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口述史 口述史

扫码关注

廖虹雷: 罗湖是深港经济文化交流的“先行者”(一)

作者:廖虹雷 来源:《难忘那些春天的故事 口述罗湖 1979—2019. 上》 责任编辑:yangxu1985 2024-09-05 人已围观

作者简介:廖虹雷,1946年出生,世居深圳。1980年至1986年供职于罗湖区委宣传部。退休后主要从事文艺创作和民俗文化研究,出版《深圳民俗寻踪》《收藏深圳岁月》等专著,曾获“中国人口文化奖”“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等20多个奖项,曾获“深圳市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和“广东省优秀民间文艺家”称号,被称为“深圳本土民俗文化守护者”。

拿到110张“过境耕作证”,莲塘村“生态农业”成致富样板

在往来深圳和香港的口岸,有一个特殊通道,叫作“过境耕作口”。从20世纪50年代起,生活在深港边界的村民,凭着一种特殊的证件——“过境耕作证”,可以到对岸香港去耕作。由于历史原因,过境耕作曾被限制,1976年后重新恢复。罗湖区莲塘村就是在恢复之后拿到了“过境耕作证”的一个村。


▲1979年莲塘居民在香港新界的鸡场工作(何煌友 摄影)

“春江水暖鸭先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如春风吹拂中国大江南北。莲塘村人抢先利用本村在香港新界的100多亩“飞地”(一种特殊的人文地理现象,指隶属于某一行政区管辖但地理位置不在其行政管辖区内)与香港五丰行合作,投资建立宝安县(深圳建市前身)首个饲养20万只鸡的现代化养殖场。莲塘村负责生产,鸡只由五丰行购销。莲塘村持有政府发放的110张“过境耕作证”,方便村民恢复过境耕作,到新界养鸡、种菜。

因为当时在市、区一直从事宣传文化工作,我经常到罗湖区的一些村了解情况,搜集典型事迹,采访记录下来,所以对这一块比较关注。莲塘村人在深圳河南岸的香港成批养鸡,产生大量的鸡粪却不方便运回村里肥田。鸡粪是养鱼的好饲料。于是,莲塘村人在“飞地”挖了几口大鱼塘投鸡粪喂鱼,鱼塘蓄了水也可以灌溉耕地。养的鱼和种出的菜直接在香港卖出好价钱。有了菜场,他们接着办养猪场,进口良种猪,将卖剩的蔬菜喂猪。用现代的眼光来看,这些做法是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如此一来,整个莲塘村的经济收入提高了,集体经济也壮大了,村民有了盼头。20世纪70年代末期,莲塘村悄然成为一个经济发展的“典型”。

随着莲塘村在边境河“打开缺口”,罗芳村、渔民村、罗湖村、向西村、蔡屋围村、上步村等等,都纷纷在香港“飞地”上种菜、养鱼、养鸡,实行多种经营,壮大集体经济。沿河边境村庄有了“家底”,接着盖厂房、建大厦、办商场、开酒楼,在全国率先涌现出渔民村、罗芳村、渔农村等一批万元户村。


▲廖虹雷在古村考察(受访者供图)

后来,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莲塘村人利用罗湖地处深港边境的特点和条件狠抓发展,由以往的耕田种地农业为主逐步过渡到工业和商贸服务业全面发展,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