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人文 > 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

扫码关注

深圳家族历史:一村一个姓,一姓一个祖宗

作者:程建 来源:深圳风物志 第二辑 家族记忆卷 责任编辑:yezi 2023-01-13 人已围观

一村一个姓,一姓一个祖宗。

这种宗族和村落重叠、血缘和地缘重叠的单姓村落,对于我来说,以前只是书本的知识而已。自从来到深圳工作,常年生活在曾经是农村的沙井,单姓村落的概念成为活生生的现实。

除了几个原来是水上人家上岸形成的村落,绝大多数的行政村都是单姓村落,个别行政村由两姓组成,也无法融为一体,无论是经济生活还是社会生活,都各自为政。在公社化的时代,陈姓的壆岗村和潘姓的万丰村,陈姓的沙一村、沙二村和曾姓的东塘村,陈姓的沙三村、沙四村和另一个陈姓的衙边村,都曾经组成大队,最后还是分开独立成村。沙头社区由钟姓的沙头村和陈姓的茭塘村组成,后来茭塘村闹着分出来,成立茭塘社区。黄埔社区的洪田村是冼姓,和曾姓的黄埔、南洞自然村落也无法成为一家人,盼望着能独立出来,可见传统的家族观念和文化是如此的牢固和强大。

深圳的旧家族大概形成于明代晚期,鼎盛于清代乾嘉时期。语言的隔阂让北方来的官员不得不依赖乡绅维持地方的统治,而清代康熙迁界为单姓村落的形成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单姓村落的中心都是祠堂,民居按照一定的规矩整齐排列在祠堂的后面和左右。修建这么多以各支系先祖名讳命名的祠堂,是当地宗亲不忘祖德宗功的生动佐证。这些为祭拜先祖而修建的祠堂,既传递着当地宗系生生不息的坚毅,也凝聚着脉脉相传的敬祖情结。

家族的历史,记录在一本本手抄的族谱上。翻阅族谱,那排列有序的、规整的、娟秀的小楷字体,无不令人感动。生生不息是中华民族的基因,也是一个家族的传承。血缘在字里行间流淌,一个一个的名字曾经是一个一个鲜活的生命,按照世系排列起来,就是一个家族。在生育上,一代又一代的人进行着艰苦卓绝的努力。“派止”“绝”“无出”等字眼,是族谱里无声的叹息,“继嗣”“出继”“螟蛉子”等字眼,是维系香火不灭的坚持。多子才能多福,这是世世代代中国人坚定不移的信念,这是维系家族瓜瓞绵绵的硬道理。

没有家庭就没有家族,没有家族就没有民族。家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里面蕴含着中国人的生存哲学和社会治理的政治智慧,但愿今人能够重新认识家族文化的价值,找到活着的意义。
 
全书参考书目

[1]舒懋官,王崇熙.  (嘉庆)新安县志[M]. 1820.
[2]宝安县志油印本.1960.
[3]《宝安文史丛书》编纂委员会编,(康熙)新安县志校注[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6.6.
[4]萧国健. 深圳地区之家族发展[M]. 显朝书室, 1992.
[5]陈淦琪.宝安沙井陈氏族谱汇编.1993.
[6]深圳市史志办公室. 深圳市十九镇简志[M]. 深圳:海天出版社, 1996.
[7]宝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宝安县志[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7.
[8]深圳市梅林江夏黄族谱编修委员会.梅林、沙头念恭堂黄氏族谱.1998.
[9]邓佳景,塘尾邓氏族谱补写工作组.塘尾邓氏族谱.2002 .
[10]蔡屋围族谱编纂委员会.蔡屋围族谱.2005.
[11]何小培. 深圳布吉凌家[M]. 广州:花城出版社, 2006.
[12]大万曾氏重修族谱理事会.大万曾氏重修族谱[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
[13]周英雄,麦敏华. 宝安文献志(卷二)[M].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8.
[14]彭全民. 荷坳厚德堂陈氏族谱[M]. 深圳:海天出版社, 2011.
[15]彭全民. 深圳宝安德邻堂燕川陈氏族谱[M]. 深圳: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2014.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