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口述史 口述史

扫码关注

廖虹雷: 罗湖是深港经济文化交流的“先行者”(二)

作者:廖虹雷 来源:《难忘那些春天的故事 口述罗湖 1979—2019. 上》 责任编辑:yangxu1985 2024-09-05 人已围观

采访中村支书看了6 次表,“时间就是金钱”观念深入罗湖

1984年时我在罗湖区委宣传部供职。彼时罗湖有很多“实践出真知”的改革开放典型事迹,吸引着全国的媒体记者前来报道。我经常陪同他们到罗湖的渔民村、向西村、蔡屋围村、罗芳村等采访,这些也记录在我的采访本中。

其中,罗芳村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与香港仅仅隔着一湾浅浅的深圳河。除了过境耕作被限制那段时期外,村民一直去深圳河对岸的香港新界打鼓岭耕种。在1979年的时候,罗芳村的村民除了种稻谷以外,也在自家土地种蔬菜。不仅如此,村民们还将收割下来的蔬菜运到香港去卖。

1984年4月20日,我陪同人民日报社记者去采访罗芳村村支部书记陈天乐。我知道陈天乐很低调,不太愿意接受采访,再加上他很忙,所以就没有预约,直接带着记者“闯”去他家。陈天乐正要出门,对我们这些“不速之客”有一点“不高兴”。后来,我用他们村里机械化程度高的见闻打开采访局面,也由此打开了陈天乐的“话匣子”。在交谈中,他说他这个村支部书记不是脱产的,夫妻俩承包了7亩地,要播种、施肥、浇水。早上他要割菜,趁菜鲜嫩挑去香港新界市场去卖个好价钱,如果晚半天,蔬菜就掉价了。

在采访中,他时不时抬手看表,我暗中计算他前后看了6次。后来临走时他对我说:“廖同志,不光工人、干部的时间值钱,农民的时间也值钱啊。我们这个边境小村庄,都离不开‘时间就是金钱’的经济规律。”这句话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罗湖的农民也在“一步一个脚印”地刷新观念啊!

由此可见,“时间就是金钱”在当时的深圳绝不仅是一个口号,更不是在报纸上、讲台上说一说,而是作为一个划时代的观念,深深地被包括罗芳村人在内的各行各业的特区人付诸实践。后来,罗芳村人还在村里建起一座座厂房,吸引港商投资办厂,经济越搞越活。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