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旅 > 现代文化 现代文化
“辞沙”祭妈祖大典
作者:彭庆元 来源:《改革开放:蛇口》 责任编辑:Kysia 2022-03-30 人已围观
坐落在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赤湾村旁小南山下的赤湾天后宫,不仅因建筑年代久远、敕封修建、规模宏大、宫阙壮伟、香火隆盛著称于世,更以拜庙、祈神、玩狮、舞龙、辞沙、送海等诸多民俗活动吸引万众来仪。其中,“辞沙”祭妈祖大典就是最独特、最典型的,并为赤湾天后宫特有的一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
“辞沙”祭妈祖大典(以下简称“辞沙”)是明代以来朝廷官员率船队出使各国之前,在赤湾天后庙和庙前沙滩上举行的祭拜天后(妈祖)、祭海神活动,同时也是为船队壮行的重要官方仪典。所谓“辞沙”,即为辞别沙滩,驶向茫茫大海,去开辟生产、渔猎、商务、国事的新领域。从明代开始,凡在赤湾过往的渔民或出使各国的朝廷官员都要停船靠岸,到天后庙进香,以大礼祈神保佑,以求出海平安顺利。他们将猪、牛、羊的肚子挖空,填上草,放在海边沙滩上祭拜妈祖,祭拜完毕将牲口沉入海底。这一习俗,历经500 多年,中途因填海原因,将祭祀活动由沙滩移至宫庙,除不再将猪、牛、羊沉入海底以外,其他习俗一直保持至现在。活动时间一般在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天后诞)和秋天举行,寄托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祈求。
嘉庆《新安县志》载: 明翰林院学士广州府事黄谏在其《新建赤湾天妃庙后殿记》记载:“天妃行祠,海滨地皆有,而东莞则有二。一在县西百余里赤湾南山下,凡使外国者,具太牢祭于海岸沙上,故谓‘辞沙’,太牢去肉留皮,以草实之,祭毕,沉于海。永乐初,中贵张公源使暹罗国,先祀天妃,得吉兆,然后辞沙。天妃旧有庙,公复建殿于旧庙东南,岁久岿然尚存。”
明末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云:“今粤人出入,率不乏祀海神,以海神渺茫不可知。凡渡海自番禺者,率祀祝融、天妃,自徐闻者,祀二伏波。祝融者,南海之君也。虞翻云,祝,大也。融,明也。南海为太明之地,其神沐日浴月以开炎天,故曰祝融也。祠在扶胥江口,南控虎门,东溯汤谷,朝暾初出,辄见楼殿浮浮,如贝阙鲛宫,随潮下上。每当天地晦冥,鲸呿鳌掷,飓风起乎四方,雾雨迷其咫尺,舟中之人,涕泣呼号,皆愿少缓须臾之死以请于祝融。其声未干,忽已天日晴朗,飘行万里,如过衽席。而天妃神灵尤异,凡渡海卒遇怪风,哀号天妃,辄有一大鸟来止帆樯,少焉红光荧荧,绕舟数匝,花芬酷烈,而天妃降矣。其舟遂定得济,又必候验船灯,灯红则神降,青则否。其祠在新安赤湾,背南山,面大洋,大小零丁数峰,壁立为案,海上一大观也。凡济者必祷,谓之辞沙,以祠在沙上故云。”
后来,“辞沙”就成为经赤湾出海者启航前一项固定的隆重的仪式,绵延传承至今500 多年。妈祖扶危济困、无私奉献的善行与见义勇为、护国庇民的情操,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因而“辞沙”这一祭祀敬奉妈祖、祈祷平安康泰的民俗活动也传之久远。“东莞辞沙粤庙古昭顺济庙,南山驻跸赤湾潮接湄洲湾”,赤湾天后宫大门前这一副对联生动描写了赤湾建庙奉祀天后的史实。
“辞沙”祭妈祖大典程序繁杂且内容丰富。
活动一般都要一连进行三天。届时,深圳、东莞、香港、汕头等地的信众、香客及广大游客都会前来天后宫中参拜、参观。大家先是摆设供品,抬起猪、牛、羊三牲,点上油灯香火、竖起“城隍”,然后集体参拜妈祖、进行舞龙舞狮表演等。
献上猪羊,献上三牲,
献上我们虔诚的心愿。
缭绕的香烟飘在头顶,
呼啸的海涛响在耳边。
船队就要去扬帆远航,
在风浪里收获渔家的丰年。
善良的妈祖啊祥光普照,
请保佑我们一路平安……
人们唱着跳着,然后在南巫(广东人对法事主持人的称谓)班子奏响的音乐声中虔诚地祭拜妈祖,同时祈求妈祖保佑平安,给家人带来吉祥幸福。当一切礼仪完成之后,所有人员队伍又会抬起三牲、举起旗帜向海边沙滩走去,并登上轮船驶到海上,把三牲投入海洋祭奠妈祖。
“辞沙”祭妈祖大典是我国保存完好的祭拜妈祖的习俗。它体现了中国人尊重传统、缅怀先祖、承上启下、薪尽火传的优良品格。
2007 年,赤湾天后宫的“辞沙”祭妈祖大典被列入深圳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6 月18日,又被广东省评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是目前唯一有可能属于封建时代国家级的海洋祭祀仪式。
“辞沙”习俗的产生,与郑和下西洋有着密切关系。据史料记载,郑和下西洋曾在赤湾天后庙祭拜天后并“辞沙”,他远洋归来后即奏请明成祖朱棣敕建“赤湾天后庙”。
▲古代辞沙图
“辞沙”祭妈祖大典(以下简称“辞沙”)是明代以来朝廷官员率船队出使各国之前,在赤湾天后庙和庙前沙滩上举行的祭拜天后(妈祖)、祭海神活动,同时也是为船队壮行的重要官方仪典。所谓“辞沙”,即为辞别沙滩,驶向茫茫大海,去开辟生产、渔猎、商务、国事的新领域。从明代开始,凡在赤湾过往的渔民或出使各国的朝廷官员都要停船靠岸,到天后庙进香,以大礼祈神保佑,以求出海平安顺利。他们将猪、牛、羊的肚子挖空,填上草,放在海边沙滩上祭拜妈祖,祭拜完毕将牲口沉入海底。这一习俗,历经500 多年,中途因填海原因,将祭祀活动由沙滩移至宫庙,除不再将猪、牛、羊沉入海底以外,其他习俗一直保持至现在。活动时间一般在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天后诞)和秋天举行,寄托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祈求。
▲三牲祭品
▲“辞沙”祭典,虔诚的信众
▲身披红衣的主祭们
▲将三牲祭品倒入海中,呈送海神
嘉庆《新安县志》载: 明翰林院学士广州府事黄谏在其《新建赤湾天妃庙后殿记》记载:“天妃行祠,海滨地皆有,而东莞则有二。一在县西百余里赤湾南山下,凡使外国者,具太牢祭于海岸沙上,故谓‘辞沙’,太牢去肉留皮,以草实之,祭毕,沉于海。永乐初,中贵张公源使暹罗国,先祀天妃,得吉兆,然后辞沙。天妃旧有庙,公复建殿于旧庙东南,岁久岿然尚存。”
▲古代海祭考略
明末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云:“今粤人出入,率不乏祀海神,以海神渺茫不可知。凡渡海自番禺者,率祀祝融、天妃,自徐闻者,祀二伏波。祝融者,南海之君也。虞翻云,祝,大也。融,明也。南海为太明之地,其神沐日浴月以开炎天,故曰祝融也。祠在扶胥江口,南控虎门,东溯汤谷,朝暾初出,辄见楼殿浮浮,如贝阙鲛宫,随潮下上。每当天地晦冥,鲸呿鳌掷,飓风起乎四方,雾雨迷其咫尺,舟中之人,涕泣呼号,皆愿少缓须臾之死以请于祝融。其声未干,忽已天日晴朗,飘行万里,如过衽席。而天妃神灵尤异,凡渡海卒遇怪风,哀号天妃,辄有一大鸟来止帆樯,少焉红光荧荧,绕舟数匝,花芬酷烈,而天妃降矣。其舟遂定得济,又必候验船灯,灯红则神降,青则否。其祠在新安赤湾,背南山,面大洋,大小零丁数峰,壁立为案,海上一大观也。凡济者必祷,谓之辞沙,以祠在沙上故云。”
后来,“辞沙”就成为经赤湾出海者启航前一项固定的隆重的仪式,绵延传承至今500 多年。妈祖扶危济困、无私奉献的善行与见义勇为、护国庇民的情操,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因而“辞沙”这一祭祀敬奉妈祖、祈祷平安康泰的民俗活动也传之久远。“东莞辞沙粤庙古昭顺济庙,南山驻跸赤湾潮接湄洲湾”,赤湾天后宫大门前这一副对联生动描写了赤湾建庙奉祀天后的史实。
“辞沙”祭妈祖大典程序繁杂且内容丰富。
▲辞沙程序
活动一般都要一连进行三天。届时,深圳、东莞、香港、汕头等地的信众、香客及广大游客都会前来天后宫中参拜、参观。大家先是摆设供品,抬起猪、牛、羊三牲,点上油灯香火、竖起“城隍”,然后集体参拜妈祖、进行舞龙舞狮表演等。
献上猪羊,献上三牲,
献上我们虔诚的心愿。
缭绕的香烟飘在头顶,
呼啸的海涛响在耳边。
船队就要去扬帆远航,
在风浪里收获渔家的丰年。
善良的妈祖啊祥光普照,
请保佑我们一路平安……
人们唱着跳着,然后在南巫(广东人对法事主持人的称谓)班子奏响的音乐声中虔诚地祭拜妈祖,同时祈求妈祖保佑平安,给家人带来吉祥幸福。当一切礼仪完成之后,所有人员队伍又会抬起三牲、举起旗帜向海边沙滩走去,并登上轮船驶到海上,把三牲投入海洋祭奠妈祖。
“辞沙”祭妈祖大典是我国保存完好的祭拜妈祖的习俗。它体现了中国人尊重传统、缅怀先祖、承上启下、薪尽火传的优良品格。
2007 年,赤湾天后宫的“辞沙”祭妈祖大典被列入深圳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6 月18日,又被广东省评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是目前唯一有可能属于封建时代国家级的海洋祭祀仪式。
“辞沙”习俗的产生,与郑和下西洋有着密切关系。据史料记载,郑和下西洋曾在赤湾天后庙祭拜天后并“辞沙”,他远洋归来后即奏请明成祖朱棣敕建“赤湾天后庙”。
很赞哦! ( )
上一篇:深圳中国钢结构博物馆
下一篇:福田人文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