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 > 第三产业 > 餐饮 餐饮
新安盆菜宴
作者:廖虹雷 来源:《深圳风物志·民间美味卷》 责任编辑:yezi 2023-09-19 人已围观
新安大盆菜,不是一种蔬菜名称,而是大家团团围着用木盆盛菜吃的一种饮食习俗。
旧时新安县(深圳市古称)的乡民,大凡在庆典、嫁娶、祝寿、添丁、乔迁、醮会、酬神、宗族春秋祭祖等诸项活动时,全村男女老少相聚乡间,围着大盆菜饮酒庆贺。这种盆菜宴,小则过年过节一家十几口人吃一个盆菜,多则成千上万的人同吃上百上千盆的盆菜宴席。
这种简单、热烈、喜庆的民间食俗,数百年来一直流传在深圳和香港一带,如今传至东莞、惠州、广州、中山、澳门和台湾等地。
新安盆菜宴席,不像现在一道一道上桌的多菜一汤之类菜色,而是自始至终用一个木盆或铜(不锈钢)面盆,盛着像小山似的满盆荤素菜,足够8至12人吃个饱。众人不拘室内厅堂还是村前小广场,熙熙攘攘,围盆而吃,煞是热闹。
旧时新安县的乡民,大凡在庆典、嫁娶、祝寿、添丁、乔迁、醮会、酬神、宗族春秋祭祖等诸项活动时,全村男女老少相聚乡间,围着大盆菜饮酒庆贺。这种盆菜宴,小则过年过节一家十几口人吃一个盆菜,多则成千上万的人同吃上百上千盆的盆菜宴席。
新安盆菜按食材来分,有广府盆菜和客家盆菜。广府盆菜以海鲜为主,客家盆菜以山珍见多,共同的特点是通过煎、煮、炸、炒、烧烤等方法,烹饪老火萝卜、蚝油焖芽菇、南乳烩浮皮、香芋枝竹扣肉,垫在盆底,再一层一层往上垒,然后广府的盆菜往上叠加酥炸土鱿、炸鳗鳝、炸鲜蚝、白灼虾和清蒸鲍鱼等,客家盆菜则换成猪肉酿油豆腐、鲜笋红烧猪肉、手打牛肉丸、烧鸭、碌鹅和白斩鸡等。早期的盆菜一般是五六层,后来物质丰富了加到八九层,甚至十层十二层。盆底用小炭炉(今为液化炉)稍稍加热,蒸汽上蹿,肉汁下渗,食材相互吸收精华,浸润着盆菜越吃越香。盆里的佳肴,一层一道菜,一菜一道味。有人形容在盆里边吃边翻出自己喜爱的食物,不时发出一阵阵惊喜声,仿佛经历了一次“美食寻宝之旅”。
时至今日,素食者又创新一种全是菇、豆类和菜茎根块的“素食盆菜”。随着市场的发展,有的食肆又推出“一个人的盆菜”花样,让“单身狗”也尝到盆菜风味,据悉,颇受欢迎。
据考,深圳这个百桌千席、风味独特、老少咸宜、历久不衰的有趣习俗,却源于两则民间传说。一是在福田下沙村流传的“百鸟归巢”说,说是200多年前乾隆皇帝到南方巡游,时至中午,饥肠鸣鼓,这时乡民临时给他端上了一盆多种菜肴烩在一起的“大丰收”,乾隆爷吃了龙颜大悦,当场赐御名“百鸟归巢”,大盆菜便由此流行开来。笔者认为这真的是一则“传说”,史志没有记载大清乾隆皇帝到过新安,这则无根据的“传说”倒比不上700多年前的一个传说来得靠谱。
话说南宋德祐二年(1276)二月,元丞相伯颜率部三路挥兵南下,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告急,皇室一片慌乱。宋太后及年仅6岁的恭帝赵显,惊恐万分,屈膝降元,随即被押送到元大都北京(后赵显出家为和尚,不久死于北漠)。宋保康节度使张世杰、吏部侍郎陆秀夫等群臣,奉益王赵昰和卫王赵昺南奔。五月,众臣在福州拥立9岁的赵昰即位,年号景炎。不久,元军迫至福州,宋帝又从泉州、厦门节节退到潮州南澳岛、惠州府的甲子门(今汕尾甲子镇),本应逃往广州,无奈探子回报,广州失陷。景炎二年(1277)一月,帝舟被迫西航,经新安县大鹏湾登岸,在大鹏城王母墟和龙歧等地驻跸喘息,然后再折至官富场(今香港),扎营九龙土瓜湾一带。
广府盆菜以海鲜为主,客家盆菜以山珍见多。早期的盆菜一般是五六层,后来物质丰富了加到八九层,甚至十层十二层。此处,我们模拟了一盆盆菜的内部结构。
在一个大雨滂沱之夜,九龙城寨民早已入睡,忽闻阵阵拍门声,乡人开门,只见黑压压的一大群人挤在门外,盔甲湿透,披残褴褛,面呈饥色,疲惫不堪。许久,老百姓才认出是宋军。细问之下得知,士军海上颠簸数日,晕船呕吐,无法炊事,连皇上如今都还没有用膳。
乡人得知大宋皇帝逃难至此,慌忙通知左邻右里,请大家拿出饭菜来招呼饥寒交迫的宋军。
贫穷百姓没有隔夜粮。于是,各家各户把残菜剩饭拿了出来。殷实人家倒有肥猪肉、萝卜角,有的煮上刚采回来的蚬蛤、蚝贝,有的把家里生蛋的鸡、鸭、鹅宰杀蒸熟捧来。各家乡亲集腋成裘的食物,集中倒在宋军的行军盆锅里。
一盆盆百家菜,竟然香气四溢,供饥肠辘辘的宋军饱食了一顿。
张世杰、陆秀夫等将士,见乡民危难相助,如此真情,不禁百感丛生。转念朝廷现在的处境,颠沛流离,面对元兵,连连败退,不觉潸然泪下。
端宗赵昰因年幼受吓,一路逃命奔波,抵港后偏遇台风吹袭,溺水,时年11岁染病不治,逝于大屿山(一说逝于碙州)。在哀号声中,陆秀夫、张世杰等人扶助,拥年方8岁的赵昺继位,立为祥兴少帝。少帝昺登基后,常在陆、张两大臣辅助下,登上九龙城马头甬道的一座小山岗远眺。每当日出之时,他照例站在岩石上,目望鲤鱼门海口,冀盼勤王之师前来救驾。随后,南宋水军10万人、数千艘战船陆续来到九龙海域驻扎,宋帝昺登临巨石,接受朝内臣子和将士朝拜,重拾信心。
不料,元军继续南侵,企图一举灭宋。景炎三年(1278)六月,宋军被迫退至新会县境内的崖山,舟师散泊在珠江口外各岛屿犬牙交错的地方,以崖门险恶的地势,力图固守。随即遣人入山伐木,造行宫30间,军屋3000间;升碙洲(又名大奚山)为翔龙县,改元祥兴,拟保大宋江山。1279年二月初八,投降于蒙军的左汉军元帅张弘范率四路元兵,全面围攻宋水军,爱国将士顿陷重围之中。由于宋军御舰被诸船围追堵截,不能携帝乘小舟出走,眼看情势十万火急,陆秀夫为了不让少帝被俘受辱,便先驱其妻儿赴海死,然后身背少帝赵昺,跳海自尽,十多万宋军旋即殉国,成为历史上悲壮动人的一页。
新安乡民听闻宋少帝悲壮蹈海,异常哀恸,大家又做了一顿百家饭,遥祭宋室君臣。当年赵昰、赵昺二王住过的九龙村子,人们称之为“二王村”。宋帝在九龙城寨栖宿过的巨石洞内,后人兴建了“宋王台”。宋帝吃过的盆菜,在香港地区的九龙、沙田、大埔、粉岭、上水、荃湾、元朗和新安县一带沿袭成风俗。
深圳各村镇吃食盆菜宴很普遍,也很方便。乡村往往有一伙伙做盆菜的“专业队”,只要定下多少宴席和金额,从釆买食材、做好盆菜到台凳碗筷提供一条龙服务。如今的酒楼食肆也有随时预定。但是,历史传统保留得最好、做工配料精致、吃盆菜宴人数最多的莫过于深圳福田区下沙村。有700年历史的下沙村(6条自然村)村民全部姓黄,每年都举办大型的盆菜宴,2002年的春祭最为隆重。当年下沙村邀请各国黄氏族人和亲朋回到下沙村参加“世界黄氏宗亲总会”盛会,舞龙舞狮,燃放鞭炮,演大戏,吃盆菜。原计划办3800席大盆菜宴,因来宾人数不断增加,最后增设到5319席,赴宴人数达到6万余人。这次大盆菜宴的举办席数和人数,两项获得上海吉尼斯世界纪录中国总部颁发的“大世界吉尼斯之最”证书。
2011年,大盆菜与下沙祭祖习俗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4年,下沙大盆菜被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摄制播出,在海内外产生很大影响。新安盆菜宴,扬名世界。
旧时新安县(深圳市古称)的乡民,大凡在庆典、嫁娶、祝寿、添丁、乔迁、醮会、酬神、宗族春秋祭祖等诸项活动时,全村男女老少相聚乡间,围着大盆菜饮酒庆贺。这种盆菜宴,小则过年过节一家十几口人吃一个盆菜,多则成千上万的人同吃上百上千盆的盆菜宴席。
这种简单、热烈、喜庆的民间食俗,数百年来一直流传在深圳和香港一带,如今传至东莞、惠州、广州、中山、澳门和台湾等地。
新安盆菜宴席,不像现在一道一道上桌的多菜一汤之类菜色,而是自始至终用一个木盆或铜(不锈钢)面盆,盛着像小山似的满盆荤素菜,足够8至12人吃个饱。众人不拘室内厅堂还是村前小广场,熙熙攘攘,围盆而吃,煞是热闹。
旧时新安县的乡民,大凡在庆典、嫁娶、祝寿、添丁、乔迁、醮会、酬神、宗族春秋祭祖等诸项活动时,全村男女老少相聚乡间,围着大盆菜饮酒庆贺。这种盆菜宴,小则过年过节一家十几口人吃一个盆菜,多则成千上万的人同吃上百上千盆的盆菜宴席。
新安盆菜按食材来分,有广府盆菜和客家盆菜。广府盆菜以海鲜为主,客家盆菜以山珍见多,共同的特点是通过煎、煮、炸、炒、烧烤等方法,烹饪老火萝卜、蚝油焖芽菇、南乳烩浮皮、香芋枝竹扣肉,垫在盆底,再一层一层往上垒,然后广府的盆菜往上叠加酥炸土鱿、炸鳗鳝、炸鲜蚝、白灼虾和清蒸鲍鱼等,客家盆菜则换成猪肉酿油豆腐、鲜笋红烧猪肉、手打牛肉丸、烧鸭、碌鹅和白斩鸡等。早期的盆菜一般是五六层,后来物质丰富了加到八九层,甚至十层十二层。盆底用小炭炉(今为液化炉)稍稍加热,蒸汽上蹿,肉汁下渗,食材相互吸收精华,浸润着盆菜越吃越香。盆里的佳肴,一层一道菜,一菜一道味。有人形容在盆里边吃边翻出自己喜爱的食物,不时发出一阵阵惊喜声,仿佛经历了一次“美食寻宝之旅”。
时至今日,素食者又创新一种全是菇、豆类和菜茎根块的“素食盆菜”。随着市场的发展,有的食肆又推出“一个人的盆菜”花样,让“单身狗”也尝到盆菜风味,据悉,颇受欢迎。
据考,深圳这个百桌千席、风味独特、老少咸宜、历久不衰的有趣习俗,却源于两则民间传说。一是在福田下沙村流传的“百鸟归巢”说,说是200多年前乾隆皇帝到南方巡游,时至中午,饥肠鸣鼓,这时乡民临时给他端上了一盆多种菜肴烩在一起的“大丰收”,乾隆爷吃了龙颜大悦,当场赐御名“百鸟归巢”,大盆菜便由此流行开来。笔者认为这真的是一则“传说”,史志没有记载大清乾隆皇帝到过新安,这则无根据的“传说”倒比不上700多年前的一个传说来得靠谱。
话说南宋德祐二年(1276)二月,元丞相伯颜率部三路挥兵南下,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告急,皇室一片慌乱。宋太后及年仅6岁的恭帝赵显,惊恐万分,屈膝降元,随即被押送到元大都北京(后赵显出家为和尚,不久死于北漠)。宋保康节度使张世杰、吏部侍郎陆秀夫等群臣,奉益王赵昰和卫王赵昺南奔。五月,众臣在福州拥立9岁的赵昰即位,年号景炎。不久,元军迫至福州,宋帝又从泉州、厦门节节退到潮州南澳岛、惠州府的甲子门(今汕尾甲子镇),本应逃往广州,无奈探子回报,广州失陷。景炎二年(1277)一月,帝舟被迫西航,经新安县大鹏湾登岸,在大鹏城王母墟和龙歧等地驻跸喘息,然后再折至官富场(今香港),扎营九龙土瓜湾一带。
广府盆菜以海鲜为主,客家盆菜以山珍见多。早期的盆菜一般是五六层,后来物质丰富了加到八九层,甚至十层十二层。此处,我们模拟了一盆盆菜的内部结构。
在一个大雨滂沱之夜,九龙城寨民早已入睡,忽闻阵阵拍门声,乡人开门,只见黑压压的一大群人挤在门外,盔甲湿透,披残褴褛,面呈饥色,疲惫不堪。许久,老百姓才认出是宋军。细问之下得知,士军海上颠簸数日,晕船呕吐,无法炊事,连皇上如今都还没有用膳。
乡人得知大宋皇帝逃难至此,慌忙通知左邻右里,请大家拿出饭菜来招呼饥寒交迫的宋军。
贫穷百姓没有隔夜粮。于是,各家各户把残菜剩饭拿了出来。殷实人家倒有肥猪肉、萝卜角,有的煮上刚采回来的蚬蛤、蚝贝,有的把家里生蛋的鸡、鸭、鹅宰杀蒸熟捧来。各家乡亲集腋成裘的食物,集中倒在宋军的行军盆锅里。
一盆盆百家菜,竟然香气四溢,供饥肠辘辘的宋军饱食了一顿。
张世杰、陆秀夫等将士,见乡民危难相助,如此真情,不禁百感丛生。转念朝廷现在的处境,颠沛流离,面对元兵,连连败退,不觉潸然泪下。
端宗赵昰因年幼受吓,一路逃命奔波,抵港后偏遇台风吹袭,溺水,时年11岁染病不治,逝于大屿山(一说逝于碙州)。在哀号声中,陆秀夫、张世杰等人扶助,拥年方8岁的赵昺继位,立为祥兴少帝。少帝昺登基后,常在陆、张两大臣辅助下,登上九龙城马头甬道的一座小山岗远眺。每当日出之时,他照例站在岩石上,目望鲤鱼门海口,冀盼勤王之师前来救驾。随后,南宋水军10万人、数千艘战船陆续来到九龙海域驻扎,宋帝昺登临巨石,接受朝内臣子和将士朝拜,重拾信心。
不料,元军继续南侵,企图一举灭宋。景炎三年(1278)六月,宋军被迫退至新会县境内的崖山,舟师散泊在珠江口外各岛屿犬牙交错的地方,以崖门险恶的地势,力图固守。随即遣人入山伐木,造行宫30间,军屋3000间;升碙洲(又名大奚山)为翔龙县,改元祥兴,拟保大宋江山。1279年二月初八,投降于蒙军的左汉军元帅张弘范率四路元兵,全面围攻宋水军,爱国将士顿陷重围之中。由于宋军御舰被诸船围追堵截,不能携帝乘小舟出走,眼看情势十万火急,陆秀夫为了不让少帝被俘受辱,便先驱其妻儿赴海死,然后身背少帝赵昺,跳海自尽,十多万宋军旋即殉国,成为历史上悲壮动人的一页。
新安乡民听闻宋少帝悲壮蹈海,异常哀恸,大家又做了一顿百家饭,遥祭宋室君臣。当年赵昰、赵昺二王住过的九龙村子,人们称之为“二王村”。宋帝在九龙城寨栖宿过的巨石洞内,后人兴建了“宋王台”。宋帝吃过的盆菜,在香港地区的九龙、沙田、大埔、粉岭、上水、荃湾、元朗和新安县一带沿袭成风俗。
深圳各村镇吃食盆菜宴很普遍,也很方便。乡村往往有一伙伙做盆菜的“专业队”,只要定下多少宴席和金额,从釆买食材、做好盆菜到台凳碗筷提供一条龙服务。如今的酒楼食肆也有随时预定。但是,历史传统保留得最好、做工配料精致、吃盆菜宴人数最多的莫过于深圳福田区下沙村。有700年历史的下沙村(6条自然村)村民全部姓黄,每年都举办大型的盆菜宴,2002年的春祭最为隆重。当年下沙村邀请各国黄氏族人和亲朋回到下沙村参加“世界黄氏宗亲总会”盛会,舞龙舞狮,燃放鞭炮,演大戏,吃盆菜。原计划办3800席大盆菜宴,因来宾人数不断增加,最后增设到5319席,赴宴人数达到6万余人。这次大盆菜宴的举办席数和人数,两项获得上海吉尼斯世界纪录中国总部颁发的“大世界吉尼斯之最”证书。
2011年,大盆菜与下沙祭祖习俗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4年,下沙大盆菜被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摄制播出,在海内外产生很大影响。新安盆菜宴,扬名世界。
很赞哦! ( )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