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口述史 口述史

扫码关注

王绮红:为深圳艺术体操奉献一份力量

作者:戴北方、林洁、王璞 来源:《深圳口述史 2002—2012》 责任编辑:Gangan 2022-12-12 人已围观


▲口述者:王绮红
口述时间:2019年3月20日
口述地点:深圳市政协会议厅
 
王绮红
 
女,1976年6月生,籍贯广东广州,深圳市体工大队党办主任,广东省体操技巧协会艺术体操委员会主任,曾任市体工大队艺术体操集体项目组教练员、市体工大队体操队领队。于1990年入选国家艺术体操队,1992年夺得全国艺术体操锦标赛个人金牌。先后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以及“全国先进工作者”“深圳市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2007年当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
 
我10岁来到深圳,开始艺术体操之路。16岁,我夺得全国艺术体操锦标赛个人金牌。17岁,我备战全运会,冲刺冠军之位。正当一切都踏入正轨时,噩耗却悄然而至。那一年,我得了骨癌,失去一条腿。从此,我的运动生涯被迫画上句号。而在深圳,我得到了第二次机会。我被聘为深圳市体工大队艺术体操队教练,成为当时国内第一位装了假肢的教练。深圳是一座有大爱的城市,一路走来,感谢深圳培育了我,给予我成长的空间。
 
王绮红为深圳艺术体操奉献一份力量
 

 
8岁时,我意外被选中加入艺术体操队。那时,“艺术体操”于我而言尚是个陌生的名词。
 
首次接触艺术体操
 
第一次接触艺术体操是在8岁。
 
那时我在读小学,艺术体操队的老师来学校招人,众多学生中,我意外被选中。被选中时,我还不太清楚艺术体操是什么。直到有一次,我去观看了艺术体操训练,体育馆里,运动员们手持彩带,旋转、跳跃,她们像在跳舞,但又比跳舞更美。那一瞬间,我被吸引了,开始喜欢上艺术体操。
 
起初,我们在寒暑假时进行集训,通过集训,老师挑选出有资质的人,将其送往体校或体工队,走上专业运动员训练的道路。1986年,10岁的我被选入深圳体育发展中心(后改名为“深圳体工大队”),开始进行专业训练。
 
彼时,深圳体育馆尚未建好,我们平日就在体育馆下面搭的一个临时房间训练。整个深圳体育发展中心只有百来号人,艺术体操队有10人左右,年龄从8岁到20岁不等。最好的运动员年龄是16岁到20岁之间,小于16岁的,都是青少年运动员。
 
当时我们住在和平路,每天只有一班车到体育馆。我们训练时最担心教练拖堂,因为正常五六点下课,天还是光亮的,一旦过了晚上七点,街上就会变得很安静,人也少了许多,走在路上我们都有些害怕。那时我打电话和妈妈说:“这里好奇怪,晚上七点街上就看不到人了。”夜晚的街道,仅有几间小卖部尚在营业,微弱的路灯下,偶尔有几个人迈着碎步走过。
 
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获全国冠军
 
1987年,广东省艺术体操队和深圳艺术体操队合并,变成广东省队,我们队被调去广州。由于当时广东省体工队队伍太多,训练场地不够用,于是省队提出一个新的方式,叫省队市办。
 
时任深圳体育发展中心主任对艺术体操项目非常感兴趣,他觉得这不仅是一个体育竞技项目,还可以作为深圳的一张名片,于是省队将艺术体操队定在深圳办,我也跟着队伍回到了深圳。当时,毗邻深圳的香港还没有艺术体操队,但他们很喜欢观赏艺术体操表演,所以多次邀请我们去演出交流。
 
1990年,通过全国比赛,我被选拔到国家集训队。通过两年训练,我进步不少,也第一次参加了全国艺术体操锦标赛。当时,我属于青少年运动员刚转型到成年运动员,同批参赛的运动员年龄都比我大,经验也比我多。所以第一次参赛,我没有太在意成绩,只抱着平常心上场,尽力发挥最好的水平。
 
意外的是,我却夺得人生首枚个人金牌。当时非常高兴,却未曾预料到,那也是我最后一次获得全国冠军。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