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 文化服务 文化服务
改变:从阅读开始(二)
作者:聂震宁 来源:改变,从阅读开始:阅读与时代变革 责任编辑:kysia 2023-04-20 人已围观
中华民族自先秦以来,社会的多次重大改变都与同时期的国民阅读相关。
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完成了灭六国的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为了统一大业,秦始皇对当时的社会做了不少改变,最著名的是:统一全国的文字,统一全国的车道,统一全国的度量衡,特别是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管理体系,废除分封制、施行郡县制等。可是,秦朝的社会管理太过严酷,严刑酷吏,民怨沸腾,以至于14 年后灭亡。历史研究认为,秦朝政权的快速灭亡有多重原因,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施行了严酷的文化禁锢政策。历史上最著名的文化禁锢案例就是秦朝的“焚书坑儒”,当时被处死的儒生不过是一些方士和阅读儒学经典的儒生,连这样的读者都要把他们和阅读的经典一起毁灭掉,可见当时的国民阅读状况多么令人绝望。
秦亡汉兴,汉朝虽然基本上继承了秦朝的政治管理体制,所谓“汉继秦火”,可是,汉朝主要不同于秦朝的是,从公元前206 年开国起,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在思想上主张清静无为和刑名之学,有了一个休养生息的“文景之治”稳定发展时期。汉武帝继位后,在文景两朝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一方面开始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另一方面在思想文化上加强集中管理,采用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这一变革为儒学在中国的特殊地位铺平了道路,在此后的2000 年历史中,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当然,在宣扬儒学的同时,汉武帝亦不曾取消法治思想,历史学家认为当时是以儒为主、以法为辅,内法外儒的一种体制。从汉武帝起,汉朝一直比较重视儒家学说的学习,规定只有儒生才能担任官职,年轻学子进入官场的基本条件就是至少能背诵数千言的儒学经典。为了教授儒学,培养人才,汉武帝在长安兴太学。太学刚开始只有50 多人,发展到东汉光武帝刘秀时期,已经扩展到3万多人。汉朝兴太学,标志着当时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同时,社会私人办学也成为风气,一大批儒者开班授徒,学生人数众多,学习气氛浓厚。当时许多地方办有供蒙童读书的“书馆”,为儿童讲学启蒙的老师称为“书师”,十来岁的学生通常要阅读《论语》和《孝经》,“书师”在此基础上再讲授儒家的经学知识。汉朝民间流传的一句俗话,即“遗子黄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可见当时重教之风。此外,当时道家的经典《庄子》《淮南子》等也都是流行的读本,也可见当时的国民阅读风气比较好。一个时代的阅读风气与写作状况往往相辅相成。汉朝赋文的写作十分流行,乐府诗广为流传,史传写作形成高峰,而比较简短的小说作品也陆续出现。从此有了绵延400 年的大汉天下,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第一个阅读高峰期。
唐朝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阅读高峰期。唐太宗李世民的治国理念是“戡乱以武,守成以文”,待其政权基本稳定之后,唐朝即进入从武人执政转向文官治国的转型期,此后,历史上就有了“有唐三百年,用文治天下”一说。李世民高度认同诗歌的政教功能,认为诗歌可以用来传递主流社会的价值观。为此,整个唐朝初期的政府文化机构中,有一大批以诗艺文学见长的文士任职,甚至连选拔其他行政官员时也特别偏爱文学之士。唐朝在文化上施行的是更加开放的政策,从隋朝继承了科举制度并努力使之完善。从武则天当政开始,对科举考试制度做了改革,扩大招生地域,增加录取人数,增加殿试程序,考试内容除儒家经学外还增加诗赋写作,这些改革或许与武则天个人对诗歌的爱好有关,武则天在位期间就举办过多次诗歌大赛。到了唐玄宗的“开元盛世”时,唐朝科举考试把诗歌写作看得更重,历史上称其为“以诗取士”。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唐朝成为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巅峰时期,上至高官贵族,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以科举显才学、以作诗显风流。从唐代诗人杜甫传诵至今的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以看出当时刻苦阅读的风气盛旺。从唐代诗人高适的诗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可以看出当时许多诗人的社会知名度很高。唐朝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分别被称为“诗仙”“诗圣”和“诗魔”,他们的诗作得到人们争相吟诵。“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是唐代大诗人韩愈对李白和杜甫的赞誉。“白也诗无敌,飘然独不群”“笔落惊天地,诗成泣鬼神”是杜甫对李白的推崇。“独有工部称全美,当日诗人无拟论”是韩愈悼念杜甫的名句。特别是白居易与另一著名诗人元稹共同提倡新乐府,引发了诗歌写作和吟诵的大众化。唐朝皇帝宣宗李忱曾经写诗悼念白居易,诗中有“文章已满行人耳”“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这些诗句,不仅赞美他的艺术成就与巨大影响力,也让我们想象得出当时民间阅读相当普及的情景。
(本文系作者于2018 年11 月22 日在全国出版界图书馆界全民阅读年会上的演讲实录。)
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完成了灭六国的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为了统一大业,秦始皇对当时的社会做了不少改变,最著名的是:统一全国的文字,统一全国的车道,统一全国的度量衡,特别是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管理体系,废除分封制、施行郡县制等。可是,秦朝的社会管理太过严酷,严刑酷吏,民怨沸腾,以至于14 年后灭亡。历史研究认为,秦朝政权的快速灭亡有多重原因,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施行了严酷的文化禁锢政策。历史上最著名的文化禁锢案例就是秦朝的“焚书坑儒”,当时被处死的儒生不过是一些方士和阅读儒学经典的儒生,连这样的读者都要把他们和阅读的经典一起毁灭掉,可见当时的国民阅读状况多么令人绝望。
秦亡汉兴,汉朝虽然基本上继承了秦朝的政治管理体制,所谓“汉继秦火”,可是,汉朝主要不同于秦朝的是,从公元前206 年开国起,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在思想上主张清静无为和刑名之学,有了一个休养生息的“文景之治”稳定发展时期。汉武帝继位后,在文景两朝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一方面开始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另一方面在思想文化上加强集中管理,采用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这一变革为儒学在中国的特殊地位铺平了道路,在此后的2000 年历史中,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当然,在宣扬儒学的同时,汉武帝亦不曾取消法治思想,历史学家认为当时是以儒为主、以法为辅,内法外儒的一种体制。从汉武帝起,汉朝一直比较重视儒家学说的学习,规定只有儒生才能担任官职,年轻学子进入官场的基本条件就是至少能背诵数千言的儒学经典。为了教授儒学,培养人才,汉武帝在长安兴太学。太学刚开始只有50 多人,发展到东汉光武帝刘秀时期,已经扩展到3万多人。汉朝兴太学,标志着当时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同时,社会私人办学也成为风气,一大批儒者开班授徒,学生人数众多,学习气氛浓厚。当时许多地方办有供蒙童读书的“书馆”,为儿童讲学启蒙的老师称为“书师”,十来岁的学生通常要阅读《论语》和《孝经》,“书师”在此基础上再讲授儒家的经学知识。汉朝民间流传的一句俗话,即“遗子黄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可见当时重教之风。此外,当时道家的经典《庄子》《淮南子》等也都是流行的读本,也可见当时的国民阅读风气比较好。一个时代的阅读风气与写作状况往往相辅相成。汉朝赋文的写作十分流行,乐府诗广为流传,史传写作形成高峰,而比较简短的小说作品也陆续出现。从此有了绵延400 年的大汉天下,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第一个阅读高峰期。
唐朝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阅读高峰期。唐太宗李世民的治国理念是“戡乱以武,守成以文”,待其政权基本稳定之后,唐朝即进入从武人执政转向文官治国的转型期,此后,历史上就有了“有唐三百年,用文治天下”一说。李世民高度认同诗歌的政教功能,认为诗歌可以用来传递主流社会的价值观。为此,整个唐朝初期的政府文化机构中,有一大批以诗艺文学见长的文士任职,甚至连选拔其他行政官员时也特别偏爱文学之士。唐朝在文化上施行的是更加开放的政策,从隋朝继承了科举制度并努力使之完善。从武则天当政开始,对科举考试制度做了改革,扩大招生地域,增加录取人数,增加殿试程序,考试内容除儒家经学外还增加诗赋写作,这些改革或许与武则天个人对诗歌的爱好有关,武则天在位期间就举办过多次诗歌大赛。到了唐玄宗的“开元盛世”时,唐朝科举考试把诗歌写作看得更重,历史上称其为“以诗取士”。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唐朝成为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巅峰时期,上至高官贵族,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以科举显才学、以作诗显风流。从唐代诗人杜甫传诵至今的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以看出当时刻苦阅读的风气盛旺。从唐代诗人高适的诗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可以看出当时许多诗人的社会知名度很高。唐朝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分别被称为“诗仙”“诗圣”和“诗魔”,他们的诗作得到人们争相吟诵。“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是唐代大诗人韩愈对李白和杜甫的赞誉。“白也诗无敌,飘然独不群”“笔落惊天地,诗成泣鬼神”是杜甫对李白的推崇。“独有工部称全美,当日诗人无拟论”是韩愈悼念杜甫的名句。特别是白居易与另一著名诗人元稹共同提倡新乐府,引发了诗歌写作和吟诵的大众化。唐朝皇帝宣宗李忱曾经写诗悼念白居易,诗中有“文章已满行人耳”“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这些诗句,不仅赞美他的艺术成就与巨大影响力,也让我们想象得出当时民间阅读相当普及的情景。
(本文系作者于2018 年11 月22 日在全国出版界图书馆界全民阅读年会上的演讲实录。)
很赞哦! ( )
上一篇:改变:从阅读开始(一)
下一篇:改变:从阅读开始(三)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