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文旅 > 现代文化 现代文化

扫码关注

深圳文学40年历程

作者: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来源:深圳文艺40年 责任编辑:chen 2023-02-02 人已围观

文学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风向标,深圳本土作家和首先进入深圳的作家最早嗅出新生活的气息。1979年,深圳撤县建市,沙头角、莲塘、罗湖等地首先引进外资,工业蓬蓬勃勃发展起来。作家廖虹雷走访了深圳的近10个公社,记录了深圳起步的最初足迹。1980年8月,深圳经济特区建立,深圳成了改革开放的试验场,作家刘学强满心欢喜地写出报告文学《龙飞蛇舞》;他目睹了蛇口的高效率、高速度,并悟出其背后的原因;他还在作品中描述了几位特区创业者的形象。像这样的本土作家还有林雨纯、张黎明、黎珍宇、梁兆松等。
 
国内知名作家纷纷南下,他们用精彩的文字记录了深圳经济特区艰难的创业历程。1983年,叶君健应邀访问深圳,写出《蛇口一日》发表于《人民日报》。早在1980年年底,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伊始,作家陈俊年即抵达采访,目睹了这块土地上从偷渡成潮到创业者源源不断的转变,1990年,经济特区建立10周年前夕,他写出了精彩的回忆文字《深圳初夜》。谭学良、陈国凯、朱崇山、韦丘、伊始等是广东新时期的代表作家,他们离开省城,扎根深圳,感受新空气,体验新生活,陈国凯创作出以袁庚为原型和以蛇口开发区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大风起兮》,谭学良担任了第一任深圳市作协主席,韦丘、伊始等参与创办了《特区文学》。
 
40年来,写深圳的文学作品汗牛充栋,举不胜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深圳移民作家曾经产生过无法替代的4位现代派作家和一批作品,他们是刘西鸿、谭甫成、石涛和梁大平。《你不可改变我》《小个子马波利》《大路上的理想者》等作品,是国内文坛较早的现代主义成熟作品,也最早反映了深圳城市化的轨迹和现代性的焦虑。《你不可改变我》获1986年第八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然后是深圳文坛的五朵金花:乔雪竹、李兰妮、彭名燕、黎珍宇、张黎明,她们大都以女性的视角,最早呈现了深圳城市化运动中女性意识的自觉。1984年起,表现打工者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的打工文学横空出世,流风所及,延续至今,涌现了三个代际数百名的打工作家,如张伟明、林坚、安子、郭海鸿、安石榴、戴斌、王十月、卫鸦、郭建勋、谢湘南、陈再见、程鹏、郭金牛等。
 
1986年10月,任《深圳青年报》副刊编辑的徐敬亚在深圳策划了“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群体大展”,并由《深圳青年报》和安徽《诗歌报》联合举办。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影响了朦胧诗后中国新诗的发展走向。大展分三辑七个整版总计13万字,刊发了64个诗歌流派、100余位诗人的作品与宣言。两年后,由徐敬亚等为主编的《中国现代主义诗群大观》正式出版。从外部影响催发了深圳本土城市诗歌的萌芽。通过深圳诗人文本语言特征,同样以诗人为主体线索横向梳理,深圳诗人群体,大致可划分朦胧诗派元老、第三代诗人中生代、打工诗歌等群体;按照风格,可分为知识分子写作、口语写作,等等;从诗人群落来看,有“诗歌人间”诗人群、“第一朗读”诗人群、《诗生活》诗人群、《羊台山》诗人群、《飞地》诗人群、《大象》诗人群、《白诗歌》诗人群、《打工文学》周刊诗人群、大鹏洞背村诗人群(黄灿然、孙文波、陈东等)等。多个诗人群相对独立又相互渗透,共同组成茂盛的深圳诗歌生态。丰富多样的诗人群体和与诗歌有关的事件、网站、诗歌活动与民刊也都发生在深圳,深圳已然成为中国诗歌的重镇之一。徐敬亚、吕贵品、钟永华、刘虹、钱超英、杨争光、远洋、郭良原、王顺健、谢湘南、孙夜、李似泓、何鸣、花间、张尔、阿翔、萧相风、郭金牛、程鹏、吕布布、蒋志武、唐成茂、樊子、李似弘、朱巧玲、莱耳、田晓隐、李晃、张樯等,都是有一定影响力的诗人。此外,曾在深圳写作过的诗人,还有孟浪、海上、潘漠子、巫国明、杜绿绿,以及已去世的东荡子,等等。在深圳,写诗的人数以万计。深圳这座城市,因为有了“双子星座”:诗歌和小说,才奠定了迈向一座文学城市的根基。
 
1989年前后,深圳出现了一个成熟城市文学作家群,其中包括南翔、曹征路、央歌儿、梅毅、丁力、盛琼、吴君、文夕、缪永、罗迪等等,标志着深圳城市文学进入相对的成熟期。
 
1992年,大学毕业的梅毅怀揣凯鲁亚克的《在路上》来到深圳。1995年孙向学出版中短篇小说集。1996年,林祖基杂文集《微言集》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杂文奖。同年,调入深圳新闻单位两年的杨黎光以其长篇报告文学《没有家园的灵魂》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2000年中篇报告文学《生死一线》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2004年《瘟疫,人类的影子——“非典”溯源》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1999年,刚刚调到深圳的杨争光,拿出了一长一短两个作品,即30万字的长篇小说《越活越明白》和短篇小说《公羊串门》;2003年,又出版长篇小说杰作《从两个蛋开始》。2000年,调入深圳大学两年的南翔出版长篇小说《南方的爱》,迄今仍是塑造在深圳的下海知识分子形象、研究深圳20世纪90年代世相的无法绕过的佳作。2000年央歌儿拿出成名作《来的都是客》。2001年,丁力告别商海,开始专职长篇小说写作。2002年,盛可以脱胎换骨,长篇处女作《北妹》出手即令文坛侧目。2004年吴君创作出《我们不是一个人类》。2004年,调入深圳满十年的曹征路发表中篇小说《那儿》,随即引起全国广泛讨论,被认为是“2004—2005年最具震撼力”的小说。此外,缪永、罗迪等,也大都是2000年前后,以成熟作品集中亮相。
 
如果说1985—1989年是第一个黄金时代,早期现代派横空出世,那么,2000—2004年就是第二个黄金时代,一个庞大的中青年小说家群体开始登上文坛,发出自己不同的声音。然后,进入了深圳文学的第三个时代:2005年至今,多元、多样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标志性事件,是70年代、80年代作家的整体崛起。2005年,受互联网崛起的影响,也得到深圳相关文学赛事的推动,深圳在短短时间内形成了一个规模较大、人数较多的深圳青年作家群,代表性小说家包括蔡东、毕亮、厚圃、弋铧、刘静好、钟二毛、旧海棠、秦锦屏、徐东、陈再见、林培源等。同时,2000年前后来到深圳或者已在文坛确立地位的作家,无论是南翔、曹征路,还是央歌儿、吴君、盛可以、丁力、王十月、戴斌等,也完成了各自的涅槃或者说华丽转身,成为深圳文坛乃至国内文坛的中坚力量,对城市、故乡、自然、心灵、灵魂等的关注,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
 
以上文学形态、现象、思潮,大致可以概括深圳城市文学的40年历程。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深圳这座以经济立市的快速发展的城市的某种特殊性,就是变化过于迅速,经验过于芜杂,对作家们来讲,就相对较难迅速形成某种可结构化、形式化的经验模式、感知模式、判断模式,从而也导致作家们的写作出现种种问题,比如题材处理的浮浅化,表现方式和审美眼光上一定程度的同质化,等等。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