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名人 > 近现代人物 近现代人物

扫码关注

访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主任张树华:弘扬“开放包容”精神,讲好新时代深圳故事

作者: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社会科学院 来源:《新时代深圳精神》 责任编辑:chen 2023-01-17 人已围观


张树华:从中美贸易摩擦到2020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我们可以预见,肩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重任的深圳未来所面对的发展前景,具有新的不确定性。站在新的十字路口,既要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黑天鹅”,也要提防实体经济增长下滑的“灰犀牛”冲击。对深圳而言,需要在保持战略定力、强调底线思维的同时,使用唯物辩证法对发展前景做出符合时代特征的思考和展望。
 
从某种意义上讲,深圳改革开放的发展得益于融入全球生产贸易体系的价值链,得益于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全球化,得益于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成为“世界工厂”。伴随着中国的崛起,深圳的产业结构进行了深刻的调整,在国际分工链上不断升级,逐渐开始竞争诸多行业及细分产业领域的话语权。当前,大国对于科技革命引领所涉及的知识产权、大宗商品定价权、商品标准制定权和意识形态的制度性话语权的全方位竞争不断加剧。深圳正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被推到了大国博弈的前沿战场,华为更是打响了新时代大国竞争“上甘岭战役”的第一枪,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运动
 
从宏观运动看微观调整,在当前强调“开放包容”,首先,不只是对西方的开放,还对一切谋求全球“包容性增长”、热爱和平的国家与组织的开放;其次,不是毫无底线原则的开放,不是在社会主义国家鼓吹“市场万能论”,而是在历史时钟的钟摆再度摆向“社会的反向保护”一侧时,重新思考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局限,并对深圳40年的经验进行系统总结和提炼。
 
深圳特区报:在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双区驱动”的重大历史机遇下,深圳如何实践“开放包容”的精神?
 
张树华: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规划里,深圳的对应位置,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和“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深圳的布局和眼界被充分扩展,从区域性的标杆直升至坐观全球的远望。201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发布,深圳被拔升为“国家战略城市”,中央还支持深圳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探索创新跨境金融监管,尤其是希望探索“香港以外”的人民币国际化金融中心和新制度,比如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
 
新时代,深圳的改革开放是一个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互作用的过程,既有各自贸片区权力(市场主体权利)的积极拓展,也有中央主动赋权。赋权改革就是要让地方获得更多改革自主权,越是处于制度创新的前沿,就越应拥有更大自由度。要完成这个先锋任务,对深圳而言是“舍我其谁”。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区”,深圳对标的不是具体的经济和贸易制度变革功能,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宏大框架。
 
实践证明,开放包容的深圳一直走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列,具有先天杰出的试验基因和后天优良的试验体质,有条件更有能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并继续为解决人类发展问题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深圳特区报:湾区经济作为重要的滨海经济形态,是当今国际经济版图的突出亮点。国际一流湾区如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等,具有开放的经济结构、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强大的集聚外溢功能和发达的国际交换网络,发挥着引领创新、聚集辐射的核心功能。请您对深圳如何借鉴世界一流湾区的经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提点建议。
 
张树华:当前,第四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全球创新版图加速重构,深圳有意愿更有能力抓住历史性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动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文化创新,从“跟随者”向“引领者”角色转变,从“引进全球”向在部分领域“引领全球”跨越发展,成为国际新竞赛规则的重要制定者、新竞争场地的重要主导者,成为全球创新版图中重要一极。
 
深圳应该学习借鉴美国旧金山湾区在20世纪70年代的经验和做法:围绕着高科技发展所需要的学科来兴办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提升湾区城市文化品位,实现湾区学术界各学科均衡发展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人文社科特色与风格。同时,鉴于深圳在未来全球竞争格局中所处的重要位置,也急需发展国际关系、法律等相关学科,培养本土的相关专业国际化人才,为深圳在国际资本市场上“逆风飞扬”保驾护航。最重要的是,深圳要积极与香港、澳门开展联动合作,尤其是基础理论与学科方面的合作,并共享它们在各领域的国际资源,学习它们与国际社会打交道的经验。
 
深圳是一个具有典型理工科气质的城市,通过与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发展经验的对比,加上对近年深圳一些高科技企业出现的管理层问题的反思,现在它也需要一些“忧伤的文科男”加入。据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的观点,在互联网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对于具有跨国垄断企业性质的互联网公司而言,其所谓的“专家组合”,即技术官员、工程师、财务人员、法务人员等,已经代替企业所有者而接管了掌控企业的权力——这种现象上升到城市层面,也会出现“专家组合”主导城市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城市的均衡健康发展而言,就需要面向全球引进作为一个社会精英阶层的“科教人员”——包括基础学科研究人员、教师、医护人员、人文学科学者、艺术家与创意设计人员等,即从开放包容地引进全球人文社科人才的角度理解、执行“深爱人才,圳等你来”。这一战略抉择的意义不仅仅是促进深圳的创新层次突破“巴斯德象限”,而是要以更长远的目光来规划城市发展,这个问题涉及城市产业及社区空间、城市社会阶层均衡和人口结构的长远规划。
 
深圳特区报:“开放包容”是一种成熟的文化心态,深圳如何既能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实现自我更新与完善,又能处理好多元文化价值带来的冲击与争论?从开放包容的角度,我们该怎样认识科技创新带来的思想观念的变化?
 
张树华:就以华为为例,他们就是在开拓全球市场的同时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在协调劳动和资本、社会和资本之间的利益关系的优势,创造了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合伙人制度”,持续加大企业研发投入,杜绝自己的肌体感染“唯资本马首是瞻”的市场万能论病毒。
 
同时,华为靠着企业内部的股权认购和分红机制,既保证每个员工在职业生涯黄金时间得以贡献最大聪明才智,又保证员工在职业生涯“黄金年代”后得到股权收益的“黄金降落伞”,充分享有自己的劳动成果并开启属于自己的创业空间。因此,在深圳,华为、腾讯这种企业也被称为“创业者的梦想工厂”——这难道不是中国智慧对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变革的贡献吗?
 
进一步而言,深圳打造城市文明典范,绝不是打造西方的“年轻人的战场、老年人的坟墓”那样的城市,而是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波兰尼所说的“再分配体制”的创造性重建,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
 
新时代,“开放包容”的“深圳精神”,要强调“以人民为中心、以人为本”,强调“劳动成果要为整个社会所共享”这个社会主义国家最基本的原则。某种意义上,意味着在未来以AI技术、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科技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深圳要向整个世界诠释新时代的包容,对生产力的包容、对人性的包容、对整个社会共同体的包容。
 
深圳特区报:文化在全球竞争中的作用日益广泛而深刻。深圳应该如何扩大文化的国际传播力、辐射力,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大湾区故事、深圳故事,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张树华:40年来,深圳一直是海外学界、媒体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一扇窗户。深圳作为改革先锋、创业高地、东方硅谷的名片已经深为世界所接受。某种意义上,深圳代表着中国故事里最具现代感和时代精神的部分。深圳的国际魅力来自它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活力和“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只要保持这种活力与精神,深圳的魅力就不会褪色。
 
进一步扩大深圳的国际影响力,要打造本地的国际化媒体平台。在这方面,深圳可以向上海和北京学习,打造如SixTone或BeijingReview这样的在线和纸质宣传媒体。拥有具有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本地媒体是城市国际化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要向全球城市迈进,深圳亟须补齐这一短板。
 
对外讲好深圳故事,应内外有别,力戒对外宣传中“自说自话”“自卖自夸”“出口转内销”。要避免貌似“高大上”的宏大叙事,将“敢闯敢试、开放包容、务实尚法、追求卓越”的精神化作一个个生动具体的“深圳故事”。
 
首先,在传播内容上,深圳可以把关注重点放在年轻群体和外来务工群体上。注重挖掘他们在深圳工作、生活的平凡而精彩的故事,向世界展示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活力与开放,让全世界的年轻人都喜欢上年轻的深圳和深圳的年轻人,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主题,也许是深圳故事中最容易赢得国际社会兴趣的部分。
 
与此同时,深圳要进一步充分发掘众多高科技民营企业在全球互联网文化传播方面的创新能力与潜在优势,学会在全球舆论场造势引势,设置议程,扩大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
 
其次,随着国内学界对深圳软实力做出更多扎实的研究,深圳要将40年改革开放所积淀下来的精神予以总结、提炼、制度化,作为一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示范来传播出去,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的体制和文化。让深圳经验借助“深圳故事”变成“向深圳学习”的国际共识。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