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口述史 口述史

扫码关注

刘晓春:“走不出”的北大

作者:樊洋 来源:北大人在深圳·第一辑 责任编辑:xiangwang 2023-06-08 人已围观

北大:总是息息相关
 
2007年,刘晓春调到了特区国际仲裁机构工作,现称“深圳国际仲裁院”,而在当时还称“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华南分会”。
 
刘晓春说,特区仲裁机构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是内地和香港共建的产物,是经济特区建设的产物,而且,与北大有着深深的渊源。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最早的一个地方,从1980年8月设立经济特区开始到1982年上半年,已经有了1066个涉外经济合同,其中25%有纠纷,10%是重大纠纷,但没有解决纠纷的好办法,法院判决过不了罗湖桥。特区国际仲裁机构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从1982年开始参照西方惯例筹建并在1983年建成的。那时候,没有多少人懂得国际仲裁的西方惯例,香港国际仲裁中心成立于1985年,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成立于1990年,而中国贸促会内设的对外贸易仲裁委员会是照搬苏联模式的。但北大有人懂!2007年,他刚到特区仲裁机构工作,就从历史资料堆里发现1982年6月28日芮沐先生在北大法律系对特区仲裁机构筹备工作组提出了立足特区实际、借鉴西方惯例的六个方面的战略举措,句句箴言,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对中国仲裁国际化和现代化还有指导意义;芮沐先生还明确提出,特区仲裁的发展愿景应是“要有志气逐步成为远东权威的国际仲裁中心”。他和同事们把这些珍贵文献整理出来,至今展示在深圳国际仲裁院办公室的显赫位置。尤其是芮先生的建议,被转化为新时代特区国际仲裁机构的发展愿景:亚太最好、全球一流仲裁机构。
 
刘晓春说,2007年1月他刚到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华南分会工作时,“一把手”是北京大学法律系1979级的郭晓文。刘晓春说:“我深深地感谢这位师兄,是他让我到这个平台来做更专业的事,并参与推动中国仲裁国际化和现代化的重大变革。”这十年间,深圳经济特区仲裁机构经历了从“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华南分会”到“华南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深圳国际仲裁院)”的转变。说到其中的故事,刘晓春感慨万千。他说,很多改革,很多转变,没有理想和坚持是难以做到的。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仲裁?“仲裁的核心就在于它的‘公信力’,而非‘公权力’。”刘晓春道出了他对仲裁这一争议解决方式最为核心的理解。仲裁来源于商界,服务于商界;仲裁来源于市场,服务于市场。没有当事人的信赖,不为当事人服务,仲裁就是无源之水。“所以,以当事人为中心,回到仲裁的初衷和原意,这是我们法律人必须坚持的。”首先,应最大程度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其次,要从当事人的需求入手,持续创新服务方式。刘晓春说,深圳国际仲裁院强调的“3I”理念,不仅有独立(Independence)、公正(Impartiality),还有创新(Innovation),就是创新体制机制和业务方式,以符合市场不断变化的发展需要,满足当事人不断变化的纠纷解决需求。
 
刘晓春说,深圳国际仲裁院最重要的创新是治理结构创新。2012年,深圳经济特区通过了专门的立法——《深圳国际仲裁院管理规定(试行)》。对一个仲裁机构进行专门立法,深圳国际仲裁院是全世界第一个。这个经济特区立法的核心内容是建立国际化、专业化、社会化的法人治理机制,保障仲裁机构运作以及办案的独立性与公平性。在今天的深圳国际仲裁院理事会的十三名理事中,就有七名来自境外,他们中既有世贸组织的代表,也有联合国贸发会的代表。这样的治理结构使得中国国际仲裁在深圳经济特区的公信力大大提升。据了解,理事长沈四宝教授也是北大校友,法律系1964级,曾在北大任教,至今还是中国国际经济法研究会会长。
 
深圳国际仲裁院目前在国内独一无二的法定机构管理模式和法人治理机制,不仅增强了中外当事人对深圳国际仲裁院独立和公正的信心,也增强了深圳经济特区营商环境的国际公信力。2015年,出于对深圳国际仲裁院的信任,中美三方当事人将一个134亿元人民币的重大复杂争议交由深圳国际仲裁院调解和仲裁。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仲裁案件。这样的案件假如在欧美,耗时三五年甚至十来年都不足为怪,但在深圳仅用13天就圆满解决,出乎所有当事人的意料。来自中美两国的三方当事人以及五个国家的十几名代理律师都一致深表满意,不仅对结果满意,对国际仲裁院满意,也对中国和深圳的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满意。当事人一致约定的该案独任调解员和独任仲裁员是刘晓春,该案的特别专家顾问也是北大校友。
 
特区国际仲裁的创新不停步。在本稿起草期间,深圳国际仲裁院在洛杉矶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国际仲裁海外庭审中心,又在非洲共建了中非联合仲裁中心,为走出去的中国企业保驾护航。就在本稿快完成时,以建设全球一流城市为目标的深圳经济特区又传来新闻:为了进一步提升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华南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深圳国际仲裁院)与深圳仲裁委员会合并为新的深圳国际仲裁院,开创仲裁机构合并的先河,并为建设全球一流仲裁机构打下了更坚实的基础。
 
深圳国际仲裁院走廊的两侧悬挂着两大排“天圆地方”的壁画。刘晓春说,方表示独立、方正,圆代表和谐、圆满。深圳国际仲裁院在用这样的中式元素装饰向人们传达着他们对于中国仲裁的理解和对原则的坚守,并坚定地表达着他们对于建设“国际仲裁的中国主场”、输出中国规则的信心和决心,这隐隐地与芮沐先生于1982年在北大法律系对特区仲裁的殷切期望遥相呼应。
 

▲刘晓春近照(摄于2017年)
 
对于刘晓春来说,他和深圳国际仲裁院共同追求的事业,更是一种情怀,而这种情怀,与他的母校又息息相关。
 
“无论黄昏把树的影子拉得多长,它总是和根连在一起。”
 
无论走到哪里,刘晓春都记得多年以前少年时收到的那些从北大寄来的明信片,还有,一直陪伴着他走南闯北的北大西门瓷画。
 
【祝福北大120周年】
 
北大不仅是北大人的北大,北大应该是中国的北大,也应该是世界的北大。北大和北大人都应该有这种情怀和伟大的目标,也应该有这份责任感,有这份担当。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