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 文化服务 文化服务
深圳市“图书馆之城”建设报告
作者:深圳市“图书馆之城”调研课题组 来源:《全民阅读发展报告(2016)》 责任编辑:yangxu1985 2023-03-03 人已围观
深圳在诸多领域有着“先行先试”的革新举措,在众多行业中树立了标杆,形成了引领效应。在不断探索和实践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道路上,也形成了自身独具特色的“深圳模式”,这是全市公共图书馆共同建设“图书馆之城”的凝练表述,是对深圳市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回溯与总结,更为未来发展指明方向和途径。深圳市“图书馆之城”建设不同于其他城市的发展模式,而是具有引领性、独创性、地域性和代表性等重要特点的体系化建设。
深圳市“图书馆之城”的建设自2003年启动以来,已顺利完成了《深圳市建设“图书馆之城”(2003—2005)三年实施方案》(以下简称《三年方案》)、《深圳市建设“图书馆之城”(2006—2010)五年规划》(以下简称《十一五规划》)、《深圳市建设“图书馆之城”(2011—2015)五年规划》(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目前已进入《十三五规划》的第一年。
一、建设成就
深圳市“图书馆之城”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实现了阶段性目标,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实现了一年一变,三年大变,十年大跨越。截至2014年底,全市公共图书馆数量是2002年的3.53倍,文献藏量是2002年的4.89倍,持证读者是2002年的5.82倍。2015年,全市234家主要公共图书馆和240台自助图书馆加入了统一服务平台,实现了一证通行、通借通还和资源共享,“图书馆之城”建设实现了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全城“一个图书馆”已初具规模。
(一)实现从建“馆”到建“城”的飞跃
1.基本实现全市公共图书馆全覆盖
截至2014年底,全市拥有各级公共图书馆625个,其中市级图书馆3个,区级图书馆8 个,基层图书馆(分馆、街道图书馆、社区图书馆)614个,自助图书馆220台(详见表1)。一个以深圳图书馆为龙头,深圳市科技图书馆、深圳少年儿童图书馆共同参与,各区图书馆为骨干,各基层图书馆、自助图书馆为网点的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已基本建成,实现了每14万人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每1.3万人拥有一个社区图书室(含自助图书馆),社区覆盖率超过95%。
2.图书馆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十余年来,市、区图书馆不仅数量增加,馆舍面积也在不断扩大。截至2014年底,全市各级图书馆馆舍总面积约35.53万平方米,各级图书馆阅览座位达到42962个,其中残疾人阅览座位522个。(详见表2)
市级图书馆由2002年的2家增加到3家。深圳图书馆新馆建筑面积近5万平方米,是旧址建筑面积的4 倍;改扩建后的深圳少年儿童图书馆馆舍面积1.56 万平方米;深圳市科技图书馆建筑面积达4万平方米;深圳市图书馆调剂书库项目已进入设计阶段。
区级图书馆由2002年的5家增加到8家,其中改扩建馆舍1家(南山),新建馆舍5家(龙岗、福田、盐田、光明、宝安)。新建成的宝安区图书馆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盐田区图书馆新馆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预计2016年投入使用。
2014年全市每万人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约为330平方米,远远高于2012年全国每万人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78.2平方米,也高于上海的162.4平方米和北京的107.2平方米。每千人拥有阅览座位约3.99个,高于《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确定的千人拥有公共图书馆阅览坐席数0.3—2.0个的指标。2014年深圳读者使用计算机数量5219台,每千人拥有计算机数0.49台,高于北京和上海每千人拥有的计算机数(2012 年北京3575台,每千人0.17台;上海5885台,每千人0.25台)。(详见表3)
3.基层图书馆形成多元办馆与发展的格局
为促进基层图书馆的发展,市、区图书馆从关注基层民众阅读需求出发,成功地创出了多种生存突围的方式,创新并实践多种办馆模式。
(1)总分馆建设
《三年方案》提出了“特区内的区、街道图书馆实行总分馆制”的设想,深圳市各级图书馆积极探索。
福田区先试先行,于2003年启动了图书馆分馆建设,区政府颁布了《深圳市福田区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由区财政统一拨款,将街道、社区图书馆的购书经费划归区图书馆管理,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配置、统一管理。
2004年,宝安区开始选择条件成熟的街道图书馆试行总分馆制,经费、人员各自独立,分馆业务上受总馆指导,统一业务平台,实行一卡通用。2005 年10 月,南山图书馆与桃源街道办、众冠股份公司三方通过协议,共同建设了桃源街道众冠分馆。
2007年,罗湖区图书馆建成开放了东晓、黄贝街道图书馆分馆;龙岗图书馆选择外来工比较密集的工业区,先后建成了联创、天基等20个直属分馆(包括11个劳务工图书馆分馆),形成了“政府推进、企业参与、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的架构;盐田区沙头角街道图书馆成为盐田区首个分馆。
市级图书馆也积极探索分馆建设模式,与区图书馆错位互补。2008年12月,深圳图书馆首家厂区(劳务工)分馆—创维分馆揭牌开馆。2009年6月,由深圳少年儿童图书馆筹建的全国首家劳务工子女图书馆—蒲公英劳务工子女图书馆大浪分馆开馆。2009 年9 月,深圳市科技图书馆在留学人员龙岗创业园建立了首家馆外服务站。
市、区各图书馆办分馆的模式归纳起来包括:①以行政属地为依托的总分馆建设,如福田区、宝安区、罗湖区的以区馆为总馆,各街道图书馆和社区图书馆作为分馆的总分馆;②以需求—参与式的总分馆发展模式,如市图书馆、市科技图书馆、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南山区、龙岗区、宝安区在外来工密集区或工业区与企业合作办分馆;③流动式分馆,如宝安区的“流动图书馆”项目和罗湖区的馆外流动服务站等。(详见表4)
(2)社区图书馆改造与激活
社区图书馆是城市图书馆重要组成部分,各区纷纷采取不同的方式,探索基层图书馆发展途径。
宝安区自2006 年起采取建“流动图书馆”或“流动站”的办法,成功解决了社区居民与企业劳务工读书难、基层图书馆资源短缺的问题。2013年,为改变原有社区图书馆自建自管的旧模式,在全区共建立30 个社区阅读中心。
罗湖区图书馆于2012年12月19日开始创办“悠”图书馆,致力于打造社区图书馆全新服务模式,目前已创办“悠”图书馆4 家。
龙岗区图书馆2014年制定了《龙岗区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改革方案》,对现有79个社区图书馆进行分类调整,加大后续投入力度,盘活现有资源。将人口密集、服务效益好,或者远离区馆和街道分馆的较大社区图书馆建成区域分馆约10个,并根据原社区图书馆的运行状况,通过整合建成总分馆体系的基层服务点约50个。
南山图书馆通过办理集体证借阅书刊的方式,为南山区远离城区的企业、事业单位以及特殊群体服务。目前已设立集体外借点32个。市、区各级图书馆办馆的新模式与新思路,不仅形成了“图书馆之城”建设的新格局,也为“图书馆之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3)自助图书馆网建设与发展
2008年4月,由深圳自主研发的首台城市街区自助图书馆投入试运行。2015年,遍布深圳街道、社区、大型工业区、驻深部队、海关、机场、地铁站等地的240台自助图书馆服务机已与市、区234 家公共图书馆实现统一服务,建成了智能化程度较高的网络监控中心和全市物流中心。自助图书馆布点灵活、服务便捷,与基层图书馆形成互补,实现了图书馆服务的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为“图书馆之城”建设提供了全新的理念和模式,为完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见下图)
很赞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