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文旅 > 现代文化 现代文化

扫码关注

一方碧水、情牵两地的“深港大水缸”在这里生生不息(东湖街道)

作者:本书编委会 来源:发现另一个深圳:深圳78街“全景画像” (罗湖) 责任编辑:yangxu1985 2025-01-06 人已围观

这里有因湖而名、依水而兴的“深圳东湖”。它位于深圳中部、罗湖区东北部,主要指东湖水库,即现在的深圳水库。作为东深供水工程的最后一站,它已成为深港两地最重要的饮用水库,街道也因此而得名。

红色水库历史在这里传承。20世纪50年代,宝安县(深圳市前身)备受水资源困扰,几十万亩农田缺乏水利灌溉设施,常常“三天下雨受淹,七天无雨受旱”。1959年9月5日,经当时广东省委、省政府批准,决定兴建深圳水库;1963年12月,在当时国内物资极度缺乏的情况下,经周恩来总理特批,由中央财政拨付3800万巨额经费,建设东江- 深圳供水工程。在当时,4万多名工程建设者用最原始的锄头、手推车在坝上不分昼夜艰苦奋战,施工人员喊出“要高山低头、让河水倒流”的豪迈口号,设计人员的施工图画好一张就往工地送一张,“画到哪里,工地建设就推进到哪里”,实现水库百日攻坚即成、供水工程一年奋战而立的盛景,进而彻底终结了受困于水的历史。春去秋来,水流不竭,如今,深圳水库旁边山坡上的“一定把深圳水库建好”标语依然鲜亮,那些鲜活有力的人和事不会被人们遗忘,数万建设者作出的伟大奉献亦不褪色。


▲建设守护香港供水生命线的光荣团队——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


▲深圳水库

深港合作情缘在这里接续。20世纪50年代,另一边的香港也饱受水困之苦,居民生活受到极大影响,还严重制约着香港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库的修建同时解决了深港两地的用水难题。“深圳水库的闸口缓缓开启,清澈的水流奔腾而出,沿着渠道蜿蜒向香港奔去,就此正式开启了向香港供水的伟大征程。”1961年2月1日,深圳水库正式向香港供水,此后东江—深圳供水工程进行了4次改扩建,彻底解决香港居民用水问题。2000年8月28日,总投资约47亿元的东江—深圳供水工程四期改造开工,7000多名建设者投入800多个日夜,创下当时的“世界之最”。扩建后的供港水量比1965年翻了140倍,现在每年向香港供水超过11亿立方米,满足了香港80% 的淡水需求。这条供水线成为深港两地的“政治水、经济水、生命水”。“清清的东江水,日夜向南流,啊流进深圳,流进流进了港九,流进我的家门口……”如今,一曲动人的《多情的东江水》再度响起,生动讲述着深港两地的历史渊源,也唱出深港两地的深厚情谊。


▲梧桐山河碧道

绿色山水风景在这里绘就。山无水不美,水无山不媚。深圳水库与梧桐山天然成就山环水、水映山的景象,可谓尽得山水之妙,如若人间仙境。从“上帝视角”俯瞰深圳水库,山体将约60.5平方千米的水面分割成一个个不规则的心形,连续的碧道、绿道带犹如一条“生态翡翠项链”,将景色一节节串起。

这里有绿道中的“千岛湖”——淘金山绿道,独立闹市之外、隐于山水之间,一路鸟语花香、两旁郁郁葱葱,登高更可将湖光山色尽收眼底;这里有“一路山水、一路文化”的梧桐绿道,沿途15千米的超长花带穿过野性美丽的原生态森林和背山而生的“小漓江”,还有山脚下的文艺小镇,春夏秋冬,四季皆有花景;这里有罗湖首条郊野碧道——正坑水碧道,可玩水,可溯溪,更可在水溅草长、碧谷流岚、风景如画的“银白栈道”肆意徜徉。如今,东湖已形成碧道与绿道交相呼应的生态廊道,真正实现一头连着生态环境,一头连着民生福祉,不断夯实的生态底色,也让居民“走得进山、亲得近水、赏得了城”。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