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人文 > 史事典籍 > 近现代史事 近现代史事
基督教在近代深圳的传播
作者:深圳百科全书编委会 来源:《深圳百科全书》 责任编辑:yuan2428 2022-01-07 人已围观
17世纪中叶,西方一些国家基督新教各宗派纷纷成立海外传教的差会组织。巴色会(今崇真会)、巴冕会(今礼贤会)是近代深圳地区活动的主要基督教新教派别。巴色会主要在客家地区传播,有布吉李朗区会、观澜浪口区会和葵涌区会3个会区。巴冕会主要活动于广府地区,深圳属香港和宝安2个区会。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底,巴冕会牧师叶纳清(法国人)进入东莞太平和新安(今深圳)西乡、福永传教,创立西乡传道学校,此后罗存德、叶道胜等相继来华,在宝安广府地区传道。道光二十八年(1848),巴色会牧师韩山文(瑞典人)在沙头角布道。咸丰二年(1852),巴色会牧师韦永福(德国人)来华,与韩山文及同是巴色会牧师的黎力基(德国人)二人决定专在宝安客家地区传教。咸丰五年(1855),中国内地第一座新建筑的教堂在布吉李朗村开放,逐渐形成李朗区、浪口区、葵涌区3个区堂,创立存真书院,以此为基地,向东江、梅州地区播布,巴色会逐渐发展成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在华教徒人数最多的基督教派别。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基督教的传教事业停止,战后逐渐恢复。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形成香港、深圳、东莞和惠阳县东部、兴(宁)梅(州)地区两大传道区域。宝安全县最多时建立教堂和宣道所28处,其中巴色会19处,巴冕会9处;发展教徒1500多人;推行教牧人员本土化,致力于培养华人教牧。除传教外,还开办医院,赠医施药;创办学校(包括女校),选派学生留学德国,培养大量具备中学、西学知识的新型人才;编纂罗马语——客家语研究著作,对促进近代深圳地区的社会发展、推进中西文化交流起了一定作用。
很赞哦! ( )
上一篇:天主教在近代深圳的传播
下一篇:深圳籍华工出国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