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社会综合 社会综合

扫码关注

“双区”建设形成改革开放新格局

作者: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社会科学院 来源:《新时代深圳精神》 责任编辑:chen 2023-01-17 人已围观

日升月落,波涛翻涌,伫立深圳湾畔,历史与现实汇聚于此。
 
东眺,20世纪初,首批归国留学生詹天佑督建的罗湖桥,连接粤港两地,诉说着历史沧桑。
 
西望,2018年通车的港珠澳大桥,飞腾于万顷碧波之上,气贯长虹,书写着当代中国迈步前行的矫健姿态。
 
大桥飞架,天堑通途。历史与现实对照,开放、融合,成为响彻南海之滨的恒久旋律。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
 
打开这扇面向世界的大门,和着新时代的节拍,“双区驱动”下的深圳经济特区,正在踏浪而行。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
 
“‘珠江三角洲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资讯与电子产品生产基地’,这是鸿海精密集团董事长郭台铭先生充满信心的预测。”1994年,在广东省委政策研究室的一份材料中这样写道。
 
郭台铭一直收藏着这份材料的复印件,时隔20多年后,他在接受采访时特意拿出来,并且给出他新的预测:“深圳不仅将成为中国‘硅谷’,还有望成为世界‘硅谷’。”他说,与20多年前他对珠三角的预测一样,这次预测,也会成真。
 
深圳成为许多人眼中的中国“硅谷”乃至世界“硅谷”,底气来源于粤港澳片区优越的产业环境。
 
打开卫星地图,这里是夜景最璀璨的区域之一。这是由“9+2”个城市组成,以约7000万人口,用全国不到1%的土地创造出全国近12%的经济总量的城市群。这里一年创造出的经济总量突破10万亿元,从广州、深圳、香港三大港口发出的集装箱每年超过6500万标箱。
 
改革开放以来,这个区域正在崛起为一个令人瞩目的世界级城市群。
 
深港青年创新创业基地负责人陈升是香港人,如今,他每周有4天在香港,3天在深圳,由于工作关系,他经常坐高铁到大湾区的几个城市,就像在香港跨区出行一样。“相信这种双城或多城生活,以后会是大湾区青年人的一种理想生活。”
 
大湾区的建设,让区域内的货币、技术、人才等要素流动起来,在大湾区全境打通。
 
从深圳放眼粤港澳大湾区,更加包容、开放的姿态正不断出现。2017年12月,《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正式印发,深圳与香港共同发展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循着创新与科技的主线,深圳致力于将地缘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与周边城市深度合作共同打造国际创新合作新平台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新引擎。
 
拥有多家国家重点实验室、诺奖实验室以及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产业基础雄厚,电子通信、互联网、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展迅猛,集聚华为、腾讯等一批领先世界的创新型企业……深圳集聚的高端创新资源,成为大湾区完整产业链中的关键一环,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作用,全面加强与大湾区其他城市产业深度合作。
 
利用大湾区完整产业链配套,深圳正在联合多座大湾区城市开展先进制造业合作试点,推动大湾区优势制造业集聚发展;加强与大湾区城市间产业对接,共同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大力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优化发展。
 
紧随时代的脉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蓝图已经一步步“显山露水”、初现峥嵘。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从交通的主动脉到毛细血管不断打通;探索打破制度藩篱,法治经济文化融合逐步增强。更开放、国际化的中国城市群正更加自信地走向世界舞台。
 
加快建设世界创新创意之都
 
从“世界工厂”“硬件天堂”到“科技创新中心”,再到“世界创新创意之都”,深圳的开放历程在一步步深化的过程中,也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
 
特区建立40年,移民城市的多元文化、海纳百川的包容气质、改革开放试验田的创新本能,都成为创新创业产业发展的沃土,让创意在这里尽情绽放。
 
集聚、对接全球创新资源,深圳已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了“6个90%”的鲜明特征,即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龙头企业。
 
大湾区的建设,推进了创新创业热潮不断涌动,定位为全球创新创意之都的深圳更是锐意当先。
 
截至2018年8月,深圳已在10个区(新区)设立了深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形成了涵盖高新科技、商贸物流、创意文化、生态旅游等不同产业的深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网络,这些基地已吸引了300多个深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团队,共计1800多人进驻。
 
更广泛的粤港澳科技合作正在不断推进。2019年11月25日,在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中,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的深港开放创新中心正式动工。当天,合作区园区两大项目与周边14个项目同时开工,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由此开启全面建设新篇章。
 
人才是第一资源。新时代,深圳用更高远的眼光去支持人才的融合与培育。
 
“过去30多年,我们的办学定位是培养特区的建设者,培养了一批优秀企业家。未来30年,我们要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培养大湾区建设者,更要培养行业领导者。”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说。近两年,深圳大学联合香港理工大学打造了大湾区国际创新学院,并招收了创新博士研究生。
 
“创新的关键是人才,让粤港澳三地的人才流动起来,就能激发出巨大的动力。”香港中文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汤晓鸥说。他已牵头组建了联合实验室,为深港两地的研究人员提供合作平台。
 
在教育、医疗等领域,深圳不断引进境内外优质资源,推动了粤港澳更深层次地合作。与香港中文大学同根同脉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扎根深圳,目前已经引进了包括诺贝尔奖、图灵奖、菲尔兹奖得主在内的海内外优秀人才;医疗方面,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成为深港医疗合作、深圳市公立医院改革的一个探索者。粤港澳三地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要素在这里快速流动,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全力构建新时代开放新格局
 
特区建立以来,深圳充分发挥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率先打开国门搞建设。兼容并蓄,交流互鉴,深圳的发展,深嵌着因对外开放而与生俱来的国际化基因,也越来越显示出作为粤港澳地区重要引擎城市的带动作用。
 
在新时代,深圳抢抓“一带一路”、自贸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机遇,把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聚全球资源为己所用。
 
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印发;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印发,继兴办经济特区之后,深圳迎来了新的重大历史机遇。
 
在新的使命面前,深圳目标宏伟,掷地有声。
 
《规划纲要》中要求,深圳要努力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
 
而《意见》则提出:“到本世纪中叶,深圳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先进城市之林,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
 
屹立于世界先进城市之林,成为全球标杆城市,即意味着全球最高、最好、最优、最强。如今,深圳对标的是纽约、东京、伦敦、巴黎、新加坡、中国香港等世界顶级发达城市,要从跟跑、并跑,到超越、领跑,在与世界一流城市的交流互鉴中创造一流、成为一流、引领潮流。
 
在这一宏大目标下,深圳既要有与全球顶级城市平起平坐的雄厚实力,也要有与全球顶级城市交流互鉴的高远视域。
 
从2017年的数据来看,深圳企业已在全球135个国家设立5689家企业和机构,以交通互联、经贸合作、人文交流为重点,深圳不断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战略枢纽作用,推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合作新格局。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城市,深圳更是在多个领域扮演引领创新者的角色,全面构建开放新格局并携手港澳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圳有条件,也有能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先行示范的路径,为解决人类发展问题贡献中国智慧。
 
展望未来,深圳的开放将是更加主动而为、持续创新的开放。与世界深度互动的深圳,将为全球发展带来更多新机遇,开辟全球增长的全新航程。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