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名人 > 近现代人物 近现代人物

扫码关注

著名钢琴教育家但昭义:没有这片开放包容的沃土,我不会有今天的收获

作者: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社会科学院 来源:《新时代深圳精神》 责任编辑:chen 2023-01-17 人已围观

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这座城市发展的奇迹由无数来自五湖四海的深圳人共同铸造。著名钢琴教育家但昭义的深圳传奇,从55岁开始。
 
1995年,他以临近退休之年破格调入深圳,作为特区钢琴艺术教学的“拓荒牛”之一,在这座城市迎来了事业巅峰。他被称为“金牌教授”,是深圳乃至中国钢琴教育事业的一面旗帜,带领学生李云迪、陈萨、张昊辰等接连捧起多个国际顶级钢琴赛事的桂冠。年届八旬,他仍然退而不休,耕耘在艺术教育最前沿,他的梦想是让深圳处处闻琴声,让更多孩子快乐地学习钢琴。正是他和同行者们的不懈努力,使深圳建设“钢琴之城”获得了自信和基础,并距离这个文化目标越来越近……
 
今天,谈起自己25年前的那个抉择,但昭义仍然庆幸。他说,深圳是我的福地,没有这片开放包容的沃土,我和我的学生们都不会有今天的收获。
 
55岁南下闯深圳被破格引进
 
但昭义1940年出生于重庆,父亲是一位酷爱音乐的外科医生。在父亲的影响下,他开始学习钢琴,14岁便考入西南音专(四川音乐学院前身)。20世纪60年代初,但昭义被选派赴京进修,师从我国著名钢琴演奏家和教育家周广仁教授,为其一生的钢琴教学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1964年,他回到四川音乐学院成为一名教师。
 
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但昭义有了“想挪动一下”的想法:“大半辈子都待在四川,没几年就要退休了。中国这么大,应该到外面看一看,尽可能去经济发达、对外交流机会多的沿海城市。”

当得知但昭义有向外寻求发展的想法时,时任深圳艺术学校校长陈家骅、副校长李祖德向但昭义抛出了“橄榄枝”。此前,但昭义的学生陈萨、吴驰接连在德国埃特林根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首届中国国际钢琴比赛上获奖,引发深圳文化部门和深圳艺术学校的高度关注。李祖德认识但昭义一个学生的爸爸,就通过这位学生家长动员但昭义来深圳。
 
1995年年初,但昭义带着学生李云迪前往美国比赛时,特意选择经深圳到香港乘机,专程到深圳看一看,到深圳艺术学校看一看。这一次途经深圳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看到了一座充满活力、生动勃勃的移民城市,深圳文化部门和深圳艺术学校领导对他的到来表现出了巨大的热情。当得知但昭义师生出国比赛的费用是自己东借西凑才凑齐的,李祖德就开诚布公地向但昭义发邀请,说深圳很重视钢琴艺术而且靠近香港,比赛和学习的机会都将给予他们充分的保证。
 
事实上,深圳并不是但昭义的唯一选择,他当时还受到广州和厦门的邀请。而且,作为一名大学教授,“屈尊”到深圳来教中专,这让他有点犹豫。但是,经过对深圳的一番考察后,他下定了到深圳来的决心。“深圳艺术学校的校长、老师,以前都是大学教授,他们能来,我为什么就不能来?”比赛归来,从深圳返回四川时,但昭义带上了深圳艺术学校的商调函。
 
“深圳是年轻人的城市,我当时已经55岁了,深圳市人事局按规定引进专业人才的年龄上限是45岁,特殊人才可以放宽5岁,我还是不够条件。但深圳不愧是特区,考虑到我的特殊情况,对我破格引进,我非常感激。”20多年后,忆起这段经历,但昭义说,这就是深圳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的一个很好例证。而自己选择到深圳,一是为这座城市发展文化艺术的雄心和海纳百川、求贤若渴的气度所感动;二是深圳是移民城市,人际关系简单,机会公平,工作气氛好,自己可以放开手脚干点事。
 
办调动手续时,当时的校领导很不理解,都说深圳是“文化沙漠”,你去干什么?但昭义义无反顾,他想,那我就去“开发沙漠”吧。
 
“给你条件,但不给压力”
 
但昭义清楚地记得,他特地挑了个好日子率队南下——1995年10月1日,那是一个艳阳天,男男女女、大大小小十数口人,浩浩荡荡,创造了一位老师调任,一群学生和家长随行的奇观。深圳,这座城市张开双臂迎接这支来自西南内陆的队伍。为了吸引这些优秀的生源,深圳不仅给琴童和他们的家长免费提供住宿,还为不少家长安排了工作。
 
在深圳,但昭义和学生过去相对稀缺的比赛和学习的机会很快变得密集起来。刚到深圳两个多月,他就接到深圳交响乐团邀约,请陈萨、李云迪在新年音乐会担任协奏曲独奏。因为有了充足的经费保证,李云迪在1999年就参加了三个国际比赛,还两次去国外上大师班。但昭义的教学工作也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持,开始有计划地把境外专家请进来讲学。2000年,肖邦国际钢琴比赛,虽然评委中一个中国代表都没有,要取得好成绩非常困难。但深圳文化部门和深圳艺术学校依然支持李云迪参赛,还组成了代表团支援,并从香港请了老师。
 
“给你条件,但不给你压力”,这是但昭义到深圳之后的最大感触。那时深圳钢琴基础很薄弱,大家对国际比赛的认识也不一定透彻,但深圳文化部门和深圳艺术学校对自己的决定和要求却毫无保留地支持。甚至从来不给大家下任务,从来没有说一定要去拿奖,而是放手让这些孩子去锻炼和闯荡。
 
他举了一个例子,1996年,他带着陈萨去参加利兹国际钢琴比赛,深圳艺术学校不仅承担了他们师生出国参赛的全部费用,临行前李祖德还专门给他们“松包袱”。他说,我们是第一次参加这么高规格的国际钢琴比赛,既可能获奖,也可能不获奖,这都没关系,今后还有的是机会,咱们是去开开眼界,锻炼锻炼。
 
“那时,我们参加国际大赛的经验很少,就是因为没有压力,我们并不紧张,而是保持了平常心态,能够更加踏踏实实、心无旁骛地练习、参赛。”但昭义说,陈萨现场发挥得很好,作为年龄最小的选手,她以第四名的成绩,第一次将中国国旗插到利兹的领奖台上,实现了中国选手在国际一流大赛中“零的突破”。
 
接着是李云迪、涂宇亮、左章、张昊辰、杜雯雯、何其真、陈诚……一批学生在国际比赛中脱颖而出,到今天,但昭义的学生中总计有26人在国际钢琴赛事中获奖70项,其中26次获得第一名,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刷新当中。钢琴教育的“深圳现象”引发了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关注,但昭义和他的“但家军”成为当之无愧的深圳骄傲。
 
“为什么但昭义弟子在国际顶级赛事取得的荣誉都产生在深圳?他的辛勤耕耘为什么在深圳开花结果?”前年,在“但昭义钢琴艺术教育成就研讨会”上,有人直言不讳地发问。但昭义说,如果不是在深圳,我和这些孩子要拿这样的成绩,不大可能,或者说根本不可能。这不仅仅是因为深圳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在教学条件和出国参赛等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更在于深圳包容、宽松的氛围,这体现了一座城市的力量。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