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口述史 口述史
白文涛:从创业者到投资人,一个理想主义者的追梦之旅
作者:虎晨、王搢珽 来源:北大人在深圳·第一辑 责任编辑:xiangwang 2023-06-07 人已围观
人物简介:
白文涛,199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政治学专业。1990~1999年在北京、2000~2007年在深圳二次创业。2007年在公司被收购后,创立分享投资。分享投资经过十年的发展,已成为医疗健康领域及大居住领域知名投资机构。
白文涛为北京大学企业家俱乐部发起理事、北京大学工学院理事。
我们是在分享投资的会议室与白文涛见面的,会议室整洁而舒适,落地窗外是深圳湾创业广场林立的高楼。在两个小时的访谈中,白文涛始终神采奕奕,认真而谦和地将自己的人生故事和独到见解娓娓道来,用爽朗洪亮的声音雕刻出一名80年代北大人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创业过程中他牺牲了很多,但唯独没有牺牲心中的理想主义。理想主义——听起来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的这四个字,恰恰是他在科技行业和投资领域崭露头角的深层原因,也是这段人生故事最独特的注脚。
再高的山,也挡不住自由的风
追忆大学时光,白文涛的脸上总是不觉溢出幸福而又“不足为外人道”的笑容,仿佛再次踏入那一代大学生共有的精神家园,在北大的知识与自由的海洋中重新遨游了一番。
20世纪80年代的北大所呈现出的思想、学术、精神的自由,为这所古老学堂注入了无穷的魅力,也给这名刚从高中毕业的年轻人带来了难以磨灭的震撼:学者名家的讲座、东西方思潮、传统与现代各种学术流派的碰撞等等,无一不为他的成长进步提供了充足的养料。这种氛围也淋漓尽致地延续了“兼容并包、思想自由”这一开创北大辉煌历史的导语。
“80年代的年轻人与现在的年轻人相比,最大的不同是理想主义色彩。”白文涛说。在报考大学、填写志愿的时候,怀着改造世界、改造社会的高远而又幼稚的理想,他选择了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政治学专业(现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当时的他觉得文科专业能够给社会带来更深远、更宏大的改变。这个人生选择与北大校徽所蕴涵的“成为国家进步之脊梁”不谋而合。
在进入北大不久,班主任老师对他说:“把一头牛牵到北大都可以毕业,咱们不能混个毕业,不能虚度这么美好的四年时光。我给你开一张书单吧,就算你在北大四年什么都不学,能把这些书读完了也算是名合格的北大毕业生。”这份大约有200本书的书单包括文学名著、名人传记,也有很多与本科专业有关的学术经典,还有很多其他不同领域的重要著作。白文涛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不到四年就读完了书单上所列的书,还阅读了不少其他感兴趣的书籍。时至今日,他依然保持着阅读的习惯。在交谈过程中,他对当年北大校园流行的萨特存在主义哲学、弗洛伊德和荣格的心理学理论,还是能够信手拈来,对基督教和佛学也有着独到的领悟。
▲大学时期的白文涛
20世纪80年代的北大,弥漫着浓厚而自由的文化艺术氛围,是一个“遍地诗人”的时代。年轻人满怀的理想主义与北大的自由环境相互碰撞,激发了学生喷薄而出的诗意情怀。“大学里年轻人热爱诗,都在传诵诗,是这个社会的希望。一个社会不谈诗的时候,尤其是校园不再有诗这个概念的时候,是这个社会的悲哀。”白文涛感慨不已。说到诗歌,当年的五四诗社的活动、未名湖诗歌朗诵会、传抄新诗的场景都历历在目。他十分赞同海德格尔说的“人应当诗意地栖居”,人活着之所以不同,不是因为物质的不同,而是因为思想的不同。虽然有价格不同的鞋子,面积不同的房子,但人只能穿一双鞋,只能睡在一间卧室。真正让人不同的,是思想,而诗则是各种思想的一种最好的表现形式。诗歌赋予人以思想自由和升华,跨越物质的边界,甚至跨越生命的边界。
▲白文涛上学期间参加学生社团“北大五四文学社”的社员证
“再高的山,也挡不住自由的风”,这是当年白文涛笔下的一句诗。他当年在北大,没有“忙着考各种资格证”,也没有忙着赚钱,他沉浸在知识与诗意的海洋里,怀揣着离现实越来越遥远的理想主义。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他渡过重重难关,走到现在。他很自豪地说,从进入北大,到毕业,再到现在,他觉得每一天都过得很有意义,过得很踏实。
不同时代的年轻人的特点截然不同。几年前,一名高中生向他请教:“读哪所大学挣钱多,读哪个专业挣钱快?”白文涛幽默地回答:“建议你考北京印刷学院,毕业之后自己直接印钱。”当年被问及这个问题时的失望与难过如今已云淡风轻,白文涛淡淡一笑:“人家这样想其实也没有什么错,但我在相同的年龄阶段完全没有考虑过这种问题。”正是因为没有迷失于眼前的忙忙碌碌,更多地向往诗和远方,才使得他的精神世界如此丰盈。
1990年毕业时,在曾经的理想与眼前的现实巨大反差面前,他给自己定了五个目标:健康的身体、充裕的财富、自由的时间、独立的思想、感恩的人生。现在,当他回顾过去,那时定下的目标大多已经落定在人生的棋盘上。在自身与社会的需求中找到平衡点,且秉持分享的理念和高效的行动力,使他拥有了充裕的财富和自由的时间;早已习以为常的运动和阅读使他拥有健康的身体和独立的思想;而感恩的人生一直在路上,未曾停歇。
“精神贵族”的理想“贩夫走卒”的实干
1990年毕业后,在当时的情形下,白文涛只能选择自主创业,他知道这条道路必然荆棘密布。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他并没有像商界传奇中描述的那样拥有高瞻远瞩的预判,“生存下来”成为创业起步阶段的首要目标。从创业伊始的摸爬滚打到进入汉字激光照排边缘领域的苦苦摸索,他用“顺其自然”来概括第一次创业的状态。创业之初第一个要掌握的“技能”竟是学蹬三轮车。在持续数年夜宿办公室的黑暗中,在不知何为累何为苦的创业时光里,北大人特有的家国情怀,“精神的魅力”而带来的理想主义的光辉,一直萦绕在心,这使他从未松懈,亦不焦虑。
▲北京创业时期(站立者为白文涛)
汉字激光照排的边缘业务市场也不小,竞争也很激烈。作为创业者,必须亲力亲为,包括操作培训、编排样张、系统集成、软件安装、电脑杀毒等等;他虽不是专业录入人员,却能够用五笔字型输入法在一分钟内输入一百多个汉字。
然而,夜以继日地工作对他的身体健康产生了不可逆的影响。相关部门规定,公司的经营场所夜间必须有人值班,因而他不得不为节省成本选择夜宿在办公室。紧闭的卷帘门营造出毫无光亮的睡眠环境,多年下来,他养成了睡眠期间必须处于完全黑暗环境的这个习惯。除此之外,面对事业起步阶段繁重的工作量,他每天都要长时间直视电脑屏幕,造成眼睛过度疲劳,患上了干眼症。同时,长期伏案的工作状态使白文涛的肩部过度劳累受损,在很年轻的时候他就饱受肩周炎之苦。人们常常艳羡他高效的人生轨迹,而其代价也“高效地”如约而至。这些问题对生活造成了一些不可避免的困扰,比如出差在外的时候,他需要在酒店房间里避免一切光亮,哪怕是电视待机的红色光点也要用枕头遮挡得严严实实;在出席一些活动时,他因严重的干眼症需要时不时闭眼休息,常被误解为在打瞌睡,令他哭笑不得又无可奈何。
很赞哦! ( )
上一篇:贾少微:专注入微处,心如少年郎
下一篇:刘晓春:“走不出”的北大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