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 文化服务 文化服务

扫码关注

深圳市“图书馆之城”建设报告

作者:深圳市“图书馆之城”调研课题组 来源:《全民阅读发展报告(2016)》 责任编辑:yangxu1985 2023-03-03 人已围观


二、主要经验
深圳市公共图书馆体系经过20多年的建设,特别是提出“图书馆之城”10余年的快速发展,在理念创新、网点建设、文献积累、技术支撑、标准化与规范化等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率先在全国提出建设“图书馆之城”宏大设想,始终坚持顶层设计和业界实践良性互动的发展路径,全市图书馆界同仁为便利读者,通过寻求共识、通力合作共同打造“全城一个图书馆”,总分馆制成效显著,统一技术平台成为合作、共享的重要支撑,创新、研究、规范化和标准化成为引领和推动事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已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享誉全国的“深圳模式”。

(一)政府规划主导
1.总体设计,全面推进
市文体旅游局多年来主持制定了《深圳市建设“ 图书馆之城”(2003—2005)三年实施方案》《深圳市建设“图书馆之城”(2006—2010)五年规划》《深圳市建设“图书馆之城”(2011—2015)五年规划》等。各个时期的规划确立了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规划意识和长远战略眼光。规划的提出,不断深化了“图书馆之城”建设内容,强化了事业发展中规划的导向性作用,体现了目标规划先行,建设标准适度超前,操作模式科学可行、针对性强、稳健推进的原则。其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任务,指引并推动着“图书馆之城”向着既定目标稳步发展。各级文化主管部门一方面通过年度工作会议对“图书馆之城”建设的任务和要求进行部署,通过颁布政策、文件指导推进各项工作的落实,另一方面组织对执行情况评估和监督,促进图书馆事业的稳步发展与图书馆的良性运转。

深圳市文体旅游局每年组织召开多次公共图书馆馆长联席会议,对“图书馆之城”建设的重要项目组织商议,达成共识,推进实施。在合作中明确各馆的权利和义务,责任到人,规范管理,形成了目标管理的常态化,保障了“图书馆之城”工作的顺利进行。

2.理念先行,打造“全城一个图书馆”
牢牢把握公益服务的办馆理念,是深圳“图书馆之城”建设的基础。早在2002年提出“图书馆之城”建设概念之前,深圳图书馆、南山图书馆等市、区公共图书馆就实现了图书馆基本服务全免费,包括盛行全国各地创收效益最好的电子阅览室(可提供上网服务)也是费用全免,并逐步扩展为全市公共图书馆基本服务全免费的格局。2003年开始的“图书馆之城”建设,开放、免费、平等的理念始终贯彻其中,成为打造“全城一个图书馆”的基石。

深圳图书馆2006年7月新馆建成开放,向市民庄重承诺,向所有读者敞开大门,免费提供服务。在国内倡导“开放、平等、免费”服务理念,推行“全面开放、免证进馆、分层管理、一卡通行”服务方式,面向所有市民开放,并成为深圳“图书馆之城”建设核心理念,推动了全国公共文化场所全面免费开放。

(1)打造均等化的服务网络
公共文化服务基本属性是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其普遍均等原则是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基石,深圳“图书馆之城”建设实际上是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完善的过程,“图书馆之城”建设用网络实现了图书馆服务的均等化与便利性,通过深圳“图书馆之城”统一服务平台(ULAS)向市民提供无差别的图书馆服务。深圳图书馆是国内较早实行全开架与免费服务的公共图书馆,后来包括电子阅览室、上网等服务也是免费,为均等化服务的推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得益于200年开始全面铺开的“图书馆之城”建设的实践,以技术手段打通了市、区财政分灶吃饭造成的体制壁垒,逐步建立了以区馆为总馆、街道等为分馆的总分馆服务模式,遍布全市的城市街区24 小时自助图书馆为补充,依靠统一服务平台,加上定时物流配送服务连结各馆,在全市统一服务任何一网点提供无差别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真正实现了同质、均等的图书馆服务,形成了高效、优质的深圳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深圳“图书馆之城”统一服务的实施,构建了均等化的图书馆服务网络,实现了全市公共图书馆的均等化服务。

(2)科研支持,规范动作
科研先行,创新发展思路,紧紧围绕图书馆业务工作,支持图书馆服务工作跨越式发展,是深圳建市以来图书馆事业突飞猛进的根本经验。多年来,深入实地调研、业务专题研究和科研项目是深圳“图书馆之城”建设持续发展、领先同行的关键。不断推进制度建设,注重业务研究,促进图书馆业务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是全城一馆的抓手。

深圳“图书馆之城”建设的龙头馆深圳图书馆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就注重科研项目和业务研究,先后承担10余项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陆续组织出版了十几部学术专著,同时积极推进本馆业务研究工作。深圳市科技图书馆、深圳少年儿童图书馆、福田区图书馆、盐田区图书馆等也先后承担国家、省、市有关科研项目,并在本馆及深圳市应用,为深圳“图书馆之城”建设做出了贡献。

“图书馆之城”业务规范化工作是“全城一个图书馆”最基础性工作,全市先后统一了文献资源编码、读者证、书目数据库等图书馆服务要素,2009 年构建了全市统一服务平台,200余家图书馆运行在同一平台上,没有调查研究,这些工作寸步难行。随着深圳市“图书馆之城”相关业务的不断拓展,近年来先后组织制定了一系列“图书馆之城”业务规范,包括市级标准《公共图书馆RFID 技术应用规范》和《公共图书馆统一服务技术平台应用规范》。

深圳图书馆积极参与国家、省、市有关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工作,参与了文化部行业标准《射频识别—图书馆—数据模型》的制定,主持了《社区图书馆服务规范》的制定工作,参与了《县级公共图书馆业务规范》的制定工作。

深圳文体旅游局也围绕不同时期的“图书馆之城”建设中心任务,在深圳图书情报学会学术研究委员会专家的建议下,公布3期市级立项课题近百项,这些针对性极强的项目,为深圳“图书馆之城”建设提供了及时的支持,如总分馆制研究、“图书馆之城”指标体系、街道社区图书馆评估标准等。

3.政策支持,财力保障
2007年,深圳市政府发布了《深圳市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人均公共图书馆馆藏图书”被列入“深圳市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市文体旅游局发布《落实深圳市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指标工作方案》,各图书馆年新增藏书迅速增长;2011年,市文体旅游局又编制《深圳市人均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指标考核实施方案》。两个方案的出台,为“图书馆之城”的建设与发展夯实了基本的文献基础。

深圳市文体旅游局还根据不同时期事业发展的需要,先后出台了《深圳市街道图书馆定级评估标准》《深圳市社区图书馆达标评估标准》《深圳市基层图书馆评估标准》《深圳市街道图书馆管理规范》《深圳市社区图书馆管理规范》等多项标准和规范,为“图书馆之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各区政府也积极行动,认真落实,把图书馆的建设纳入了“文化立区、文化强区”战略,相应颁布了支持“图书馆之城”建设的各项政策文件,提出了实施的具体规划与目标,为“图书馆之城”的创新和实践提供了强有力的实施保障。(详见表9)

各级政府对图书馆的投入逐年稳定增长,为“图书馆之城”的快速强劲发展提供了最坚实可靠的保障。

2003年至2014年,市、区财政投入的总经费累计超过28亿元,其中累计专项购书经费近7.4亿元。2014 年总投入经费为4.14亿元,为2003年的4.5倍;读者活动经费为1997.62万元,为2003年的55 倍;文献资源购置经费为7014.72万元,为2003 年的2倍;数字资源采购经费为1778.58万元,为2003年的6.6倍。(详见表10)

(二)图书馆人使命担当
1.文化自觉与文化坚守
“图书馆之城”十年的建设历程,是深圳市公共图书馆事业追赶国内外先进城市的过程,也是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包括理念创新、建设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实践创新等多个方面。较好地践行与传播了公益、公平、开放的服务理念,进一步落实与实现了市民文化权利,图书馆的公共服务性得到进一步彰显;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服务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办馆模式的创新。服务方式从单一的借阅服务向多元化服务发展,服务空间和服务的辐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在探索中形成了多种形式的总分馆制,在总馆基本办馆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拓展了总馆的服务深度和广度,提高了文献资源综合利用的效率,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文献资源的共享。

基层图书馆尽管存在种种问题,如图书陈旧、馆舍老旧、读者极少,但无论在特区内还是在特区外,仍然至少有1 名工作人员坚守着那来之不易的阵地和为数不多的书刊。这种守候,守住的不仅是那几十平方米的阵地,也是对文化的一种守望。这种坚守,在寸土寸金的闹市区、在喧嚣的市场经济中,实属难得。

2.两级驱动,合力推进
在各级政府推动下,深圳市图书馆同人奋力开拓,市、区两级图书馆合力推进,对打造“图书馆之城”有着共同的理念,也有着共同的行动。各个图书馆在致力于创新办馆模式、加强文献保障、打造服务品牌的同时,始终围绕着建设“全城一个图书馆”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合作,从集中采编到“通借通还”,再到“统一服务”“深圳文献港”,一步一个脚印,逐渐实现“图书馆之城”的目标。全市各级图书馆也通过多种方式宣传图书馆,如“图书馆之城”建设成就展、“图书馆之城”十周年专题展,成立公共图书馆研究院,举办公共图书馆国际高峰论坛等,极大提高了宣传推广的力度,营造了浓厚的全民阅读氛围,奠定了“图书馆之城”建设的行业基石。

3.创新共享,实现“全城一馆”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既有文化发展的自觉,更有科技应用的自觉。文化与科技融合助力深圳在文化事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公共图书馆事业也取得了辉煌成绩。从早期研制的实时多用户计算机光笔流通管理系统、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到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集中采编和联机编目系统,再到近年来文献智能管理系统、“图书馆之城”统一技术平台、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系统、“深圳文献港”等,深圳一直都是科技应用与科技创新的积极践行者,各类技术应用已经贯穿到“图书馆之城”建设的整个生命周期。通过业务上的不断创新,突破体制障碍,深圳市“图书馆之城”建设实现资源和服务的共建共享,实现“全城一个图书馆”运作,让总分馆制的优势得以在服务管理上体现,让全体读者免费享受便捷同质的“图书馆之城”统一服务。

2013年,深圳市“图书馆之城”统一服务被授予“广东省特色文化品牌”。2015年,全市统一服务累计读者证达186 万张,文献借还1872 万册次。

(三)全民阅读提升行业形象
营造书香社会是深圳市委市政府文化发展战略,“图书馆之城”建设的长远目标之一也是把深圳打造成“因读书而受人尊敬”的城市,深圳市图书馆界多年来以阅读推广为己任,大力推动全民阅读,不断提升图书馆行业的社会能见度和城市形象。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深圳“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称号,这是对深圳市十几年来坚持不懈推动全民阅读的肯定,而深圳市各级公共图书馆正是推动全民阅读极其有力的中坚力量。

1.积极营造阅读空间
为充分发挥图书馆的资源和空间优势,市、区级图书馆充分挖掘潜力,营造读者阅读空间。深圳图书馆在阅读推广的同时着力为读者打造阅读空间,在品牌与空间融合的基础上策划开展相应的读者活动,利用报告厅、会议室、大厅及服务区等空间,举办多元化、常态性的图书馆活动,其中包括荣获“深圳市十大文化品牌”和文化部“文化创新奖”的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等。同时,为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作为“第三文化空间”的价值,深圳图书馆依托现有馆舍对原有空间不断改造升级,倾力打造了以“南书房”为代表的一系列全新阅读空间(南书房:城市经典阅读空间;讲读厅:公众教育学习空间;爱来吧:数字阅读体验与新媒体服务空间;捐赠换书中心:全民阅读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深圳学派文献专区:学术资源展示与交流空间;时装与平面设计专区:时装专题与创意设计展示空间),拓展和延伸了图书馆的服务领域,增添了人性化、多元化的阅读体验与交流,满足市民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文化需求,获得市民广泛赞许。依托这些空间,加强活动策划与组织,逐渐形成固定时间、固定场所的系列读者活动,打造、培育和提升具有深圳特色的阅读推广品牌。

深圳大学城图书馆的企业交流区(咖啡厅)和个人研究与小组讨论区(29个独立房间)堪称“专题交流理想空间”;深圳少年儿童图书馆的礼仪教室和特殊儿童阅览区,也是深受少年儿童读者欢迎的城市阅读空间。

以罗湖区图书馆“悠・图书馆”为代表的图书馆第三文化空间开启了区馆创立城市阅读空间的序幕,福田区图书馆的创意空间,宝安区图书馆超过1000平方米展览厅,加挂宝安城市规划展览馆的牌子,为第三文化空间做了最新的注释。

2.精心打造文化品牌
深圳“图书馆之城”依托图书馆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和专业的服务体系,围绕内容、时间、空间、组织形式等多个维度推介馆藏资源和图书馆服务项目,加强活动策划,打造活动系列,创设文化空间,开展跨区域合作,逐步形成具有本馆和深圳“图书馆之城”特色的文化品牌。(详见表11)

(四)引入社会力量
社会力量对于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来说是一个有益的补充。

深圳图书馆、宝安区图书馆、福田区图书馆分别于2010年、2013年、2014年成立了理事会,让政府、图书馆、社会人士、读者代表共同参与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促进图书馆为公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促进图书馆与政府、社会和国际的沟通交流,扩大了社会影响力。

市、区图书馆还与非营利性组织、群众团体、企事业单位等合作建设服务网点,开展各类公益活动,联合举办各类讲座、展览等。

2012年11月,深圳图书馆联合深圳市关爱办、深圳报业集团创办的“深圳捐赠换书中心”,以共享全民阅读资源,构建城市第三空间为宗旨,立足深圳,凝聚图书馆、媒体与社会力量,共同搭建全民阅读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面向市民免费提供捐赠及换书服务,组织向有需要的地区和单位的赠书活动。自2012年12月至2015年12月,深圳捐赠换书中心换入、换出图书分别为60803册、31231册,接受捐赠、赠出图书分别为31505册、45616册。

深圳各市、区图书馆均成立了义工志愿者队伍,并与所在辖区义工联有密切的合作,志愿服务已经参与到深圳各图书馆公益服务之中。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