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人文 > 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

扫码关注

阳和浪村

作者:深圳百科 来源:深圳百科 责任编辑:Gangan 2023-10-23 人已围观

类别名称:建筑物(群) 
居民点地名代码:44030701122100000069
地理位置:阳和浪村位于宝龙街道同心社区,东起同庆路,西至同力路,南起阳新路,北至龙岗阳和路。
 
 

地名概况
 
阳和浪村占地面积约7.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建筑180栋,多为6层。聚落呈块状分布。2020年底,居民637户,人口3769人。

 
 
地名沿革
 
▲阳和世居。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黄姓族人自东莞田寮迁至今深圳坪山,嘉庆二十年(1815)再迁至此建村。因以前长湖围湖水上涨,水浪便冲到此地,故名阳和浪村。据《深圳市地名志》(1987年版),“阳和”属龙岗区同乐乡;据《宝安县志》(1997年版),阳和浪属龙岗镇同乐行政村管辖。2004年农村城市化之后,同乐村改为同乐社区,阳和浪村属同乐社区阳和浪居民小组。2015年11月,同乐社区分设同乐、同心、同德社区,阳和浪村属同心社区。2016年12月成立宝龙街道,阳和浪村属宝龙街道同心社区。
 
▲从空中俯瞰阳和世居。
 
社会意义
 
阳和浪村传统经济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薯类、制作豆腐、养猪、养鸭等。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工业。每年有40多人外出务工,以在本村、广州、珠海从事建筑、化工、餐饮等为主。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工资性收入、房屋出租、商业经营等。
 
▲阳和世居正门。
 
阳和浪村内的同乐主力学校创办于1934年秋,原名为阳和朗学堂、一鸣学校、同乐小学等。学校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既是当地的文化教育中心,又是共产党的区委领导机关所在地。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阳和浪、长湖围、丁甲岭(今大同乐片区一带)等附近十几个村庄,是日本人管不到、龙岗墟的国民党乡政府不敢管的地方,阳和浪村自然也就成了“两不沾两不管”地带,为发展地下组织提供了掩护。1938年10月12日,日军在大亚湾登陆。1939年初,“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简称“东团”)派共产党员何清、苏伟民、钟秀英等来到阳和浪村,以“东团”成员黄廷康位于阳和世居的家为据点,宣传抗战理念,组织群众建立“抗日同志会”,并发展党组织。1940年2月,地下坪山区委在此成立。
 
阳和浪现存一座客家围屋——阳和世居(也称阳和浪企胜堂),属走马廊结构的传统客家建筑,建于1808年,至今已有210多年历史。以前的阳和浪村村民聚族而居,鼎盛时期有二三百人居住于此。虽然古宅面积不小,但平均下来,每家每户的居住面积实在有限。尽管如此,村民仍然腾出地方,不仅接待了中共党员和交通员,还接纳了来自战地医院的大量伤病员。阳和世居还成为中共地下坪山地区的领导机关与惠阳县委的联络点,也是地下抗日武装的联络点。阳和世居在抗日战争时期是东江纵队的服装厂及伤病员的医疗基地,有多名在龙岗红花岭阻击战中受伤的游击队员在此疗伤,解放后曾作为6875部队的高炮连和化学连的驻地,为共和国的成立做出了贡献。
 
阳和浪现存宗祠一座,始建于1815年,1982年重修,2001年重建。村内传统建筑五谷神庙约始建于1922年,重修于1958年,重建于2010年,是村民供奉五谷大帝、五谷爷的重要场所。主要宗教活动为五谷神诞庆典。
 
改革开放后,居住在围屋的村民纷纷洗脚上楼,盖起了新房,离开了世代居住的老宅。黄氏族人搬走后,有一段时间将阳和世居出租给打工者,内部环境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不少地方也成了危房。黄氏族人决定清租,维护好阳和世居。宝龙街道对辖区文物点进行了全面梳理摸排和登记造册,并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保护利用。2019年,宝龙街道同心社区党委将阳和世居打造成集客家文化、文物保护于一体的廉政文化主题公园。社区以廉政公园为载体,开展一系列专题文化教育活动,为社区广大居民和来深建设者提供集休闲娱乐与宣传教育于一体的活动平台。

参考资料: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龙岗管理局.深圳市龙岗区地名志[M].深圳:深圳出版社,2023.

很赞哦! ( )

上一篇:赤石岗

下一篇:第五园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