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名人 > 近现代人物 近现代人物

扫码关注

访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主任张树华:弘扬“开放包容”精神,讲好新时代深圳故事

作者: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社会科学院 来源:《新时代深圳精神》 责任编辑:chen 2023-01-17 人已围观

深圳特区报:一个城市的宽容度是这座城市自由度和开放性的最重要标志。有人说,深圳是国内最具包容性和宽容度的城市。您认同这一评价吗?请您谈谈对深圳开放包容的城市印象。
 
张树华:我很认同。很多到过深圳的人谈到对这座城市的印象,有一点很突出,就是它是国内道路上实现“车让人”的为数不多的几个城市之一。再到城市街区中逛一逛,就会对深圳那种看似有点松散、实则细致到位的城市管理有了更深的印象,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放松、宽松、宽容、包容的氛围。甚至还有人说,在深圳待久了,去外地出差后再回到宝安机场,一下飞机就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再一个,就是深圳劳动力和人口由来自五湖四海的移民构成,造就了一个中国社会关系网的奇观——在20世纪80年代的深圳,你可以很容易地看到官员、知识分子和小商贩、草根创业者一起毫无障碍地攀谈、交流,人与人之间似乎不存在那种由身份、级别造成的距离感。在深圳,一切创意和梦想都可以毫无阻隔地进行碰撞,迸发出创新创业的火花,从而营造出这座城市独特的包容氛围。在深圳,那些团团伙伙、码头文化、圈子文化缺乏天然的生存土壤,而这个特点也正是现代化都市发展创新创意产业所需要的。
 
深圳特区报:开放是一种姿态,包容是一种涵养。开放包容是文化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人类和谐相处的前提。请您从经济社会发展、社会文化氛围等方面谈谈对深圳“开放包容”精神的理解。
 
张树华:深圳的包容,首先是“经济的包容性增长”。2019年,深圳人均生产总值突破20万元,民营经济极为发达,目前仍然是国内就业机会最好、选择最多的城市之一,每年吸引大量的年轻人来这里就业、生活。
 
其次是“社会的包容性发展”。作为特大城市,是否有深圳户籍对外来务工人员而言,并不构成其享受城市公共福利如置业安家、子女入学的障碍。
 
再次就是“深圳,与世界没有距离”。包容的深圳不光欢迎全国的同胞,也欢迎来自全球五湖四海的劳动者。由于毗邻香港,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深圳一诞生就具备接近世界的先天开放优势。但是,由于深圳产业结构和香港不同,兼之城市文化底蕴的相对不足,如何吸引外国人才融入深圳,如何更加包容地对其进行管理、服务,是未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一大挑战,也是深圳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要内容。
 
最后就是对于人才从事科研事业和创新创意产业的包容,即“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一方面,对于高科技创新人才而言,深圳具备完整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只要有创新的魄力和创意的点子,在深圳就“没有做不出来,只有想不出来”的。另一方面,深圳的金融产业也与香港不同,其特点是与产学研紧密结合,不事投机,专注于科技金融。这种务实的实践主义精神体现在科创风投上,就是深圳的投资者敢于也愿意为高科技产业创业进行投资,这种金融投资体制上的包容,也是国内很多城市所不具备的优势。
 
深圳特区报: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来了,就是深圳人”“深爱人才,圳等你来”等口号吸引着人们来深圳工作、生活、创业,深圳的包容体现在对外来人口的慷慨接纳。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历史的延续,深圳常住人口越来越多,而城市的承载量又是有限的,这是否会影响深圳未来的包容度和对人才的吸引力?如何看待“来了,就是深圳人”和“深爱人才,圳等你来”之间的张力?
 
张树华:深圳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城市,它犹如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年,意气风发。这一点从人口结构上可以看得出来。深圳是国内最充分地享受人口红利及其所带来的人才红利的城市。而对一个城市来说,比人口增长更重要的,是人口结构的持续优化。
 
数据显示,2016年年底,深圳常住人口平均年龄为32.5岁,是全国人口最年轻的城市;2018年,深圳全市新增常住人口中,应届大学生和各类人才达28.5万,占比近六成。人口年轻化、人才占比高,释放出源源不断的人口红利和人才红利,为深圳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
 
从根本上看,决定一个区域人口集聚的是“经济—人口分布平衡法则”,人口流动的基本逻辑在于“人随产业走、人往高处走”。当前,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的加速打造,创新型、成长型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崛起,深圳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剧增,也为创新人才提供了广阔舞台。
 
2012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深圳光启研究院时指出,国家的强盛,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哪个国家拥有人才上的优势,就会拥有实力上的优势。国家要走创新发展之路,首先要重视创新人才的聚集,应该择天下英才而用之。人才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环境竞争。近年来,深圳始终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在人才培养、引进、评价、使用、激励、服务全过程中加大创新和支持力度,推动构建与国际接轨、更具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
 
在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之际,关于“开放包容”这一“新时代深圳精神”,需要展开一次逆方向的“头脑风暴”——首先,深圳是国内四大一线城市中落户门槛最低的,“来了,就是深圳人”意味着深圳对外来人口的接纳包容。但近年来,深圳遭遇了“成长的烦恼”,较高的生活成本导致深圳对人才的吸引力下降,出现了高技能人才流失的现象,改革开放再出发需要真刀实枪的利益再分配“破局”。
 
其次,就是对“深爱人才,圳等你来”内涵的把握。深圳的企业和人才聘用的标准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年轻、高学历的高科技人才。未来,深圳应构建多层次、多元多样的现代化人才梯队,努力营造跨越各个领域部门的“老中青”齐备的人才成长生态。
 
深圳特区报:当下,一些国家奉行“去全球化”“反全球化”的单边主义政策,保护主义、民粹主义抬头。在当今迅速变化的世界格局中,深圳仍然坚持“开放包容”的意义何在?深圳如何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