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名人 > 近现代人物 近现代人物

扫码关注

访上海交通大学全球文化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单世联:没有开放包容,就没有深圳的发展进步

作者: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社会科学院 来源:《新时代深圳精神》 责任编辑:chen 2023-01-17 人已围观

深圳特区报:“开放包容”既有岭南文化、海洋文化的地方性文化基因,也有中华文明的历史传承。请您结合深圳的城市发展历程,谈一谈“开放包容”之于深圳发展的历史和现实作用?
 
单世联:成长于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历程的深圳发挥了、激活了岭南文化的包容性和“杂语性”,率先创造了只有在深圳才能产生的新的精神形态和文化现实。
 
在此过程中,香港的经验具有不可取代的参考甚至典范的意义。深圳并不是一花独放。自上而下的开放政策及国内的大环境、大气候,全国各地在人才、资源和信息等方面的参与,都使得深圳具有超地方的国家性格。“深圳人”并不只是“岭南人”,“深圳精神”融合了“中国精神”,是中国的示范。
 
深圳诞生于阔步走向世界的中国。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当代的“开放”是向世界,特别是向西方世界开放。2000年前后,中国流行的话语是“与国际接轨”“融入世界文明主流”等。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签署各类世界公约、参与全球治理,中国成为世界大国,深圳成为全球明星。深圳的开放,就是由孤立的城市而嵌入全球经贸网络,与中国、与全球化一体相关。从这三个意义上说,没有开放,就没有深圳。
 
深圳特区报:1990年,“深圳精神”被概括为“开拓、创新、团结、奉献”。2002年重新概括为“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此次将“开放包容”列入“新时代深圳精神”,这一新增词条对现在的深圳人来说,有何时代特点和意义?
 
单世联:城市是无数人的聚合体,城市生活包括人类生活的所有方面。像深圳这样因缘际会、迅速崛起的城市,可以有无数的词汇来抽象并阐释其精神价值,这里只有代表性、准确性的差异,而没有唯一性、排他性。
 
把“开放包容”列进来,这当然是对历史更清晰的认知和尊重。没有“开放包容”,就没有深圳及其物质成就和精神文化。这同时也是一个有时代特点的表述。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开放包容”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叶剑英同志的“追科学,西方世界鞭先着”,所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开放包容”的理念与实践,有着明确的策略、手段的意义,即以开放促发展,以包容求增长。今天的中国仍需要以“开放包容”来追求高质量的发展,在中国人民已经探索、品味“美好生活”的背景下,“开放包容”同时也应当是我们精神生活的必具品格和基本要求。
 
把“开放包容”列入“新时代深圳精神”,既是“深圳精神”与时俱进的反映,客观上也点明了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抽象并阐释城市精神,不但要有独特性、总结性,也要有普遍性、引领性。通过对“开放包容”的完整叙述、深入阐释和充分实践,“深圳精神”将会在全国、全球发挥其应有的,也必须有的积极作用。
 
深圳特区报:深圳是国内最大的移民城市,开放的市场环境也孕育了包容的社会氛围。“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制度环境激励了城市的创新和创造。“来了,就是深圳人”,不仅是一句温暖异乡人的温柔话语,也是一种社会文化上的认同。“开放包容”的“深圳精神”对提升深圳的城市竞争力有何帮助?
 
单世联:关于城市竞争力,有无数的研究、争论和探索。
 
从精神文化上说,“开放包容”应当是提升竞争力的第一条。近20年来,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深圳经济发展的第一增长点,自主创新也日益成为发展的主要方式,这就需要有一种城市精神成为其价值支持。
 
真正的“创新之都”,一要有创新型政府,以完成规划引领、法规建设、政府投入、配套服务等工作。二要有创新型人口,即吸引、培养大量高科技领域的各类人才并全面提升深圳人的知识文化水平。三要有创新型文化,能够塑造、导向社会、企业与个人的思维—行为方式。这些既是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也是精神需要和文化规划。
 
国内学者一度爱谈理查德·佛罗里达的《创意阶层的崛起》一书。作者认为“尽管创意阶层欣赏开放性与多样性,但这种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只是精英人物的多样性,只是受过高等教育、具有创意精神者的多样性”。这一结论可能符合美国创意阶层的价值观。
 
但如果没有开放性、多样性,精英的“强烈的个性化和自我表达”又如何实现?结合深圳作为中国的一个城市来看,首先是开放性、多样性的城市精神,然后才是精英的个性化和自我表达。因此,把“开放包容”作为“深圳精神”,就是完善提升城市竞争力的价值基础和精神气氛。
 
深圳特区报:深圳经济外向度高,深圳是全国口岸数量和出入境人数最多、与国际经济联系最密切的城市。城市经济结构和功能决定了深圳文化具有高度开放性和外向性。以开放吸纳文化的多元性,以包容化解文化的冲突性,增强了深圳在国际经济交往中的亲和力,减少摩擦。如何理解“开放包容”的“深圳精神”在深圳对外开放进程和打造城市营商环境中发挥的作用?
 
单世联:就对外开放而言,增强亲和力,减少误读、误判以及由此而来的摩擦和冲突非常重要而且必要。
 
回到数十年前,深圳的开放其实有模仿、吸收、追赶的意思,中国文化中的“学习”性格在开放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近年来,国际经贸领域的各种矛盾进一步凸显,在“逆全球化”似乎成为现实的今天,作为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并从中受益的城市,深圳的“开放”也面临着转型和新生。过去是敢不敢开放的问题,是如何“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快一点”的问题。现在是全球化面临重大挑战,是我们能否与外部世界通过对话交流实现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问题。
 
在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今天也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的前提下,继续发扬中国文化中的“学习”传统,不仅以“开放包容”作为发展的手段,也把“开放包容”作为我们一切行动的内在品质。“文化多样性”“包容性发展”我们喊了多少年,这不只是要求外部世界尊重我们,我们也要尊重外部世界,讲信用守规矩,承认差异,尊重他者,在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共商共建共享”最终实现“共赢”的过程中,建设一种积极的开放包容心态、行动和政策。
 
深圳特区报:开放迎来多元,包容孕育创新。“开放与包容”也体现在深圳能开明对待各种新生事物、虚心学习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深圳,与世界没有距离”。但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外来多元文化的冲击,年轻的深圳如何在“八面来风”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坚守深圳独特的城市文化本色?
 
单世联:“深圳,与世界没有距离”是一种开放心态的表达,实际上当然是有距离、有差别的。深圳怎么可能成为洛杉矶?但如果把中外对立起来,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错误的。以为全球化就会带来文化的同质化,更是一种误解。这一点,相关研究早已阐明。
 
从事实上看,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民族文化传统得到了更多更好的弘扬而不是相反。文化自信以文化自觉为前提,也包含文化自谦并带来文化包容的积极效果。在这一方面,以开放、创新为显著特征的深圳文化应当有自己的作业和答案。
 
深圳早期的开放,主要是学习外来的科技、管理等“用”的方面。今天我们讲开放,是指向整个人类文明的开放,就是列宁讲的“确切地了解人类全部发展过程所创造的文化”,这当然也包括传统文化以及在文化交流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