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人文 > 史事典籍 > 近现代史事 近现代史事

扫码关注

1931—1978年,“蚝”情万丈:舌尖上的深圳美食

作者:蒋荣耀、南兆旭 来源:《岁月山河:百年深圳历史影像纪》 责任编辑:Gangan 2023-01-09 人已围观


 
说到代表深圳历史的特产,海盐、珍珠、沙井蚝应该算是“深圳三宝”。
 
深圳今天几乎没有多少珍珠养殖产业,天然珍珠更是难寻踪迹。然而明代以前,深圳以拥有丰富天然珍珠资源著称,一度还是皇家采珠基地。
 
古代人不会人工养殖珍珠,且天然珍珠产量十分稀少,一颗极品“南珠”可以卖到六七百万两银子。
 
当年,深圳地区的珠池主要在大鹏海和大埔海(今天香港新界吐露港附近海域)。深圳地区的珍珠在唐代已小有名气。五代十国的南汉一朝定广州为都城。南汉皇帝刘特别喜欢珍珠,他建立了一支3000人的军队叫“媚川都”,专门采珠。
 
同样,今天深圳也没有盐业了,不过古代深圳可是著名盐业基地。盐自古就是国家命脉之所在,相当于现在工业生产的特区—公元331年,东晋就设置东官郡,郡治在深圳南头,如此高规格的行政区划正是因盐而立。
 
在两宋元明很长时间内,均列广东十三大盐场的归德盐场,衙门就在沙井。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由于咸水水位往南下退,归德盐场最终被撤销。
 
沙井虽然变成咸淡水交汇之处,但是造就了另一样宝贝—沙井蚝,至今仍是深圳一张响当当的文化名片。
 

 
沙井蚝品质好,缘于它产于珠江口咸淡水交汇之地。沙井蚝色泽乳白,肥嫩爽滑,个体肥壮,肉质嫩美,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
 
珠江口附近的海域,2000年前就已经有野生蚝的记载。
 
起先,东莞的蚝更为有名,但到明代中晚期,珠江流域的淡水大量增加,海水逆流萎缩至沙井附近。东莞、麻涌、虎门一带开始缺少蚝生存的海域,蚝场下移至沙井附近,于是推动了沙井养蚝业大发展,养蚝技术和养蚝工具也大有进步。
 
相传明万历年间,广州一艘载满缸瓦、瓷器的大船在沙井近海遭遇台风,船被吹沉,船上缸瓦、瓷器亦沉入海底。沙井渔民发现,沉船周围鲜蚝特别多,几乎所有生蚝都寄附在碎缸瓦片上。蚝民始知,缸片、瓷片是蚝蛎养殖的理想附着器。于是把大量瓦片、瓷片投入近海并围成蚝田养生蚝,生蚝产量骤然增多。
 
而“沙井蚝”真正出名是在清代乾隆年间。当时的蚝民根据多年的养殖经验,发明了一种“三区养殖”技术,根据海水成分不同把养蚝区分成了采苗区、成长区和育肥区。其中,福永一带海域适合蚝苗生长;蛇口一带海域适合蚝的生长;而沙井一带海域由于海水中微生物丰富,特别适合蚝的育肥,“三区养殖”技术十分成功。
 
正因如此,沙井蚝才体大肉肥、鲜嫩爽滑,在全国的蚝品中脱颖而出,至清末民初已成为长盛不衰的品牌。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