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文旅 > 现代文化 现代文化

扫码关注

深圳文学40年现象之打工文学与底层写作

作者: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来源:深圳文艺40年 责任编辑:chen 2023-02-02 人已围观

打工文学是深圳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打工潮的兴起,是20世纪重要的社会变革,是文化的重要转型。打工群体催生了打工文学,打工文学与我国改革开放所催生的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紧密相连。“打工文学”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4年以来,深圳推出一些反映打工生活的作品,以反映打工生活为己任,受到打工者的欢迎;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打工作家,如林坚、张伟明、安子、黎志扬、周崇贤、缪永、黄开林、麦知妹、海珠、黄秀萍等。发表大量打工文学作品的杂志《佛山文艺》发行量曾经达60万份,深圳的打工刊物《大鹏湾》发行量也曾经创造10万份的辉煌。安子的纪实文学《青春驿站》呼唤“每个人都有做太阳的机会”,这是广大打工者的心声;张伟明笔下的打工者离乡背井到异地他乡,“东家不打打西家,勇敢走向《下一站》”;林坚执着地在《别人的城市》里寻找理想的家园。打工文学作者大都是从社会底层出来的,他们的创作是“心灵的呼唤”,是一种“真实的文学”,有那种“毛茸茸的生活的感觉”。
 
百万打工者涌入深圳,使深圳成为打工文学的发源地,成为广东文学的独特现象,其影响辐射到各个领域。为数众多的打工阶层“在乡村与城市之间漂流”,于是,乡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的撞击,迸发出打工群落在转型社会中既矛盾冲突又精彩纷呈的浪花。
 
打工文学以其独特的语境、鲜活的故事情节,体现着对时代的认知、对大众的关怀、对社会的忧患,其价值实际上已超乎文学。时至今日,打工文学产生数以千计的打工作者,数以百计的优秀作家,并从中诞生出佼佼者,如张伟明、林坚、王十月、戴斌、徐东、卫鸦、曾楚桥、于怀岸、叶耳、郭建勋、郭海鸿、陈再见、郭金牛、程鹏、唐诗等。尽管打工文学在多种力量的争夺、兼并和自身创作周期、创作规律的影响下,正逐步走向它的泛化期,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的消亡,只要伴随市场经济派生的“打工”现象依然存在,打工文学就有可能继续发展。只要存在城乡、地区差异而导致人员的流动性,只要城乡二元体制不消除,任何时期的打工者中都可能产生出代表自己阶层、自己时代的作家。
 
值得注意的是,打工者的主动表达,弥合了原来以知识分子为创作主体的底层写作中表述者和被表述者之间由于身份、处境的差异而存在的裂缝,也为城市化的文学语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主体资源。当然,打工文学者一旦进入到主流作家圈,是继续在底层生存,为底层写作,还是丢弃原来的创作本色而墨守“圈内规则”,这个问题将是打工文学今后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目前几位打工文学主将创作的转型,已经印证了我们这种判断。
 
打工文学对于底层经验的成功表述,除了表现在打工阶层出身的精英化作家,如盛可以、王十月、郑小琼、塞壬、柳冬妩、谢湘南、戴斌、郭海鸿、陈再见等的作品中,还表现在孙慧芬、荆永鸣、迟子建、尤凤伟、王安忆、徐则臣等知识分子的作品中,而且随着打工成为城市生活的常态,反映打工生活,表现打工者的人生命运,已经成为几乎所有作家势必难以绕开的一个题材,比如邓一光的《宝贝,我们去北大》,贾平凹的《高兴》等。打工生活和打工题材,已绝非打工出身的作者的专利。
 
稍后于打工文学、底层写作的勃兴,是随着一批知识分子或成名作家对底层生活的关注和代言而涌起的一个潮流。而这个文学思潮的代表性人物,深圳占据了非常抢眼、非常重要的两个:曹征路和吴君。曹征路中篇小说《那儿》2005年发表后轰动一时,连续几年被广泛关注和密集评论。《问苍茫》是继《那儿》《霓虹》等之后,曹征路再次用批判的眼光审视资本运作中草根人物的人性与命运,再次用浑厚的现实主义笔法、富有社会理想的责任意识触及中国现代社会的整体现实,写就的一部长篇力作。作品以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为背景,以一家台资企业的劳资矛盾为切入点,全面叙写由此带来的中国社会的现代变迁以及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流动重组。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