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口述史 口述史
周冀中: “百年雄关”奏响中国海关 改革“先行曲”(二)
作者:周冀中 来源:《难忘那些春天的故事 口述罗湖 1979—2019. 上》 责任编辑:yangxu1985 2024-09-14 人已围观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世界各地的人涌来深圳。1979年,罗湖口岸进出境旅客593万人次,1983年进出境旅客1075万人次,1988年达到2023万人次。一到春节期间,入境旅客从每天3000人一下飙升到1.6万人,每天20个小时左右通关,持续20多天。
海关把每年春节前后的20多天这一时间段称为“春节大忙”(有的也叫“春节大会战”),全关都要动员起来。人手严重紧缺,不要说休假请假,连家属都要上工作一线帮忙,年龄大点的孩子帮现场传递物品、单证,年龄小点的孩子就戴上红袖章在门口维持秩序。
▲春节期间等待入境的旅客(深圳海关供图)
▲春节期间返乡旅客(深圳海关供图)
▲等待进出境的旅客(深圳海关供图)
罗湖海关作为当时全国最大的旅检口岸,人工速度再快,细查细验这一套也不再符合变化后的形势。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之后,通关旅客量更是日日上涨。有意思的是,通关旅客不再只是走亲访友,很多是“戴着领花,夹着皮包”来内地投资办厂的老板,对提高通关速度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罗湖海关,中央要求我们改,地方要求我们改,旅客也要求我们改,我们自身更要求改,从此迈开了海关改革的第一步。
首先是改革查验制度,比如将旅客按照携带行李数进行分类,分为应税通道和免税通道。其次是人工查验转为机器查验,引入了人体安检机、金属探测仪等。旅客在申报完之后,机器帮忙筛查,分辨哪些是印刷品,哪些是金属物品,这些在今天看起来稀松平常的技术,在当时的国际海关中已遥遥领先。就这样,我们以“三线一条龙”的作业方式,对旅检现场进行改造:前面,旅客申报登记重点物品和港币;中间,行李过机;后面,关员抽查放行。这样大大提高了通关效率,以前最快要2分钟,现在最快10秒,得到各界好评。
海关改革迈出第一步后,我们紧接着“大跨步”效仿国际做法,大胆实施“红绿通道”措施以缓解旅客过关慢等问题。
“红绿通道”也叫作申报或无申报通道,是国际上通用的一种行李物品验放制度,旅客可以自行申报并选择通道办理海关手续。“红色通道”是申报通道,“绿色通道”是无申报通道。这样一天最多能处理50万人次通关,罗湖海关成为中国第一个旅检监管方式与国际接轨的海关。国际海关组织的相关人员来考察时说:“没想到在罗湖落实得这么好,已经达到国际标准!”
此外,罗湖海关还设立了专门的外交人员通道,方便各国外交人员通关,这一做法沿用至今。
很赞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