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口述史 口述史
周冀中: “百年雄关”奏响中国海关改革“先行曲”(一)
作者:周冀中 来源:《难忘那些春天的故事 口述罗湖 1979—2019. 上》 责任编辑:yangxu1985 2024-09-14 人已围观
识人辨物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尖兵一年至少能查1000万走私港币或外币
刚到深圳时,我先被分配到罗湖口岸。彼时这里四周荒凉,跟上海一比,真有种“从天上到地下”的落差感。虽然条件艰苦,但我非常自豪,因为我来到的是创下全国多个“第一”的海关单位:海关关员数量第一、全国旅客通关人次第一、征收行邮税第一……那时候全国海关关员总人数大概有5000人,九龙海关(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时更名为深圳海关)约500名关员,派到罗湖大概200名。
当时,我们上班时间是从早上8点到下午2点30分,直到最后一名旅客通关才算工作结束,接着回家休息吃饭,晚上7点到9点统一组织学习,从1968年一直到1979年改革开放前夕,罗湖海关基本是这样作息的。
海关犹如一道门,既要识人,更要辨物。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入境旅客基本都是一根扁担两头各挑着一个大布袋子。因每人可以免税2套外衣裤、3套内衣裤、3磅花生油、10码棉布、5公斤食品,布袋子里就塞满了这些东西。海关关员承担着经济保卫和政治保卫任务,因为通关量大,有些旅客会一直催促,我们脑子转得飞快,手也不停歇开包检查,大干快干抢时间。
人人过筛,件件开包,这是我们当时的查验方式,因为手续烦琐,需要更加紧密地分工配合来提高通关速度。一个班组大概8人,我们会在上班前沟通好各自任务,比如将旅客分为孩子、中青年男性、中青年女性、老人等人群,分配专人查验。关员接触同一群体多了,就练就了一双双“火眼金睛”,比如走私者有扮成孕妇的、有绑藏的,甚至还有为逃避海关监管水客挖地道过边境走私的,我们总是能及时捕捉到问题。其中最厉害的关员尖兵,一年至少能查1000万走私港币或外币。
▲20世纪50年代的罗湖桥(深圳海关供图)
很赞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