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人文 > 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

扫码关注

赤湾曾为海上丝路驿站

作者:廖虹雷 来源:《深圳风物志·风土人情卷》 责任编辑:yangxu1985 2023-06-16 人已围观

深圳拥有257公里的海岸线,作为一个海洋城市,无疑是一个显而易见的存在,然而却常常不被人感受到它的存在;赤湾在历史上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驿站,这却往往不为人知晓。
 
中国被外国所认识,始于古代的丝绸。希腊、罗马人称中国为“赛里斯”(Seres),就是拉丁语“丝绸”之意。“丝绸之路”一词,最早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 . von Richthofen)在1877年出版的《中国》中提出。丝绸之路(Silk Road)是指古代贯通中西方的陆路和海路两条商路。最早详细记载丝绸之路航线的是著名的《汉书·地理志》。西汉初年,汉武帝平南越后,派使者沿着百越民间开辟的航线,从广州出发,带领船队远航南海和印度洋,经过东南亚,横跨孟加拉湾,到达印度半岛的东南部,抵达锡兰(今斯里兰卡)后返航。汉武帝时期开辟三大航线:一为东洋航线,由山东胶东、福建泉州至朝鲜、日本;二为南洋航线,由福建泉州、广东广州至东南亚诸国;三为西洋航线,由广州至南洋、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中国的陶瓷、丝绸、茶叶和铁器,西方的宝石、毛织品和象牙经由这些海上交通路线互做贸易。海上丝路起于秦汉,兴于隋唐,盛于宋元,明初达到顶峰,明中叶因海禁而衰落,到了1842年鸦片战争便走到了尽头。
 
番禺(广州)港一直是海上丝路重要始发港,尽管明清两朝实行海禁政策,但广州仍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唯一对外开放的贸易大港,并且由广州始发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达7条,通往世界七大洲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两千余年广州保持对外通商贸易的大港地位至今不变,实为全国罕见。
 
深圳赤湾,扼南海往来广州水路之咽喉。早在唐宋时期就有波斯、阿拉伯、印度、中南半岛以及南洋群岛等地的商人和使节乘船到中国南海,所有外船不能直接进广州,都要在赤湾等候通知和传召。明朝正德十六年(1521),佛朗机(葡萄牙殖民者)不耐烦等候传召,恃炮利船坚,寻衅滋事,数十艘武装商船硬闯广州,爆发了长达一年的“屯门海战”。屯门,就是今天深圳市南山赤湾海域。
 
赤湾不仅为古代军事防守要冲,而且是繁忙之港。清嘉庆《新安县志·艺文志》载有三篇文献,说明赤湾是海上丝路航线上重要的驿站。其一,新安县进士蔡学元撰《重修赤湾天后庙记》曰:“赤湾,地滨大海,左控罗浮、梧桐之胜,右瞰虎门、龙穴之险。其地秀杰,其神灵异。凡出使外国,与占城(今越南)、爪哇、真腊(今柬埔寨)、三佛齐(今菲律宾群岛内)诸国入贡,悉经于此。宋宣和间,给事中高允迪使高丽,中流震风,神降于樯,赖以安济。明永乐八年,中使张源出使暹罗,乃于此立庙。赤湾之有天后庙,自此始也。”
 
其二,本邑知县孙海观撰《重修赤湾天后庙引》:“新安天后庙,为省会藩篱之地,扼外洋要害之冲,护卫虎门、澳门,以作保障;汇东北诸海,以为归宿;外而占城、爪哇、真腊、三佛齐,番舶来赆,莫不经由于此,然后就岸,望海若而朝宗,荷慈航之普度;功施丕著,中外蒙庥……维时驻辖赤湾,舟船成市,车骑如流。”
 

“辞沙”即辞别沙滩,驶向茫茫大海。
宋代开始,“辞沙”逐渐成为从赤湾出海者起航前一种固有的隆重仪式,一直延续至20世纪上半叶。
20世纪50年代,赤湾天后宫因故开始拆除;
1995年后天后宫重光,“辞沙”大典得以恢复,祭拜、舞狮、武术表演等习俗活动仍存有原汁原味。
 
其三,明朝天顺八年(1464),翰林院学士判广州府事黄谏撰《新建赤湾天妃庙后殿记》云:“天妃行祠,海滨地皆有,而东莞则有二:一在县东百余里,赤湾南山下。凡使外国者,具太牢祭于海岸沙上,故谓‘辞沙’。太牢去肉留皮,以草实之,祭毕,沉于海。永乐年初,中贵张公源使暹罗国(今泰国),先祀天妃,得吉兆,然后辞沙。天妃旧有庙,公(即张源)复建殿宇于旧庙东南,岁久,岿然尚存。去年冬,兵科给事中王公汝霖、行人刘公泰,有占城之行,泊州庙下,于神是祷,往返无虞。出钱二万缗,托东莞吴知县,于后建正殿四楹,易前殿为享堂……”
 
上述三则史料显示,赤湾一是南中国的门户,广州、虎门之屏障;二是宋、明、清时期通往东南亚各国的重要海港码头,“出使外国”,“诸国入贡,悉经于此”,“番舶来赆,莫不经由于此”;三为繁忙之港,来往使节、贸易商船、捕鱼船只和到赤湾天后庙祭拜的人群,“舟船成市”“车骑如流”(民国时期天后诞日,泊船数万、进香信众达20万),一哄之市,远近驰名。
 
为何数朝使节下南洋停靠赤湾,天后庙香火又如此鼎盛?说起来,这无不与郑和、张源有关。据《明史·郑和传》载,明永乐元年(1403),著名的三宝大监郑和七下西洋之前,他与副帅张源从江苏太仓出发,经福建泉州、厦门,广东汕尾、赤湾,海南独猪山(今万宁市东南之大洲岛),到暹罗国。这是一次摸底探路之旅,主要调查海岛山形、水文资料、风土人情,积累航海经验,为马上要展开的远航贸易,“国用羡俗”“宝物填溢”做足准备。次年郑和回到祖国,开始了大规模的造船工程。
 
两年后,郑和第一次率庞大的武装贸易船队从太仓县的刘家港出发。这次远航共有大船200余艘,每艘长44丈,宽18丈,载海员、工匠、士兵和各色人等27500人,浩浩荡荡驶往南中国海。据《敕封天后志》载:“永乐三年(1405),钦差大臣郑和等往暹罗国,至广州大星洋(今赤湾海域)遭风,舟将覆,舟工请祷于天妃。郑和祝曰:‘和奉命出使外邦,忽遭风涛危险,身固不足惜,恐无以报天子。军士生命,息于呼吸,望神妃救之。’郑和祝毕,俄闻喧然鼓吹声,一阵香风飒飒飘来,宛见天妃立于桅端。自此风恬浪静,往返无虞。”
 

得天妃庇救化险为夷,
皇帝朱棣便下旨在赤湾旧庙的东南角建起了占地900亩99道门的天后宫,
实现了对天后许下的建造“天下第一天后庙”的诺言。

郑和船队在赤湾遇险,得天妃庇救,完成了南洋岛国航海任务。回到南京后,其向皇帝朱棣禀奏天后娘娘是海上神灵,赤湾是天然避风港。经御准,宣各地官府和使节,下南洋之船舶于赤湾补充“粮草淡水”,张源奉旨在旧庙的东南角建起了占地900亩99道门的天后宫,实现了他们对天后许下的建造“天下第一天后庙”的诺言。赤湾天后庙,自此成为敕封的全国三座天后大庙之一,所有下西洋的使臣均在赤湾停泊,在天后庙前举行盛大的“辞沙”祭典。当年赤湾天后庙立有《天妃灵应之记》碑文,碑文详述了天妃灵应故事和郑和七下西洋的时间与经过。《天后志》还生动地记录了郑和在今深圳市南山赤湾海域遇险、得天妃庇救化险为夷的故事。
 
时至明代中期,朝廷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为由,令禁沿海百姓私通诸国,禁止民间买卖及使用舶来的番香、番货等。如有擅造三桅以上违规大船、携带违禁货物下海、前往番国买卖、潜通海贼、同谋结聚及担当向导劫掠良民者,一律处斩,枭首示众,全家发边戍军。
 
清兵入关之后,为禁止和截断东南沿海的抗清势力与据守台湾的郑成功部的联系,以巩固新朝的统治,在顺治时期(1644~1661)和雍正时期(1723~1735)的二十九年间实行海禁。数十年闭关锁国,使我国的航海业遭到致命的打击;为东西方交流做出巨大贡献的海上丝路,逐渐衰败而导致消亡。
 
赤湾,历经鸦片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蹂躏,港船萧条,村落破败。加上清光绪年间九龙海关在赤湾对面的大铲岛设立“关厂”(今存光绪二十五年九月立的“九龙新关大铲厂界”石碑),往来轮船转向大铲岛停靠,赤湾再也没有商船来往。新中国成立后,赤湾只成为一个渔村,驻守小部分边防军和海军。昔日华丽香旺的天后大庙,经过土改的“反封建、破四旧”也灰飞烟灭。1960年因深圳水库“建设需要”,天后庙的绿檐黄瓦、木梁石柱被拆建成水坝红楼,两尊石狮子幸被抢救出来,放于深南路老深圳博物馆,成为天后庙仅存文物。
 
20世纪80年代,赤湾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成为深圳港(含盐田港、赤湾港和妈湾港)和现代化港口之一。相信在21世纪国家战略“一带一路”航程中,赤湾将扬起风帆,重铸历史辉煌。
 
注释:
①“太牢”为最高等级祭祀,备牛、羊、猪三牲为祭品。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