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口述史 口述史

扫码关注

刘晓春:“走不出”的北大

作者:樊洋 来源:北大人在深圳·第一辑 责任编辑:xiangwang 2023-06-08 人已围观


人物简介:
刘晓春,男,汉族,1969年3月生,广东吴川人。北大法律系1987级,北京大学法学学士、经济学硕士、法学博士,美国罗斯福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1991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深圳国际仲裁院院长(华南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北大深圳校友会副会长。
 
永远的西校门
 
在深圳证券交易所41层深圳国际仲裁院刘晓春的办公室,一幅由四块瓷片拼成的北大西门瓷画正正地摆放在他书架的最中间的位置。西校门是刘晓春对北大的第一印象。
 
1987年8月30日,时至今日刘晓春依然清晰地记得这个日子,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的他从广东老家北上来到北京。哥哥刘晓东带领他从西校门走进北大。刘晓春说:“当时来到北大,正是临近傍晚的时候,夕照洒在西校门上,温暖、灿烂、明朗,至今难忘。”
 

▲刘晓春办公室的北大西门瓷画
 

▲1987年北大西校门,刘晓春(左一)由其已从北大经济学院毕业留校工作的哥哥刘晓东领进北大
 
这幅北大西门瓷画,刘晓春已经珍藏了二十几年。说起这瓷画的由来,刘晓春很感动地说:“这是我的好同学张建武送给我的。”张建武是刘晓春的本科室友,也是他们班的班长,1991年作为优秀毕业生代表留校工作。这块瓷画就是毕业那年学校作为优秀毕业生奖励赠给张建武的。张建武当即把这画转赠给了刘晓春,希望南下回广东工作的刘晓春永远记住北大,记住北大这个精神的家园。张建武1996年开始担任法律系党委副书记、系副主任,深受学生的喜欢。2003年6月,张建武作为北大招生组组长在吉林执行招生任务途中突遭车祸,不幸离世,年仅34岁。对于挚友的这份礼物,刘晓春格外珍惜。每次他调整工作岗位,无论从北京到广州,还是从广州到深圳,这幅瓷画都始终伴随着他,他总把它放在家里或者自己办公室最显眼的位置。他说:1991年毕业离京,其他大部分行李都托运回广州,但这个他不敢托运,一直是放在箱子里抱着走的,生怕丢了。“刚回到广州,一闭上眼睛都是北大,是西校门,是未名湖。”
 
对于刘晓春而言,这幅西校门瓷画,代表了就读北大时的青春记忆、同窗友情,挂在墙上,时刻提醒自己:作为北大人,永远不能丢掉理想。
 
西校门是刘晓春第一次接触的“物理上的北大”,不过,他感受北大的气息却比这要早。他从初中二年级开始,就通过北大明信片、笔记本、校刊和学报触摸到了北大。刘晓春的哥哥刘晓东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在毕业后选择了留校工作。这些“源源不断”来自北大的书刊对于一个20世纪80年代小县城的中学生来说,就像打开了一扇窗户,北大的校园气息就这样来到了几千里之外的刘晓春身边。刘晓春说:“在这么小的地方,还能读到当时那么多的前沿信息,真的是挺幸运的。”
 
有趣的是,在哥哥刘晓东1982年考上北大的时候,他们老家不少人并不了解北大,也不知道北京大学简称为北大。最初的时候,当刘晓春的母亲被问及大儿子考上了什么大学时,他母亲会回答说:“北京大学。”随即又会被问道:“是北京哪个大学?”又答:“就是北京大学!”就是在这样一个消息闭塞,每隔三四年才能有一人考上北大的小县城,他们兄弟俩先后走进了北大的校园。
 
“我应该说是被我哥推着、拉着、引导着进了北大的,这点可能和其他孩子进北大还不太一样。”据刘晓春回忆,在他参加中考时,当时还在北大上学的哥哥就请身边的同学每人给弟弟写一句鼓励的话并收集在一个本子上,而且还标注了作者分别是来自哪里,或是哪个省的状元,各有什么样的特点。在哥哥潜移默化的引导下,三年过后,刘晓春果真也如愿来到了北大。
 

▲刘晓春在北大读本科时的北大纪念章、饭菜票和宿舍钥匙
 
燕园里的大师
 
当年在燕园,刘晓春的课余时间有很多是在德斋《北京大学校刊》(现称《北京大学校报》)编辑部度过的。他在读高中时就创办了他们中学的第一个社团“星星火文学社”。刘晓春将这份对文学的热爱从中学带到了大学,初入燕园的他很快就成为一名学生记者。通过北大校刊,刘晓春得到了很多机会来走近园子里各个院系的大师,其中很多大师甚至从西南联大时期就开始执教。也正是在采访大师时的交流对话中,刘晓春对这座园子的认知跳出了时间和空间的维度,感受到了北大精神在这座园子里的传承。
 
为迎接北大90周年校庆,校刊编辑部特地组织编写了《精神的魅力》一书。当年,在未名湖畔的德斋二楼,校刊编辑部赵学文、赵为民、魏国英、张黎明、王达敏、赵维平、林阳等七位老师带着学生筛选文章,一遍遍地读,一遍遍地体会,也一次次地被感动。当时的书稿收录了梁漱溟、冰心、雷洁琼、费孝通、季羡林,以及当时还只是中青年学者的厉以宁、谢冕、钱理群等一系列大师的文章。刘晓春说,《精神的魅力》从头到尾都充满家国情怀和人文精神,也许只有在北大这样的地方才能长久产生共鸣。他认为,虽然三十年过去了,现在的每一个北大学子还是应该读一读《精神的魅力》这本书,透过这本书了解北大,了解北大精神的内涵与魅力。
 

▲刘晓春在1988年5月北大校刊上撰写的两篇头版报道
 

▲北大90周年校庆采访稿件:1988年5月4日,刘晓春采访北大留学生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