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口述史 口述史

扫码关注

廖虹雷: 罗湖是深港经济文化交流的“先行者”(三)

作者:廖虹雷 来源:《难忘那些春天的故事 口述罗湖 1979—2019. 上》 责任编辑:yangxu1985 2024-09-05 人已围观

香港作家们被这热气腾腾的建设情景吸引住了,都执意要步行

随着改革开放的音讯越过深圳河南岸,香港的文化人敏锐捕捉到祖国大地激荡的改革开放春潮,毅然“探春”而上。

1980年4月20日,香港著名作家刘以鬯带领七位香港作家首次来到深圳。我和其他三位深圳作家到罗湖桥迎接他们。同饮一江水,同源一血脉。在罗湖桥上,我们一见如故,满心欣喜。

那时深圳经济特区刚刚建立,百废待兴。广深铁路两旁的和平路、建设路开始大规模筑路、打桩和挖地基建高楼大厦,整个罗湖就像个工地,热火朝天,夜以继日。


▲1978年罗芳村过境耕作口,铁丝网对面村子为香港新界绞寮村(何煌友 摄影)

香港作家们被这热气腾腾的情景吸引住了,都执意要步行采风,不坐车。他们走在高低不平、尘土滚滚的马路上,丝毫不介意。一路兴致勃勃,以作家敏锐的观察力,关注着这块正在创造奇迹的土地。

当时的香港同胞来罗湖,我们通常都会带他们到东门老街买点蚝豉、蚝油、荔枝等土特产,或是去位于东湖公园的深圳水库转转。香港作家们第一站来到东门老街,穿行在青墙黛瓦、鳞次栉比的街巷店铺中,倍感亲切,他们说有“回乡”之感。

最值得一提的是深圳水库。这里是深港两地唇齿相依的缩影。香港作家们在深圳水库边的纪念馆里,看到周恩来总理生前关心香港同胞、亲自批示建设东深供水工程的珍贵历史记录,很是感动。记得刘以鬯无比感慨地说:“香港人从1965年初开始饮用的水,没想到倾注了中南海国家领导人决策的心血。东江水如同血液般流淌在香港同胞身上。祖国亲人和我们血浓于水。”

虽然那次交流时间比较短,但就此拉开了深港文化交流的序幕。此后,香港作家曾敏之等人常来深圳,罗湖都是必来交流和采风的一站。与此同时,深圳的作家也会去香港。罗湖与香港的文化交流内容多且丰富,文体方面皆有。比如,罗湖艺术团是深圳首个业余歌舞艺术团体,1985年曾到香港上水、荃湾等地演出,反响热烈;体育方面,罗湖与香港新界在篮球、足球等方面的交流也很多。

当时罗湖声名远播,也吸引内地的一批文化名人前来采风,包括陈残云、秦牧、陈忠实等人。百年罗湖桥和文锦渡口岸的深港风景线,深南大道、国贸商业圈的建设场面,都给作家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1980年,广东省文联副主席、剧协主席李门(左5)在深圳文锦渡采风,右3为廖虹雷(受访者供图)


▲1985年著名作家秦牧夫妇在罗湖采风。
右三为散文大家秦牧,右二为秦牧夫人、作家紫风,左一为廖虹雷(受访者供图)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40多年过去了,罗湖一直秉承着深厚的先锋观念和文化积淀,在中国改革开放中先行先试,和香港的各种交流也得天独厚、水到渠成。如今,新时代的新罗湖蹄疾步稳、笃行不怠,继续书写着“湾区枢纽、万象罗湖”和深港合作的新篇章。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