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人文 > 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

扫码关注

大冲村(阮屋村、吴屋村)

作者:周保民 来源:《南山掌故》 责任编辑:Gangan 2023-07-21 人已围观

大冲村原名大涌村,“涌”字有两种读音:yǒng或chōng,这里属第二种,意即江、河、海的汊口。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大冲村正是坐落于大沙河奔向后海湾的交汇之处。今天的大冲村是由大涌村、阮屋村、吴屋村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
 
▲大冲村(1917年,广东省粤海道宝安县城图局部) 
 
▲大冲村(20世纪70年代宝安县卫星图局部)
 
大涌村

大涌村始建于明代,郑姓迁移至此定居而形成。原村民主要有郑、钟、林、龙、黎、李、刘姓。第一大姓为郑姓,为“郑氏五大房”中三房郑礼的后人。第二大姓为钟姓,1961年从西丽水库区域迁来。第三大姓为林姓,1962年从佛山迁来。
 
阮屋村
 
阮屋村同样始建于明代,因村民多为阮姓而得名。据考,阮姓先祖于南宋开禧年间从河南经福建迁至今广东南雄,明代从南雄迁来。
 
吴屋村
 
吴屋村始建于清代,因吴姓于此定居而形成村落。南宋孝宗年间,吴姓从今广州石滩迁至今东莞樟木头,辗转迁至深圳地区,清代从今深圳观澜松源围迁至此地。第二大姓为黄姓,1968年从化州迁至此地。
 
抗日战争时期,大冲是重要的抗日革命根据地。
 
1938年11月,日军攻占南头城,宝安县沦陷。同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正式成立,曾生为大队长,王作尧为政委,开始与敌人展开游击战。兵分两路,一路由曾生带领赴东莞大岭山建立根据地,一路由王作尧带领在阳台山(阳台山横跨今深圳南山、宝安、龙华三区)建立根据地。
 
1939年8月上旬,活跃在阳台山的第二大队摧毁大涌桥,破坏敌人的电话线,使敌人从南头到深圳镇的交通和通信联络陷于瘫痪。同时,不断袭击敌军车辆,迫使敌人龟缩于孤立据点。11月间,由于敌人为政委,开始与敌人展开游击战。兵分两路,一路由曾生带领赴东莞大岭山建立根据地,一路由王作尧带领在阳台山(阳台山横跨今深圳南山、宝安、龙华三区)建立根据地。1939年8月上旬,活跃在阳台山的第二大队摧毁大涌桥,破坏敌人的电话线,使敌人从南头到深圳镇的交通和通信联络陷于瘫痪。同时,不断袭击敌军车辆,迫使敌人龟缩于孤立据点。11月间,由于敌人调遣兵力进攻粤北,东莞、宝安地区敌人兵力薄弱。第二大队挺进南头外围,对南头实行包围封锁,断绝敌人的粮食供应,守城日军被迫于11月30日晚从海上逃窜。12月1日,第二大队收复南头城。
 
抗日游击队在南山不仅得到了人民的大力支持,许多年轻人还自愿加入其中,大冲村还成立了游击大队。大冲村可考的参加游击队的人员有卓就、卓安、阮洪、阮积财、阮旭培、阮伟强、阮耀、阮喜培、吴金、吴东来、吴振明、吴潭水、吴新发、吴慈鹏、郑安、郑伟明等人。其中,卓就为大涌村游击大队队长,后被杀害。阮洪曾任东江纵队副中队长,1942年1月参加“文化名人大营救”行动。阮积财,大涌村游击大队阮屋村游击队队员,不仅将自己的家作为游击大队联络点,还参加了游击大队对日军的多次袭击。
 
▲1939年8月,第二大队烧毁宝(安)深(圳镇)公路大涌桥,使日军南头至深圳镇的陆路交通陷于瘫痪。

很赞哦! ( )

上一篇:后海村

下一篇:平山村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