政村。坑梓在清代属惠州府管辖,全镇约80%的人口为黄姓。清康熙元年(1662年)这里正是朝廷强令内迁的重点地区。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准予复界后,居惠州、潮州、嘉应州(今梅州)及闽赣地区的各路族人,纷纷“负耒横维,相卒而至”,沿惠阳到坑梓、深圳而至香港等地,拓展疆域。据说,坑梓旧无圩市,其居民多赴淡水、坪山、龙岗赶集。其中城内、沙梨园一带村民系由老坑黄姓家族分出,人们遂将附近一带统称为“坑仔”。“坑”是客家方言词,是指“两边被山夹住的长山沟”。坑仔就是“小坑”,表示面积较小的山间谷地。

[溯源]
坑梓黄氏先民原居于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客家聚落中心地域。据《黄氏族谱》所载,其中多数“举家徙垦于广州属之新宁,肇庆府属之鹤山、高明、开平、恩平、阳春、阳江等州县,多与土著杂居”。明末,天下大乱,有福建永安人黄朝轩、黄德轩、黄俊轩三兄弟,颠沛流离,徙居惠州归善县白马碗窑。其后再迁坳头,后再迁果园背,以行医卖药为业。因被该地麦氏排挤,三人只得再迁高寨子,最后定居江边村,建屋立业。

最早来到龙岗地区开拓的黄氏祖先,是开基祖黄朝轩。

一世祖黄朝轩(1568—1656年),谥纯惠,娶妻陈氏、管氏,生二子:长子居中、次子立中。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黄朝轩70岁时生下长子黄居中,并于这一年告别兄弟,自家迁往归善县坪山高寨子。清代复界之后,三省边区的客民人口膨胀,由于地域所限,希望向外拓展,因此复界为黄氏宗族提供了一个从山区迁往平原,并在沿海地区发展的极好机会。接着又开基江边村,是现今坪山、坑梓黄氏的一世始祖。

二世祖黄居中(1638—1710年),黄朝轩长子,生三子:长子振清、次子振南、三子振宗。康熙三十年(1691年),携三子迁居坑梓,先在老坑建黄氏宗祠,并由此而向坑梓其他地方发展。

二世祖黄立中,黄朝轩次子,生七子,皆留居江边。

三世祖黄振清,黄居中长子,留居祠堂街。

三世祖黄振南,黄居中次子,迁居洪围街。其后裔迁往广西武鸣县,有“坑梓风水不旺二房”的说法。

三世祖黄振宗,黄居中三子,生三子:长子瑞璋、次子瑞瑛、三子瑞瑸。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瑞瑸分迁新乔围立业。

四世祖黄瑞璋,黄振宗长子,随子廷元迁居长隆世居。

四世祖黄瑞瑛,黄振宗次子,生五子:长子相元、次子文元、三子雅元、四子泰元、五子宏元。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迁居大水湾,创立龙湾围。

四世祖黄瑞瑸,黄振宗三子,留居新乔围。

五世祖黄泰元,黄瑞瑛四子,生五子:长子奇绩、次子奇绅、三子奇纹,四子奇纯、五子奇纬。

五世祖黄廷元,黄瑞璋长子,迁长隆世居。

六世祖黄奇纬(1786—1840年),黄泰元五子,原职国学,赠儒林郎,诰赠州同加二级,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迁居亚妈湖田瑕心,建龙田楼立业。

到第四代时,黄氏家族迅速增殖为十三个血缘聚落。到第五代时,他们对土地的开发就由坑梓东部向西部拓展了,先后建立了二十座大型围屋。就占地面积而言,大者上万平方米,小者亦二三千平方米;就其历史而言,修建最早的是秀新村“新乔世居”,建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最晚的是盘古石村的“吉龙世居”,建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子孙在其中繁衍,成为当地望族。

[祠堂]
坑梓黄氏宗祠和村围均以“江夏堂”为堂号,聚族而居,建基立业。“江夏堂”最早的来历,据《黄氏族谱》称是“北宋进士、文学家黄庭坚,号山谷,知鄂州时,在江夏县建峭山大宗祠,命名江夏堂”。

很赞哦! ( )

上一篇:龙胜彭氏

下一篇:坪山曾氏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