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 文化服务 文化服务
深圳“文稿竞价”:全国精神产品市场化“第一槌”
作者:王海鸿 来源:《敢闯敢试 :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创造的全国“率先”》 责任编辑:xiangwang 2023-03-17 人已围观
1993年10月28日,由《深圳青年》杂志社举行的文稿竞价活动,第一次把市场竞争机制引入精神产品生产领域,被称为“当代中国精神产品市场化的第一槌”。

▲1993年10月28日,深圳(中国)优秀文稿竞价活动现场
现有一张1993年10月28日现场照片,是王京生同志在拍卖即将开始前作主旨发言。当时的“文稿竞价”成了全国各大报刊的头版头条新闻,引起了海内外的极大关注。2010年9月4日的《深圳特区报》的《深圳经济特区30年100件大事》中将该事件列入其中。
这是第一次把市场竞争机制引入精神产品生产领域。为什么这样说呢?
在此之前,中国的稿费严格按计划经济规则给付,古板低廉,而且常年不变;作家的文稿严格按官场标准分类分级,稿费定级标准既不是按市场价值,也不是按文化深度。1993年那一槌,在当代中国精神产品市场化上开始打开一个新天地。
当时我作为《深圳青年》杂志社的记者部主任,还不到三十岁,有幸亲历了那次“精神产品市场化的第一槌”的全过程,成为这场中国首届文稿竞价活动直接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回想起21年前的文稿竞价,那些激动人心的场面还历历在目。
1993年,上一年小平南方视察引发的改革热潮仍在积蓄、奔涌。创刊未满5年的《深圳青年》杂志社里,聚集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充满激情与干劲的人们(最多时杂志社人员籍贯分布超过25个省区市)。大家都在思考:在这火红的年代,我们能做些什么?
《深圳青年》杂志社创社社长王京生同志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就是“文化建设”。杂志社的思想风暴每日不停。终于有一日,记者王星提出了“文稿竞价”的设想,引起了王京生的注意。在多名同事的反复思想碰撞中,完整的方案逐渐成形了。方案上报到了市委、宣传部。时任宣传部部长杨广慧的批示是:“此举很有意义,实际上是率先开辟了文稿市场,既发展了市场体系,又使文人们大受鼓舞。”时任市委副书记林祖基的批示是:“这也是一项改革,此事有助于将文艺作品推向市场。”时任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厉有为的批示是:“组织好,策划好,可一试。”时任市委书记李灏的批示是:“是一项有意义的实践。”
于是,组委会主任王京生为《深圳青年》1993年7月号撰写了卷首语:《为文人造个海》,其中有这样的文字:
“建立一个市场,一个公平地体现出知识分子价值的市场,让文人凭着自己的智慧,富起来,让智慧仗着文人的经济腰杆,流通起来。”
“竞价会上的第一声槌声,将声透五千年、声动千万里,文人‘言义不言利’的藩篱,被一槌洞开!”
记得当时文稿竞价的新闻发布后,全国各地的作品开始寄往深圳。第一个正式报名竞价的是北京作者彭子强,他的作品是一部30万字的纪实文学;第一个亲自来组委会送稿的是深圳的“龙的传人”,作品是已故的两代人合作的《文人读史札记》手稿6本,用蝇头小楷书写而成;第一个报名竞价的境外作者是香港的阿视,他寄来了散文集《秦川人》。
后来给组委会来电来函报名竞价的各行各业人士,近800人。年龄最大的83岁,最小的仅10多岁。其中专业作家很多,从维熙、冯骥才、叶永烈、贾鲁生、刘心武、莫言、张贤亮、张抗抗、池莉、方芳、马原、顾工、顾城、杨利民等人都提供了作品。
文稿竞价的卖方被动员起来后,6月份开始请审读委员会的评论家们如雷达、白烨等,到深圳审稿。但是,谁会成为买主呢?文稿拍卖不出去怎么交代?组委会对“买主”的排序,一是国内外出版机构及报刊社,二是企业,三是个人。但出版社似乎观望的很多,于是组委会更看好深圳的企业,决定先主动去找一些钟情文化的企业家,说服他们投资文化,并决定在正式的竞价会召开前,先交易几部作品作为示范。他们找到的第一个企业家是时任深圳机场候机楼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远钦。
9月间,文稿竞价完成了首次交易。李远钦决定用8.8万元的总价格购买著名作家史铁生的短篇小说《别人》(1万多字)、王东华的社会学著作《新大学人》(40多万字),价格远远超出作者预期。组委会以前总担心没人买怎么办,现在看来企业家是真正的买主,出版机构倒不怎么热衷。
首宗交易成功,而且是严肃的学术著作和纯文学作品,国内外数百家媒体迅速地报道了这条消息。冰心得知后,当晚托人向史铁生表示祝贺。《深圳商报》在头版位置以“五千年文化史添精彩一笔”为题报道这件事后,还配发了《“造海”三题》的评论,鼓励企业与文化“联姻”,为尽快建立完善文化市场注入强大的经济活力。
几天后,购得《新大学人》著作使用权的深圳机场候机楼有限公司,与深圳海天出版社达成了合作出版此书的协议。在深圳竹园宾馆举行的签字仪式上,国家新闻出版署原副署长、文稿竞价活动顾问王强华到场祝贺。王强华说,深圳此举开全国之先河,他对此很有兴趣,并透露国家新闻出版署正考虑开放书籍选题市场。
这一切都似乎顺理成章,遇到问题设法解决就好。但事情要真是这样,那就太顺利了,也就不叫改革和突破了。首次交易成功的消息发布后,在国内引起极大的反响,也引发强烈的争议。
9月底,上海的一家文学报刊登《漫天要价,轻率“叫卖”》的报道,说深圳举行的首次文稿拍卖起了风波,引起文坛内外的疑虑。从维熙等6位作家发布退出声明,不任文稿竞价的“监事”。
6位作家发布声明退出,也有观念上的原因。有的作家开始质疑,“文稿竞价怎么可以在开槌之前有交易?”有的作家惊叹,“炒地皮经常会炒出天文数字,没料到文稿竞价也会有天文数字”等等。
6位作家中途退场是组委会不愿看到的事,但文稿竞价不能停止。组委会对6位作家曾给予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感谢,尊重他们“退出”的权利,同时也明确表示仍将文稿竞价活动的简报寄给他们,以使他们了解活动的进展情况。
“六作家退出风波”之后,有关部门再次要求叫停文稿拍卖活动。深圳市领导和《深圳青年》杂志社负责人一起赴京向有关部门汇报、解释,文稿竞价活动才得以艰难进行。组委会在技术上做了调整,地点从原定的深圳会堂改在容纳人数较少的深圳图书馆演讲厅,对海外媒体也作了适度限制。
当时海内外一百多名记者云集深圳,但拍卖场地的改动,使得一半记者入不了场,场外气氛异常活跃。“他们有些不满,但我们有难言之隐,能够做的只有把本刊记者和工作人员的位置让出来。我诚心希望那些未进场的同行们理解,在一些真相不可以讲出的现在。”——这是我当时的日记。
为了让首次文稿拍卖活动进行得更加稳健,在开槌前几小时,组委会进一步调整了竞拍篇目。
中国首次文稿竞价终于拉开了大幕。长篇小说《世纪恋情》3.2万元起拍,8万元成交;杂文集《巴山鬼话》被全场唯一的个人买主8万元购得;2000字随笔《恐惧的平衡》拍得1.6万元;纪实文学《毛泽东之初》被深圳证券公司投资研究会以26万元购得;争夺最激烈的当数10号作品《深圳传奇》,是一部由北京作家倪振良采写的讲深圳特区15年创业史的长篇纪实文学,起拍价为4.5万元,数次叫价后被深圳天虹商场以88万元的“天价”竞得,在文稿竞价中名列榜首。
文稿竞价结束了,责难和批评并没有停止。我们所做的是:不争论、不辩解、埋头做事——做与文化建设有关的事。
2008年,“文稿竞价”成为改革开放30年深圳10件大事候选事项。当时的文稿竞价活动,是对低稿费制度的一次冲击,标志着文稿进入市场的开始、文人言义不言利时代的结束,促进了后来包括文稿在内的知识产权价值体系的建立,解决知识价值问题,对激发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建设“文化强国”,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标题拍出 108 万天价》——《深圳特区报》2010 年 7 月 14 日报道
作者:王海鸿,时任《深圳青年》杂志社记者部主任

▲1993年10月28日,深圳(中国)优秀文稿竞价活动现场
现有一张1993年10月28日现场照片,是王京生同志在拍卖即将开始前作主旨发言。当时的“文稿竞价”成了全国各大报刊的头版头条新闻,引起了海内外的极大关注。2010年9月4日的《深圳特区报》的《深圳经济特区30年100件大事》中将该事件列入其中。
这是第一次把市场竞争机制引入精神产品生产领域。为什么这样说呢?
在此之前,中国的稿费严格按计划经济规则给付,古板低廉,而且常年不变;作家的文稿严格按官场标准分类分级,稿费定级标准既不是按市场价值,也不是按文化深度。1993年那一槌,在当代中国精神产品市场化上开始打开一个新天地。
当时我作为《深圳青年》杂志社的记者部主任,还不到三十岁,有幸亲历了那次“精神产品市场化的第一槌”的全过程,成为这场中国首届文稿竞价活动直接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回想起21年前的文稿竞价,那些激动人心的场面还历历在目。
1993年,上一年小平南方视察引发的改革热潮仍在积蓄、奔涌。创刊未满5年的《深圳青年》杂志社里,聚集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充满激情与干劲的人们(最多时杂志社人员籍贯分布超过25个省区市)。大家都在思考:在这火红的年代,我们能做些什么?
《深圳青年》杂志社创社社长王京生同志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就是“文化建设”。杂志社的思想风暴每日不停。终于有一日,记者王星提出了“文稿竞价”的设想,引起了王京生的注意。在多名同事的反复思想碰撞中,完整的方案逐渐成形了。方案上报到了市委、宣传部。时任宣传部部长杨广慧的批示是:“此举很有意义,实际上是率先开辟了文稿市场,既发展了市场体系,又使文人们大受鼓舞。”时任市委副书记林祖基的批示是:“这也是一项改革,此事有助于将文艺作品推向市场。”时任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厉有为的批示是:“组织好,策划好,可一试。”时任市委书记李灏的批示是:“是一项有意义的实践。”
于是,组委会主任王京生为《深圳青年》1993年7月号撰写了卷首语:《为文人造个海》,其中有这样的文字:
“建立一个市场,一个公平地体现出知识分子价值的市场,让文人凭着自己的智慧,富起来,让智慧仗着文人的经济腰杆,流通起来。”
“竞价会上的第一声槌声,将声透五千年、声动千万里,文人‘言义不言利’的藩篱,被一槌洞开!”
记得当时文稿竞价的新闻发布后,全国各地的作品开始寄往深圳。第一个正式报名竞价的是北京作者彭子强,他的作品是一部30万字的纪实文学;第一个亲自来组委会送稿的是深圳的“龙的传人”,作品是已故的两代人合作的《文人读史札记》手稿6本,用蝇头小楷书写而成;第一个报名竞价的境外作者是香港的阿视,他寄来了散文集《秦川人》。
后来给组委会来电来函报名竞价的各行各业人士,近800人。年龄最大的83岁,最小的仅10多岁。其中专业作家很多,从维熙、冯骥才、叶永烈、贾鲁生、刘心武、莫言、张贤亮、张抗抗、池莉、方芳、马原、顾工、顾城、杨利民等人都提供了作品。
文稿竞价的卖方被动员起来后,6月份开始请审读委员会的评论家们如雷达、白烨等,到深圳审稿。但是,谁会成为买主呢?文稿拍卖不出去怎么交代?组委会对“买主”的排序,一是国内外出版机构及报刊社,二是企业,三是个人。但出版社似乎观望的很多,于是组委会更看好深圳的企业,决定先主动去找一些钟情文化的企业家,说服他们投资文化,并决定在正式的竞价会召开前,先交易几部作品作为示范。他们找到的第一个企业家是时任深圳机场候机楼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远钦。
9月间,文稿竞价完成了首次交易。李远钦决定用8.8万元的总价格购买著名作家史铁生的短篇小说《别人》(1万多字)、王东华的社会学著作《新大学人》(40多万字),价格远远超出作者预期。组委会以前总担心没人买怎么办,现在看来企业家是真正的买主,出版机构倒不怎么热衷。
首宗交易成功,而且是严肃的学术著作和纯文学作品,国内外数百家媒体迅速地报道了这条消息。冰心得知后,当晚托人向史铁生表示祝贺。《深圳商报》在头版位置以“五千年文化史添精彩一笔”为题报道这件事后,还配发了《“造海”三题》的评论,鼓励企业与文化“联姻”,为尽快建立完善文化市场注入强大的经济活力。
几天后,购得《新大学人》著作使用权的深圳机场候机楼有限公司,与深圳海天出版社达成了合作出版此书的协议。在深圳竹园宾馆举行的签字仪式上,国家新闻出版署原副署长、文稿竞价活动顾问王强华到场祝贺。王强华说,深圳此举开全国之先河,他对此很有兴趣,并透露国家新闻出版署正考虑开放书籍选题市场。
这一切都似乎顺理成章,遇到问题设法解决就好。但事情要真是这样,那就太顺利了,也就不叫改革和突破了。首次交易成功的消息发布后,在国内引起极大的反响,也引发强烈的争议。
9月底,上海的一家文学报刊登《漫天要价,轻率“叫卖”》的报道,说深圳举行的首次文稿拍卖起了风波,引起文坛内外的疑虑。从维熙等6位作家发布退出声明,不任文稿竞价的“监事”。
6位作家发布声明退出,也有观念上的原因。有的作家开始质疑,“文稿竞价怎么可以在开槌之前有交易?”有的作家惊叹,“炒地皮经常会炒出天文数字,没料到文稿竞价也会有天文数字”等等。
6位作家中途退场是组委会不愿看到的事,但文稿竞价不能停止。组委会对6位作家曾给予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感谢,尊重他们“退出”的权利,同时也明确表示仍将文稿竞价活动的简报寄给他们,以使他们了解活动的进展情况。
“六作家退出风波”之后,有关部门再次要求叫停文稿拍卖活动。深圳市领导和《深圳青年》杂志社负责人一起赴京向有关部门汇报、解释,文稿竞价活动才得以艰难进行。组委会在技术上做了调整,地点从原定的深圳会堂改在容纳人数较少的深圳图书馆演讲厅,对海外媒体也作了适度限制。
当时海内外一百多名记者云集深圳,但拍卖场地的改动,使得一半记者入不了场,场外气氛异常活跃。“他们有些不满,但我们有难言之隐,能够做的只有把本刊记者和工作人员的位置让出来。我诚心希望那些未进场的同行们理解,在一些真相不可以讲出的现在。”——这是我当时的日记。
为了让首次文稿拍卖活动进行得更加稳健,在开槌前几小时,组委会进一步调整了竞拍篇目。
中国首次文稿竞价终于拉开了大幕。长篇小说《世纪恋情》3.2万元起拍,8万元成交;杂文集《巴山鬼话》被全场唯一的个人买主8万元购得;2000字随笔《恐惧的平衡》拍得1.6万元;纪实文学《毛泽东之初》被深圳证券公司投资研究会以26万元购得;争夺最激烈的当数10号作品《深圳传奇》,是一部由北京作家倪振良采写的讲深圳特区15年创业史的长篇纪实文学,起拍价为4.5万元,数次叫价后被深圳天虹商场以88万元的“天价”竞得,在文稿竞价中名列榜首。
文稿竞价结束了,责难和批评并没有停止。我们所做的是:不争论、不辩解、埋头做事——做与文化建设有关的事。
2008年,“文稿竞价”成为改革开放30年深圳10件大事候选事项。当时的文稿竞价活动,是对低稿费制度的一次冲击,标志着文稿进入市场的开始、文人言义不言利时代的结束,促进了后来包括文稿在内的知识产权价值体系的建立,解决知识价值问题,对激发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建设“文化强国”,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标题拍出 108 万天价》——《深圳特区报》2010 年 7 月 14 日报道
作者:王海鸿,时任《深圳青年》杂志社记者部主任
很赞哦! ( )
上一篇:2015年深圳全民阅读大事记
下一篇:数字故宫:“故宫社区”各馆介绍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